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内部控制建设方案分析

时间:2022-09-20 09:08:43

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内部控制建设方案分析

【摘要】本文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为依据,结合实际案例,梳理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业务流程,确认流程风险点,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控措施,将风险控制切实落实到岗位,构建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内控体系。

【关键词】内部控制 政府采购 行政事业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并将内部控制作为依法治国在单位治理方面的具体措施。全会决定指出,加强对政府内部权力制约,是强化对行政权力制约的重点。从行政部门和岗位权力设置、内部流程控制、完善政府内部层级监督、完善纠错问责机制四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全会为全面推进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财政部于2012年11月29日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规范》从国家层面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建立内部控制体系,为单位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提供标准,提出了强制性要求。贯彻实施《规范》的核心是全面提升单位综合管理水平,有利于提高单位领导班子对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视程度,增强风险管控意识,以及强化内部控制的自觉性,保护国有资产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维护社会公众利益。

《规范》将预算、收支、资产、基建、政府采购、经济合同等重点管控业务和事项,纳入统一的管控体系,实现财政管理各相关政策规定的有机衔接,全面提升单位的风险防控和内部管理水平,也对六项重要业务内部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采购业务是《规范》中业务层面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行政事业单位的重点风险控制领域。内部控制的核心机制就是牵制制衡,主要形式是流程规范。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提出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内部控制具体实施方案,以供广大行政事业单位同行参考。

一、梳理业务流程,确保覆盖政采全部环节

内部控制是将所有的经济业务活动按流程进行风险分析,并按风险点制定管控措施,对分散的各项管理制度实行有机连接。通过流程使工作程序化、标准化、系统化,实现关口前移,所有控制在流程中解决,而不是事后。因此梳理政府采购的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系统分析政府采购业务相关风险,确定风险点,选择风险应对策略就成为落实实施方案的基础。

在充分了解本单位目前政府采购业务的基础上,建议采用泳道式两维流程图的形式对政府采购业务形成清晰的书面流程描述。以职能带为泳道来界定部门或岗位在流程中的职责划分。一个维度是职能带(部门或岗位),包括财务、监审、基层采购单位等部门,还包括单位领导班子。另一个维度是流程的进程,具体包括政府采购预算编制、确定采购需求、确定组织实施形式、确定采购方式、执行采购程序、政府采购履约验收、资金支付、政府采购机构管理、政府采购供应商管理、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管理、政府采购信息安全管理、政府采购质疑投诉管理等11项业务流程。

根据以上流程描述,按照政府采购业务实现的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确定政采业务中的提出需求部门为各部门、管理部门为财务处、执行部门为办公室、监督部门为监审处,并将管理机制融入到上述11项流程的每个业务环节中,细化业务流程各个环节部门和岗位的设置,明确其职能范围和分工。

二、落实岗位职责,识别关键环节和风险点

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内部控制建设的第二步,就是在流程梳理结果基础上,系统分析政府采购业务风险,确定风险点,明确责任主体,制定防控措施,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单位政府采购管理制度,并督促相关工作人员认真执行。具体执行过程主要可以从采购预算编制与计划管理、采购活动管理两方面来实施,具体如下:

(一)采购预算编制与计划管理

三、监督执行落实,完善内控执行机制

通过全面梳理政采业务流程,单位各项内部管理制度。明确政府采购管理部门(财务处)、执行部门(办公室)、监督部门(监审处)各自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关责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办理业务,形成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机制;规范政府采购流程,并由内控规范领导小组对执行结果进行监督和奖惩,形成完善的内部控制执行机制。从具体业务流程中识别关键风险节点,通过科学的集分权管理和权责对等的归口管理,对风险点加强制衡与审核。内控体系综合运用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内部授权审批控制、归口管理、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控制、单据控制、信息内部公开等8种控制方法,实现政采业务的全过程控制,有效降低单位整体风险。并在此基础之上,建立政府采购会计管理体系,财务部门的参与使政府采购内部控制实现前向和后向的延伸控制,包括建立全面预算控制制度、帐务处理程序制度、内部牵制制度、原始记录管理制度、验收清查制度、绩效分析制度等,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会计活动。

政府采购具体执行层面专业性、政策性强,实际工作中,建h在收集现行的中央、地方政府采购相关规章政策的基础上,将政策汇编成册,并按政府采购的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询价、其他方式等采购方式分类做出政策以及流程指引供单位相关人员学习运用,确保制度执行落实到位。

四、及时总结经验,全面建成内控体系

通过实施内部控制体系,可以有效动态平衡单位内部各分管领导、各职能管理部门和各级所属单位之间的管理权限,全面提升单位管理水平。《规范》第四条规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要实现这一目标,内控应贯穿单位经济业务活动中的全部流程,可以选取以上政府采购业务内控建设作为模板,其他业务流程参照此模板进行,最终建立覆盖单位层面控制和所有业务层面控制的内部控制体系。通过对单位各项业务流程的梳理、找出风险节点、制定防控措施,将风险控制融入到制度、流程,落实到岗位。在业务流程清晰描述的基础之上,综合运用8种控制方法,在业务中嵌入内控要求与规则。该方法适合行政事业单位全面贯彻实施《规范》,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借鉴性。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

[2]财政部.关于加强政府采购活动内部控制管理的指导意见.财库[2016]99号

[3]郭丽华.加强事业单位政府采购内部控制的一点思考[J].中国政府采购.2016(09)

作者简介:张榕(1984-),女,汉族,福建泉州人,任职于华侨大学财务处,中级会计师;孔艳莉(1971-),女,汉族,江苏镇江人,任职于华侨大学财务处,助理会计师。

上一篇:最善意的公交车站 下一篇:用“涂鸦”联结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