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届政府,新一轮经济整风

时间:2022-09-21 12:48:48

新一届政府,新一轮经济整风

“这是削权,是自我革命,会很痛,甚至有割腕的感觉,但这是发展的需要,是人民的愿望。我们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言出必行,说到做到,决不明放暗不放,避重就轻,更不能搞变相游戏。”

这句话是2013年3月17日,国务院总理首次答记者问上,回答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关于“改革”的问题。在将近两个小时的记者会上,回答了11个问题,29次提到“改革”,且在对“改革力度”的用词上展现了新任政府对改革的决心。

6月22日,就任总理一百天的时候,用实际行动让大家看到,改革不是“搞变相游戏”―― 银行“钱荒”,央行拒不“放水”,将舆论焦点集中到了及其带领的新一届政府的金融政策上。

中国金融史上不可更改的一天

若干年后,人们回头望去,会发现中国金融史上显示着不可更改的一天:2013年6月20日。当天11时30分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简称为Shibor)的隔夜利率,升至14.33%。

“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这个外行人感到陌生的概念迅速在街头巷尾得到普及和热议。简单来讲,Shibor就是一家银行出现资金缺口,向另一家银行借钱,第二天还钱时所要给予的利率。在正常状态下,如果有银行希望在银行间借一些钱,利率大概在2%-3%;但如果是流动性枯竭的情况下,大家都没钱,想借钱,就得支付更高的利息。一般来说,Shibor可视为外界审视银行流动性的一种风向标。上海银行公布的Shibor高至14.33%,创造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利率。Shibor的高企意味着银行处于极度缺钱中。

这就是一个专业数据引发的“钱荒”。

“钱荒”先慌的是银行内部。北京一家商业银行的银行间债券交易员在微博上写道:“从业以来,今天真的觉得扛不住了。铁打的心都经不起这种折磨。”业内称这一天是“疯狂的一天”,而更“疯狂”的是,“钱荒”的恐惧从业内蔓延到普通民众,甚至国外也开始关心:中国的银行业是不是要发生危机了?

央行冷漠,传达上层意图

一家外资银行的交易员曾透露:“5月底Shibor的隔夜利率就已经飙高了,但大家都没当回事,都觉得扛几天就过去了,以前每次都是这样。”这种“没当回事”的底气何来,是因为过去每每遇到资金紧张的情况,央行总会释放资金,银行已经对央行形成了一种惯性的依赖。

一般来说,如果碰到类似银行间市场资金紧张的状况,一些一级交易商应该做的是,打电话跟央行沟通,向央行申请定向逆回购。“监督管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是央行的职能之一。2011年,一级交易商与央行的沟通就前所未有的频繁。据《南方周末》调查,“一般早上先沟通,看央行的意向,下午打报告,四点前央行就会给钱,相当于定向逆回购。”报道指出,通常是借钱实在是太困难,才会打报告,这种情况下,一般央行都会放行的。

而这次,央行却一反常态,不仅没有给予救援,在银行间流动性已十分紧张的20日还发行了额度为20亿的央票。

为什么这次央行如此“冷漠”?

6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经济转型升级。这是一个多月以来,第三次提及存量资金问题。此前在5月13日的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动员电视电话会议上,他曾指出,“在存量货币较大的情况下,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较高。要实现今年发展的预期目标,靠刺激政策、政府直接投资,空间已不大,还必须依靠市场机制。”而在6月8日主持环渤海省份经济工作座谈会时,也两度要求“要通过激活货币信贷存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在首次答记者问时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问题曾说:“市场能办的,多放给市场。社会可以做好的,就交给社会。政府管住、管好它应该管的事。不是说政府有错位的问题吗?那就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从另一个角度说,央行的冷漠正是央行的“去杠杆化。

而在6月23日的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例会上,央行再次提及“盘活存量”。可见,央行的“冷漠”正是传达了上层意图,也被外界视为传达上层倒逼经济改革的强烈信号。

整风路径,用短痛换取长期的益处

事实上,政府经济改革的信号早已释放。在答记者问中就说:“改革贵在行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

3月25日,银监会下发《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8号文),“挤水”银行理财的非理性繁荣。新规要求理财产品必须与投资的资产一一对应,要对每个理财产品单独管理、建账和核算。已经投资的产品需要进行整改,如果实在做不到的,则必须在2013年底前计提资本。这意味着,那些曾经用来逃避银行资产负债表监管的工具,都被纳入了监管之下。

还有一个颇具深意的“玩笑”,4月1日,微博上一则关于影子银行整顿的愚人节玩笑:“银监会下发特急通知,禁止商业银行自营资金投资信托受益权。已投资融资类信托受益权的,须比照自营贷款计提拨备和资本,清理规范截止日期为4月31日。”这条模仿了8号文口吻的微博,使不少网友和投资者信以为真,有网友称,吓得马上把兴业银行抛了;还有网友大呼,同业市场要死一大片。虽然是个玩笑。但是这则被业内戏称为“9号文”的消息,简直直接点中了银行的软肋,仿佛是另一只随时落地的靴子,令市场惶恐不安。

至4月份,更上演了一场席卷债券市场的监管风暴,挖出一条从万家到中信证券、齐鲁银行,再到易方达、西南证券的债券黑幕利益链条。一位银行间债券市场人士说:“此次债券稽查,涉及机构之多、资金规模之大、案件之复杂,超出以往任何时候。”

6月,“经济整风”的拳头终于打在了银行间的“钱荒”。

华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在2013年中期策略会上表示,6月份以来央行发动了全行业的整风运动,让整个资本市场心惊肉跳。刘煜辉说,整个宏观面进入一种新的状态,叫做“衰退性宽松”。

近日,国家主席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谈道,再也不能简单以GDP考核干部。很显然,GDP不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明确指标。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在“第三届全球智库峰会”上发表演讲也表示:经济转型是一个需要付出代价的痛苦过程。与其说“衰退”是一种“代价”,不如说,“衰退”是“做减法”,中国经济发展从追求“数量”转向“质量”的提升,压住经济的“大起”却不出现“大落”。

经济现状决定改革方向,软着陆

都说“钱荒”,而事实上,中国并没有“钱荒”,今年4月份,央行公布我国广义货币余额,3月份末达103.61万亿元,首次突破百万亿元大关,也就是说我国货币存量世界第一。“荒”的只是银行,银行怎么会没钱?银行的钱到哪里去了?不是没钱,而是放错了地方。

强调的盘活存量,实际上就是表示对当前钱没有进入实体经济的局面的堪忧,并试图引导流动性走向,要加快金融业的市场化改革。

世界银行出版的《2013年全球经济展望》把中国今年的增长率从之前的8.4下调到了7.7。这正是目前中国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经济增速放缓,财政压力增大、地方债务风险加剧,加上现在的资金吃紧。财新传媒总编辑胡舒立称,这种经济形势极易发生政策立场的游移和动摇。

2008年在“四万亿”的刺激下,包括房贷产等产能迅速扩张,而现在,如果政府再次重启新一轮保增长的刺激计划,将中国经济的增长率推高,也绝不是难事。

但是,5月13日,在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动员电视电话会议上发表讲话,进一步强调了“市场”的作用,明确“改革的红利”从根本上来说是“市场的红利”。说:“要实现今年发展的预期目标,靠刺激政策、政府直接投资,空间已不大,还必须依靠市场机制。”另外,在多次讲话中透露,GDP增长率不再是政府追求的目标,政府是会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但手段已经变了,而是决心通过市场化改革来实现目标。

6月8日,在加州庄园与奥巴马会面时明确表示:我们其实是可以让经济增长得更快的,但是我们把增长目标调低了,因为我们希望通过压低增长率来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的这段话直截了当,不仅道出了中国最高领导人对当前经济减速的最明确的看法,也帮助解释了为什么最高领导人对经济的放缓趋势至今保持沉默和不断的容忍。

正如胡舒立所言,决策层此番举动是总揽全局、深思熟虑后,作出的正确抉择。

上一篇:“洋秋菊”打官司 下一篇:相亲100多次失败,我想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