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作品收藏与书法市场探析

时间:2022-09-21 12:01:02

书法作品收藏与书法市场探析

中国书画的成熟是书在前而画在后,古人对书法作品较之今人更为推崇。如早在书法体系已臻完备的唐代,皇家就开始广罗天下法书,唐太宗李世民甚至将自己深爱的王羲之名迹《兰亭序》带入墓中,陪伴自己到另一个世界,爱书之深可见一斑。上行下效,书法作品收藏成为一种时尚。加之在古代,书法的实用性又非常强,文人士大夫及欲取功名者都要练就一手好字,因此对书法的审美欣赏非常普及,如孙过庭就曾著《书谱》论之。而这时的绘画科目体系和技法尚不完备,绘画主要为记事和助人伦、成教化的宣传所需,而非纯审美欣赏,故绘画尚不是主流,在收藏上不能与书法相抗衡。

到了宋代,绘画发展到按人物、山水、花鸟分科,科目齐备,技法已达中国绘画之最高水平,审美欣赏也成为绘画收藏的主要目的,收藏之风盛行。但书法这一深入中国人骨髓的雅好,仍以其实用性与审美欣赏性共存一体之特质,让此时的书法收藏毫不逊于前朝。在宋代,书法与绘画的收藏可谓平分秋色。之后的元、明、清及民国,书法收藏则渐逊于绘画。及至当今书画收藏市场,书法已沦为绘画的附庸,书画拍卖场上书法几成可有可无之势,想来一是源于书法在现今已无太多的实用性,人们终日与电脑为伍,对传统书法乃至毛笔已日渐生疏,繁体字以及书法各种书体的韵味特质更是现今人们所不关注的,再者,书法之雅逸近于抽象,较之绘画理解难度大,从审美欣赏角度而言,今人之眼所观与古人观后所会之意已大不相同。应该说,对于书法所承载的历史、文化、美学等诸多人文信息,今人真需补一补课,至少从事中国书画收藏及投资者应补一下课。作为炎黄子孙,当承继中华民族文脉中这重要的一支。

从2006年下半年秋拍至今,书法在绘画市场经历调整、清冷之时,倒有发力上升之势,呈现出一些热点。在此,对当今中国书画市场中一直处于弱势的书法市场作一浅析。

从中国书画收藏的现状看,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书于纸绢上的名家书法作品与绘画作品一样,几乎都收藏在中外博物馆等大型收藏机构中。迄今,国内上拍的这一时段中最早的书法作品是2003年中国嘉德公司上拍的隋人书《出师颂》。虽然《出师颂》在断代上是晋还是隋尚存争议,作者是索靖书还是隋贤书无法确定,但因是出处好且流传有绪的唐代以前作品,仍以2200万元成交,被故宫博物院用“优先购买权”购得。所以,只要出现像这样的多年也难遇一件的远古书法作品上拍,其成交价格皆会是天价。这一时段虽然出现了众多开宗立派的书法大师,如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等,但终因年代久远,能遗存至今的作品太少,民间几不可见,因此这一时段的书法作品形成不了市场。

名副其实的书法高端市场,应是宋、元名家书法作品市场。宋、元也如晋、唐一样,书法大家辈出,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徽宗赵佶、高宗赵构,元之赵孟\、鲜于枢,皆名垂书法史册。其时能书且有造诣者不胜枚举,遗存的书法作品有一定数量,所以宋、元名家书法作品时有上拍,中国书法的最高成交价皆出自这一时段流传有绪的书法大家作品。如2004年北京翰海春拍,365号拍品元代鲜于枢的草书《石鼓歌》卷就拍出了4620万元的中国书法第一高价;2002年中贸圣佳秋拍,709号拍品宋代米芾的《研山铭》手卷拍出3298.90万元,列中国书法拍卖第二高价。另外,2000年中国嘉德秋拍,898号拍品宋高宗《真草二体书嵇康养生论》手卷拍出了990万元,2005年中贸圣佳春拍1008号拍品是仅0.375平尺(13×32厘米)的元赵孟\《临禊帖》手卷,可称微型书法,但也拍出了935万元高价。宋、元时期的名家书法作品,只要流传有绪、作品真伪可靠无异、品相完好者,上拍皆有可能创出天价,而且不受书画市场冷热变化的影响,且与同时期绘画作品之间价格距离不大,其价值应是得到合理体现的,具有极高的收藏投资价值。只可惜真、精、新的书法大家作品如凤毛麟角,不易遇到。

明、清名家书法作品是当下书法市场的主力军,作品有较多的存世量可供交易,形成了中端市场,不但上拍件数和市场的流通量比较大,价位也常有不俗的表现。如2005年香港佳士得秋拍,1238号拍品夏昶的《小楷书小学册页》就以1615.44万元的高价成交;2005年浙江皓翰夏季大拍,446号拍品王宠的《南华真经内七篇》手卷拍得990万元;2004年中贸圣佳春拍,1203号拍品康熙帝的《朱子五言诗》立轴拍出660万元,此前乾隆帝所作《哀明陵三十韵诗》手卷于2002年中贸春拍上也拍出了605万元(乾隆帝与其祖父康熙帝一样都有数卷书法成交价过百万元),2006年中国嘉德春拍,412号拍品明四家之一文徵明的《自书杂咏》手卷则拍出了462万元。明、清书法所形成的这个中端市场,有时就不如宋、元高端市场那么稳定,常会受市场冷热变化的影响,出现价位和成交量的波动。但因这一时段也出现了很多书法造诣极高、对中国书法传承与发展起着承前启后作用的书法大家,如明代的文徵明、祝允明、王宠、董其昌、张瑞图、黄道周及清代的王铎、傅山、郑板桥、金农、何绍基、赵之谦等,所以这一板块会始终是市场的热点,具有很高的投资价值,而且会成为书法收藏市场冷热的测温器。

近现代的20世纪是一个拥有众多高水平书法大家的振兴时代,清末、民初的一些碑学大家和民国后期、“”前后的一批帖学大家同台竞技,在承继了清代碑学成就的基础上,极好地融碑入帖,完成了中国书法的又一次振兴。其中,康有为、吴昌硕、黄宾虹、于右任、沈尹默、沙孟海、白蕉、林散之等书法大家,以深厚的学养创立了不逊于古人的书法风格,应该说20世纪是书法大家、名家如云的时代。这一时期的名家书法作品与我们距离最近,欣赏与感知其艺术魅力最为容易,具有较高的收藏投资价值。近现代书法本应与同期的绘画同步起舞,但现实表现却不如人意,其受市场面冷热影响最大,起伏不定,价值也并未真正得到体现,处于低端市场当中。所以说,中国的书法市场是兴奋与悲哀长期共存的市场,价值潜力的可开掘性经常刺激着人们,但所隐藏的市场不稳定的风险也埋伏其中,威胁着投资者。近现代书法本应是极易普及的收藏品种,却几乎沦为绘画市场可有可无的附庸,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哀,也反映出人们对母体文化传承的一种漠视。

相比于近现代书法,当代书法所形成的市场就只能算是一个纷乱的市场,要想进入则压力更大。当代书法的纷乱局面,是一些等不及留身后名的书家和经纪人合伙炒作出来的,像有些名不见经传、字不见学养的“书法”作品也能卖几十万元、甚至几百万元,价位远把明、清和近现代书法大家甩在后面,实在令人费解!其实当代书法已进入一个无大师时代,因时代的不同、人们生存环境的变迁,现今的社会现状中已不可能再产生书法大师。书家们心里的浮躁、学养的缺失,使代表着中华文化传统的书法在一些人手中产生了“基因”变异,有书卷气者很少,更有甚者未学会走就想学跑,还美其名曰“创新”(在此,“创新”成了掩饰基本功与学养不足的遮羞布)。这些人以丑、狂、怪为能事,标榜具“现代精神”,致使所“书”无“法”;一些人字不入流,便用怪招写在美女的全身和“关键处”,以博取俗名,这类人虽是极少数,但媒体爆光率却极高,故在此提出,以正视听。当然,有心求正道并下功夫苦修的书家当代也不少,但目前中国书坛缺少真正的领军人物。中国书坛需要一批有号召力、真正“沉潜”下来做学问、富有真才实学、所书见大智慧的书法家,时代寄望于他们推动中华文脉之承继与复兴。但这难度非常大,因为中国书法不是纯技巧性的艺术,从古至今的书法大家皆是大学问家,学识修养的高低、胸襟的宽窄,决定了他们作品的雅俗。不管是书家字(以书法名世者)、书画家字(书画并擅者)、学者名人字(大学问家和名人善书者),都能从其所书中窥见其学养、胸襟。当代书家所书并非缺少技巧,而是于学养上贫乏,这似为当代学艺者之通病,金钱名利当前,学养修为则到脑后了。

如何正确地认识当今的书法市场,并参与书法收藏与投资,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课题。可能也要像现今提倡的“国学”热一样,让大家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国学”,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忘记“国学”,因为那是中国文化的本源。中国书法也是中华文脉的重要一支,是汉字书写艺术,书法的缺失,将会使中华文化不完整。而且书法的艺术性、审美欣赏性不亚于世界上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所以对于古代乃至近现代优秀书法作品的收藏,乃是在继承和保护中华文化艺术与历史。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富有、对母体文化价值认识的回归,古代和近现代优秀书法作品的价值将不断突显,会与中国绘画并驾齐驱,成为华人从事艺术品收藏与投资的主要品种。

责编 水清

上一篇:第一套人民币为何难以集全 下一篇:促进艺术品投资市场发展的三大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