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实践与研究

时间:2022-09-21 02:03:16

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实践与研究

【摘 要】新课改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营造积极思考、大胆提问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通过问题解决来构建知识。在科学教学中全面推进和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的人才,近年来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实践尤其注重培养了学生的提问习惯和提问能力,努力创造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氛围,取得了初步的经验和体会。

【关键词】科学教学;提问能力;策略

常言说得好:“问题是教学的生命”。因为,只有有了问题学生才能思考,没有问题学生就不会思考。思考、思索就是思维。因此问题是创造思维的源泉,更是创造思维的动力,发现问题是思维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当个体感到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时,思维才算真正发动,否则,思维就难以开展和深入。诺贝尔奖获得者海森堡深有体会的说:“首先是问题的提出,其次才是问题的解答”。纵观科学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科学进步的历程就是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因而学会提出问题对创造思维的培养尤其重要,同样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也是营造和谐课堂的有效方法。

一、现状及原因浅析

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生源基础普遍较低,学生大多数缺乏学习积极性,更很少主动提问发言。在笔者所在学校的十多年教学生涯中,更是深刻感受到这一点。一个班的学生难得有几个能主动提问的,绝大部分学生基本上提不出问题。新课程标准下,科学探究已成为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问题是课堂的生命,没有问题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波澜,也是形成课堂教学高潮的前奏。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学生不肯、不愿提问呢?一般有下列两种原因:

(1)学生没有提问题的习惯,更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熏陶,学生已习惯于等着教师提出问题,缺乏提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如实验室用氯酸钾制氧气时,学生只知道实验装置试管口略向下倾斜而不问为什么,这样造成死记硬背,知识不能灵活应用。

(2)有的学生就是有问题也不肯提出来,既使是基础较好的同学。学生普遍有这样的想法:我提出的问题会不会被同学们耻笑;老师会不会说我笨;别人不提问我也不提问。如学习“灭火的方法”时,一般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水来灭火,同学们都认为很合理,但课后有学生问“我在家里看到父母亲把水洒在燃烧旺盛的煤饼上,怎么会越烧越旺呢”?这一问题如果能在上课时提出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应用书本知识去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二、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重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提出问题就是向常识挑战,要敢于质疑,因为质疑是刺激人脑积极向上的有效方法。笔者在教“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的过程中,有学生就提出这样两个问题:100克水加热生成100克水蒸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当有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物质的体积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很显然这些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处于教学活动导演地位的教师,重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教学重要目标之一。

三、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基本策略

1. 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

学生提问的信心,来自于教师的鼓励和肯定。要让学生多问,首先就要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只有使学生认识到提出问题对发展思维的重要性,学生提出问题才会有内在驱动。

(1)鼓励学生提问。学生提出问题需要勇气,这需要教师平时多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和自己的看法,多展开讨论,多为学生提供发表不同的观点和见解的机会,使他们在“一事多论、一知多用、一题多解”的学习活动中享受学习的快乐,培养出“不唯上”、“不唯书”的开拓精神和创造才能。

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评价。既使对于一些不够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及一些基础差、胆子小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就必须及时加以鼓励。如学习“燃烧的条件”时,学生就会问“燃烧的蜡烛一吹就灭,而燃烧的煤炉越吹越旺呢?”我们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进行分析,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其积极性;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重点的同学,我们不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对于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同学,应鼓励其进一步地探索,大胆创新,让学生品尝到质疑的乐趣,激发提问的热情。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我打开一瓶雪碧饮料让学生观察,然后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提出:出来的是什么气体?怎么去检验它?饮料里压入这种气体有什么用?

碰到冷场时,教师应对学生说一些鼓励的话。如:谁来试一下,说错了不要紧;谁敢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观点,说明他就有过人之处。教师的鼓励,必会激起学生的响应,这样训练多了,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假如教师因为没有耐心而直接提出问题,学生就失去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2)让提问成为学生的习惯。记得有一位伟人曾经说过“不唯上,不唯书,尽信书,不如无书”。教育学生对各种权威不盲从,大胆提问,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养成爱问“为什么”的习惯,用怀疑的眼光看待各种现象,探究未知的自然规律。如:做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可以提出一定要先通一会儿氢气,否则一加热就会爆炸吗?

2. 营造问题环境,多给学生提问的机会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向上的原动力。我们应想方设法,设置各种情景,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兴趣。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的问题,学生才最有兴趣、最有动力去深入探究。我们的指导工作,重点应该放在设计让学生能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情景上,而不是放在设计问题本身上,应着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样就有助于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的养成,勇于置疑、大胆创新。

(1)从课本插图提出问题。新教材有很多富于知识性、趣味性的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细微处并比较再提出问题。如:在学习“模型和符号的建立和作用”时,观察水的状态模型后提出,水分子有什么构成?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是什么?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怎样的一个过程?

(2)从日常生活中提出问题。常言道:“世事洞明皆学问,留心处处是文章”。日常生活中很多现象与科学息息相关,这些现象天天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已习以为常。教师能够引导提醒学生关注大自然,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无穷的求知欲。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我就说:手拉车不拉不推它不会运动;你正在骑得自行车,如果脚不蹬它就会慢慢停下来,从这两个例子看你提出什么问题。有学生就会问: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吗?

(3)从各种俗语中提出问题。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沉淀,使民间流传着许多俗语,很多是有科学道理的。引导学生分析它并提出问题,学生兴趣很大。如:讲“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时,先让学生讨论俗语“燕子低飞要下雨”,“蚂蚁堵洞要下雨”。 学生提出燕子低飞为什么要下雨,蚂蚁堵洞为什么要下雨。这样通过学生的思考,教师的引导、点拨加深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4)从实验现象提出问题。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一些有趣的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比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不断完善问题。如:在学氧化碳的性质时,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里,颜色由紫色变成红色,我就问学生,你有什么结论或提出什么问题吗?有学生就说:“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有学生就说:“不一定吧,也有可能是二氧化碳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生成的新物质使紫色石蕊变成了红色”。我说你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你的假设呢?接着我指导学生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粉末里,看是否变红,不能变红,说明不是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变红,为了进一步证明是二氧化碳与水化合生成的碳酸使紫色石蕊变红,可再添加实验——往紫色石蕊试液里滴加稀盐酸来类比。

(5)通过自身体验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做实验或参加活动感受很深,学生也乐意提出问题。如:学生做细铁丝在氧气燃烧的实验时,会提出:细铁丝为什么要缠绕成螺旋状?细铁丝的下面为什么要系一根火柴?集气瓶内为什么留少量水?为什么一定要等到火柴将要烧完了才将它伸进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

3. 教会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 。有“问题”,才有未知,也才有教学活动的展开。有人说:好的方法等于成功的一半。一个平庸的教师只会奉送真理,而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是教人发现真理的方法。因此,学生只有掌握了发现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才能够从平常中看出异常,从普遍中发现特殊,从而不断地发现问题。

(1)掌握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碰到某个化学现象,一般可从以下四个问题入手:为什么?怎样?如果条件变了,将怎样?是什么?如:学习“燃烧”这节课时,做完演示实验“燃烧条件”,根据现象可提出:为什么会燃烧?怎样才能燃烧?把点燃的木条放入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能继续燃烧吗?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2)及时点评学生所提的问题。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提出的问题良莠不齐,有的问题层次比较低,有的问题比较有价值。教师自然应该以鼓励为主,但是并不是不加评论,教师应有正确价值导向,让学生明白哪个问题更有价值。最后进行总结,让学生体会到怎样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做“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水的体积并没有占瓶子体积的1/5,学生提出:可能是烧杯内水少了?可能是红磷少了?可能是漏气了?可能是集气瓶太大了?这时教师对他们的问题要加以分析,给予评价。

(3)鼓励学生互相提问题。在上课前,让学生先预习新课内容,然后根据本课内容互相提问,如还有不懂的问题,再在全班提出,往往会产生意外惊喜。这一点在实际应用中效果比较好,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习惯。

(4)适当出一些探究题,设置情景让学生提出问题,检验学生提问的能力。如在学习“碱的个性”时,氢氧化钠溶液在空气中容易变质,探究如何除去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后的杂质?我们可以直接用稀盐酸来除,当没有气体生成时刚好除尽,看学生能否马上提出一些问题,如稀盐酸会不会先与氢氧化钠反应?或者会不会与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同时反应?

四、实践与研究后的一点体会

心理学研究表明,技能的形成过程是有阶段性的,即有一个由初级阶段到熟练掌握的阶段。开始时的问题可由教师直接提出,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最后由学生直接提出问题。创造思维能力是中学科学教学中必须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而提出问题在此过程中尤其重要。促使学生提问,不是教师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办得到,我们应该在提供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感性材料上多下功夫;应该在营造学生提问的氛围上多下功夫;应该在如何回答学生的提问,才能促进学生思维方式多下功夫。只有学生问得多了,学生提问的能力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以发展。新课程要求我们改变观念,将教为主改为学为主。时刻牢记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兴趣,最好的向导是脑中的问号,最大的动力是自信。

总之,培养学生会提问的能力,是促进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更是创造和谐课堂的有效方法。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曾指出:“中国学生普遍学习成绩出色,特别在运算和推理方面比国外学生有明显优势,但中国学生最大的缺憾,就是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让我们共同努力,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的精神,营造勤于思考、大胆提问的课堂教学氛围,并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基于问题式学习”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南京市教研室,杨剑春。

[3] 《化学教学中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化学教学, 95-11 郑学裕。

[4]《帮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中学化学教学,殷俊泉。

[5]刘知新,王祖浩,吴俊明,化学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现行高等数学教材中全导数概念的命名辨析 下一篇:浅谈班主任德育教育中的一点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