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热镇痛中药相关药理研究

时间:2022-09-21 12:15:31

解热镇痛中药相关药理研究

【摘要】解热镇痛主要具有退热和减轻慢性钝痛的作用,为了让解热镇痛药物充分发挥作用,减少应用中的并发症,必须要对相关中药的药理进行研究,从而研制新型的解热镇痛中药。随着医疗理论的不断完善,经过不断的努力,对中药的药效学和相关机制研究均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文章主要对目前解热镇痛中药的相关药理研究做了分析。

【关键词】解热镇痛;中药;药理;药效

当前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临床中应用的药物种类增多,解热镇痛类药物的数量在不断上升。解热镇痛主要具有退热和减轻慢性钝痛的作用,非甾体抗炎药是临床中应用较广的药物,它能在抗炎的同时起到解热镇痛的药物,且效果相比于一般药物更加明显[1]。解热镇痛药物有西药和中药之分,但是临床经验表明,部分解热镇痛西药会导致患者白细胞下降,出现明显的过敏反应,影响治疗的效果。为了让解热镇痛药物充分发挥作用,减少应用中的并发症,必须要对相关中药的药理进行研究,从而研制新型的解热镇痛中药。

1研究解热镇痛中药药理的重要性

在全球处方中解热镇痛药物是最常用的一种药物,就目前而言,非甾体抗炎药成为临床中解热镇痛药物的代表,是应用最广泛的药物。虽然该种药物的解热镇痛效果明显,但是长期使用存在较大的危害,就临床实践证明,该类药物存在非常多的不良反应,例如会引起胃肠道反应、心血管反应,对用药者的中枢神经、肾脏、肝脏等多个系统和器官造成损害[2]。根据相关报道,在应用非甾体解热镇痛药物的患者中,每年有20万人会出现各种并发症,而患者的死亡率也达到了10%左右,危害性相对较大。

鉴于上述问题,在临床中寻找疗效确切,且副反应少的药物成为医疗研究的重点。中医在我国长远的历史,中药治疗的作用也逐渐得到世界国家的认可,由于中药属于天然药物,有多靶点的综合作用机制,在临床应用中副作用较少。在解热镇痛新药的研究中,大部分研究人员将中药作为研究的热点。而随着医疗理论的不断完善,经过不断的努力,对中药的药效学和相关机制研究均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新型解热镇痛药物提供了相应的依据。

2单味中药药理研究

单味中药的解热镇痛效果是好,且不良反应少,目前已经得到了国外大多数医疗研究人员的认可。国内外医学研究人员采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单味中药中提取相关成分进行实验,确定了这一结论。

从国外研究情况分析:2003年1walewa等在菊少苞叶中提取了甲醇、乙醚、氯仿,分别注射到大鼠小鼠的腹腔中,研究其镇痛和解热的效果,结果显示上述三种提取物除了有非常明显的解热镇痛效果之外,还具有抗炎作用。实验中,大小鼠体征正常,未出现明显的不良症状,说明其无明显毒副作用,同时证明该中药可以应用治疗疟疾;研究人员对荨麻水提取物的解热镇痛效果进行研究,在相同的家兔身上进行实验,一组给予荨麻水提取物注射,另外一组未给予任何治疗措施,发现实验组家兔的体温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家兔的体温,而且荨麻水提取物在实验组家兔身上表现出了非常明显的镇痛效果;Ho等为了研究大青根的解热镇痛以及抗炎效果,在动物身上做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大青根有很好的退热效果,同时能提高动物的痛阈,抑制炎症的出现,止痛退热效果明显[3];部分研究人员还对黄苓苷的解热镇痛进行了研究,通过给家兔注射黄苓苷注射液,观察发现其能对家兔丘脑下的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依赖性羟自由基通路和肿瘤坏死因子的蓄积产生抑制,从而发挥退热的功效。

在我国关于单味中药解热镇痛效果的研究也较多。王梦[4]等在干姜乙醇中提取相应物质进行解热镇痛和体外抑菌实验,发现干姜乙醇中的主要提取物是姜辣素,姜辣素能抑制冰醋酸,从而纠正小鼠的扭体反应。同时姜辣素能抑制大鼠酵母,降低大鼠的发热反应,主要是通过影响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产生效果;香附不同溶剂解热镇痛效果也较为明显,研究人员以阿司匹林为阳性对照,以小鼠物理和化学刺激为镇痛模型,以大鼠内毒素为发热模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解热镇痛效果明显,且起效快,药效时间长;利用栀子生品和各种炮制品提取液灌胃大鼠,发现解热效果好,但是栀子生品的作用要比炮制品强。

3复方中药药理研究

复方中药融合了多种中药,不同中药药物相互促进,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在研究复方中药解热镇痛作用的过程中,国内外学者对多种复方中药的药理展开了研究。复方土牛膝糖浆中主要的中药有土牛膝、一点红、淡竹叶、山芝麻、等,在试验中发现其对干酵母导致的大鼠发热有很大的解热作用,对于由于物理刺激或者化学刺激产生的疼痛也有明显的镇痛效果;九味羌活汤[5]中有羌活、白芷、黄苓、防风、细辛、苍术等,研究中发现其能对2,4-二硝基酚导致的大鼠体温升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减少小鼠的扭体次数,提高小鼠的痛阈、解热和镇痛效果明显;陈海明等对复方清热颗粒制剂水提物进行了研究,做体外抗菌试验,发现其对多种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不仅能清热、而且能起到止血、泻火、利胆利尿的效果;热炎宁颗粒[6]由蒲公英、半枝莲、北败酱、虎杖等制成[6],贾红慧等对其抗炎和解热功效做了研究,通过试验发现,此复方能抑制小鼠耳肿胀,防止小鼠体外细菌滋生,在家兔试验中能有效降低家兔的体温。

国内学者对中药复方的研究也是非常多的,尤其对解热镇痛复方的作用机制探讨较深入。补中益气汤是临床中应用较多的中药复方,张恩户对其解热镇痛效果进行了研究,发现其能有效降低家兔脑脊液PgE2和cAMP的含量,而cAMP能促进PgE2的生成,PgE2则能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导致发热反应;复方银黄微型灌肠剂能抑制下丘脑COX-2的mRNA表达,而COX中与发热关系最密切的是COX-2,所以它能表现出明显的解热效果;在研究中,解热醒神注射液能对家兔下丘脑cAMP、IL-Lβ的含量产生影响,证明其有非常明显的抑制发热反应;聂红等对白芷总挥发油的镇痛效果进行了研究,在试验中采用化学荧光法测定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白芷总挥发油与氟哌啶醇、丙烯吗啡等有协同作用,镇痛作用被利血平和纳洛酮对抗,能使中枢系统中的多巴胺含量升高,甲肾上腺素含量降低,由此看出,在白芷总挥发油应用中,其调整体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是其镇痛机制。

4结语

综上所述,在研究解热镇痛中药的药理作用中,国内外研究人员不仅对单味中药的药理作用进行了研究,还对复方重要的解热镇痛药理做了分析,初步对中药药效机制进行了探讨,通过各种不同的试验证明了解热镇痛中药的作用机理与机体外周和中枢神经递质的调节有很大的关系。但是要获得更加准确的分析结果,今后还需要加强对复方中药的研究,因为中药复方成分复杂,目前还不能对其药效和机制完全明确。

参考文献

[1]曾军.非甾体抗炎药物用药的合理性及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5):169-170.

[2]赵丽红.临床解热镇痛药的合理应用[J].北方药学,2013,15(3):20-21.

[3]相鲁闽,相玲.大青根治疗偏头痛[J].中国民间疗法,2008,16(11):60-61.

[4]王梦,钱红美,苏简单.干姜乙醇提取物解热镇痛及体外抑菌作用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8,14(5):299-300.

[5]单国君,刘晓峰.九味羌活汤加减治疗感冒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2009,28(13):79-80.

[6]云红.热炎宁颗粒的抗菌作用研究[J].湖南中医杂志,2009,25(4):112-113.

上一篇: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T―spot.TB在肺结核、肺外结... 下一篇:浅论中医舌诊与妇科病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