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河婚俗 一场来自宋朝的婚礼

时间:2022-09-21 01:15:09

塘河婚俗 一场来自宋朝的婚礼

每个人心中都期待一场特别的婚礼;有人热爱阵势强大的豪车迎送;有人偏喜欢清新的自行车后座;有的人觉得集体婚礼更加热闹;有人则觉得旅行结婚更有意义;还有的人愿意在教堂接受神父的祝福……而在江津塘河古镇,一场来自宋朝的婚礼正在上演。

塘河婚俗始于宋代

塘河婚俗有着很早的历史。据《塘河乡志》载,塘河婚俗始于宋代,兴盛于明代,清朝时期普及到周边贵州的习水、赤水,四川的合江,重庆的永川、綦江、江津等地区。在塘河婚俗最繁盛的时期,每逢“良辰吉日”都可以看到大大小小几十条迎亲长龙在古镇上来来回回。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四清”运动和“”运动,要求“破除一切旧习俗”,塘河婚俗被认为是“封建余孽”。在那个年代,塘河被砸烂的花轿不下百顶。特别是做工精细,工艺考究的名轿更是在劫难逃。唯一值得欣慰的是,一顶有着280余年历史的名轿因为被藏之深山,最终才能幸免于难。在那个时代,塘河婚俗几乎成了人们的禁忌话题,差点消散在历史的尘埃中。

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思想也逐渐得到解放,过去传统的结婚习俗又开始慢慢恢复,在街头或者田垄间可以再次看见塘河婚俗的迎亲长队。在塘河甚至有了专门从事婚俗一条龙服务的个体户,抬轿的队伍最多时达80多人。

2007年5月,塘河婚俗进入重庆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是在这一年,比利时国家电视台为拍摄北京奥运会的宣传片,在中国挑选了4个地方的民俗文化,塘河婚俗就是其一。随后,塘河婚俗又成为“中国・重庆・江津七夕东方爱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体验环节。

塘河婚俗如今的知名度来得并不容易,能够使其重新获得新生,首先要感谢两个人,第一个就是时任塘河广播中心主任的罗江荣。

罗江荣是外来干部,来塘河不久就发现这项逐渐沦为传说的婚俗,他发自内心觉得应该尽快得到保护和传承。“于是,我开始找‘证人’,并提起录音收录他们所记得的婚俗中的说、唱词,并大量记录和收集场景中所需的物什、妆颜、角色……”还原该婚俗的工作比想象的难,“因活动中如烧纸钱等环节,被大家认为是封建迷信,首先就被一些领导和同事阻拦。”但知道其文化价值的罗江荣并没有放弃,“担心被人斥责为‘不务正业’。我就利用下班、周末的时间,提起录音机到处找人。”

知情人家属的不理解,也令罗江荣遭遇被驱逐出门的尴尬。“当时,我拉到一位70多岁的老大娘,她会哭嫁。”在录音的过程中,因被老人悲伤的唱腔和情绪感染,其子女认为罗江荣上门弄得老娘哭哭啼啼,要染霉运,硬是将其赶出家。“没办法,我只有在后来偷偷利用晚上的机会,把老人接到办公室,才完成了‘哭嫁’的录制和保存。”就这样,罗江荣用一台录音机记录下了塘河婚俗的整个流程,为塘河婚俗的传承和申遗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天下第一媒婆

塘河婚俗得以延续至今,另一个需要感谢的人叫做谭东方。

在塘河古镇上,我们见到了现年60岁却仍显年轻的谭东方,她做过塘河乡政府播音员,以前在川剧园子里学过戏,后来与川剧票友何贵银等人一起沿承改革了塘河“灯夹戏”,成了“灯夹戏”的传承人之一,而她在当地最出名的还是另一个身份――媒婆。26岁时,继承母亲的媒婆“衣钵”,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媒婆,被当地人戏称为“天下第一媒婆”。三十多年来,她已不记得自己到底撮合了多少对新人。

由于媒婆是传统婚俗中的重要角色,为了称职地完成这个“角色”,除了母亲的言传身教,谭东方还大量走访当年健在、熟悉塘河婚俗的老人,“甚至连走路姿态、表情、手势、滑稽语言,我都是向很多老辈子印证后,才在表演中还原的。”2005年8月,在塘河古镇首次举办了完整的塘河婚俗表演,不论游客还是当地人均对塘河婚俗繁复又华丽的内容惊叹不已,而统领全程的“媒婆”谭东方功不可没。

因为塘河婚俗流程的繁琐,单单表演就要花上一天的时间。总的说来它的流程主要包括说媒、做相、开庚、男方办接妆、女方办嫁妆、出阁、送亲(迎娶)、拜堂、办宴席酒、闹房(闹茶)、参厨、谢媒和回门等13道程序。

顾名思义,有些程序比较好理解,有些就需要解释了。比如做相,其实就是男方到女方家下聘订亲;开庚就是双方合八字,决定婚礼的日期。在男方置办的接妆礼盒中,不但有鸡鸭糖酒,还有为新娘准备的一身从头到脚的装扮,并且所筹办的物什均以双数为佳,寓指成双入对。当然还少不了两块“离妈肉”,即带双的两块猪肉,寓指新娘要离开母亲跟随丈夫一起生活了。

感人肺腑的“哭嫁”

塘河婚俗的每―道流程都包含了诸多内容和细节。拿“出阁”来说,就有哭嫁、踩斗、丢筷子、骂媒、父亲压轿、哥哥背上轿等六个内容。特别是哭嫁,是最具塘河婚俗特色的重要环节。新娘出嫁的前一天晚上,要办出阁酒,先烧钱纸辞别祖宗,直到第二天早上拜别父母上轿。这期间,新娘见一个亲戚哭一个,称为“哭嫁”。

“哭嫁”分不同的人有专门不同的唱腔和唱词。烧钱纸辞祖宗唱“是个儿子是香炉脚哟,是个女儿是香炉灰哟。你生女儿一慈母呀,你养女儿长成人哟。”哭爹娘唱“女儿家女儿外相,十七八岁选才郎,倘若奴身是男儿,早晚二时奉高堂。自己的爹娘糍粑心,人家的爹娘两样心。”哭婶婶唱“是个侄儿就迎接你,是个侄女就背躲你。婶婶今天来会一面,二天要婆婆放口才能会。”哭叔娘唱“是个侄儿你就牵进来,是个侄女你就抽出门。”哭姐妹唱“好吃柑橘要剥皮,好耍姐妹要分离;好吃柑橘要分瓣,好耍姐妹要分散。”新娘哭嫁的感恩词和悲伤的腔调,令旁观者无不动容,更有甚者还热泪盈眶。

在出阁当天,新娘在保持哭嫁的同时,要完成“踩斗”,即坐在板凳上,用一只脚踩在装有秤、剪刀、尺子、扣、谷子等用具的斗上,寓意今后精明能干;然后由兄弟背靠新娘,新娘要朝背后“丢筷子”,边做动作边哭嫁。“一把筷子十二双,我的娘啊,丢给我兄弟买田庄。”寓意新娘把财富留在家里,不要带走。接下来的骂媒是说如果没有媒婆花言巧语说媒,姑娘就不会离开父母嫁出去,表达的是女子的一种幽怨情绪。“南瓜开花朵朵大,背时媒人款大话,既说东家茶不好,又说西家酒生花,提媒婆,高声骂,花言巧语闹喳喳。夸男像仙童,夸女像天仙,好看不好看,出在她舌尖。每日街上转,到处把圈圈编,东家去骗吃,西家去骗穿,只顾她包包满,哪管亡人升天不升天。”

新娘出阁上轿后,就随着长长的送亲迎娶队伍嫁往夫家。迎娶队伍的顺序也有讲究:最前面是道锣,然后是龙凤旗队、礼盒队、乐队,之后是媒婆轿、新郎骑马或坐轿、轿伞、马灯、新娘花轿、送亲轿、挑箱(嫁妆)。这一整套下来,80多人的队伍排成一条长龙,场面不仅热闹,还异常壮观。

古老婚俗焕新颜

从说媒到出阁再到回门,再加上每个步骤里面的小流程,塘河婚俗整个流程算下来就有近30个,所以塘河婚俗一办就是三天三夜。如此“麻烦”的传统婚俗,在塘河不仅没有受到冷落,而且当地人在结婚形式上会自主地选择塘河婚俗,按着它的礼仪一步步喜结连理。

谭东方就是身体力行者。2008年,谭东方的儿子娶媳妇,就是结合传统婚俗举办的婚礼。谭东方亲自置办各种道具,安排各种礼仪流程。婚礼当天,新娘坐在花轿上,随着迎亲队伍浩浩荡荡围着古镇走了一圈,引来无数惊奇羡慕的目光。谭东方笑着说:“我还有一个女儿。等她出嫁时,我也要为她办传统婚礼,让她坐坐轿子。”

就像骑着自行车结婚、教堂结婚一样,近几年,塘河婚俗复古的坐轿子结婚作为一个新兴的时尚符号渐趋流行起来。那些繁复的流程在一对对新人眼中变成了一次其乐无穷的享受。或许,这就是塘河婚俗的魅力所在。旧酒换新瓶,味道却更加醇香。

采访临近结束,谭东方告诉我们,塘河古镇正在拟建塘河婚俗文化园,建成后的婚俗文化园将融参观、参与于一体。届时,我们不仅可以参观塘河婚俗所有的道具,和那顶有着280多年历史的新郎轿子,还可以自己穿上新郎或者新娘服饰,去亲自体验一次古老却不失魅力的塘河婚俗。

上一篇:电子电气设备接地浅析 下一篇:影响水稻产量的因素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