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重器――西周青铜簋

时间:2022-09-20 08:24:19

青铜簋是商周时期仅次于青铜鼎的王者重器。青铜鼎原是一种炊具,用来烹煮食物;而青铜簋的用途和鼎却有所不同,簋是用来承装粟黍稻梁的器皿。其形状似碗,分为有盖和无盖两种。有盖的簋年代较早,大多为商代的用具。这种青铜簋的口部微敛,溜肩深腹,下腹微折,喇叭口形,高圈足,足下有折棱。簋腹两侧附有一对夔龙桥形耳。簋腹上口或饰带状夔龙纹组合,或为素面。下腹饰瓦楞旋纹。簋口上有圆形盖,子母口,喇叭状圆形捉手,盖口部饰带状夔龙纹饰,上部饰瓦楞旋纹,纹饰与下面的簋身相呼应。

西周早期的青铜簋造型庄重大方,器型更接近碗的造型,而且这个时期簋口变成了敞口折沿,盖子也失去了作用。不过这个时期的青铜簋仍然有附耳且有耳垂。西周早期的青铜簋从器型上来看大致为:敞口折沿,圆唇,深腹外鼓,簋腹两侧有带耳垂的龙形桥耳一对,簋下是喇叭形高圈足,簋口沿下外侧和圈足上大多饰带状夔龙纹。

西周晚期的青铜簋器型有所变化:这个时期的青铜簋既没有盖子也没有桥形垂耳,相对来说器型已经变得简单化,但仍然继承了西周早期的遗风。这个时期的簋大多为敞口折沿方唇,深直腹,高圈足。上腹部饰带状饕餮纹,云雷纹铺底。圈足上的纹饰几乎和簋腹上面的相同,上下呼应很美观。

青铜簋只有在商周时期有发现,春起战国以后之后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它们只是一个特殊时期的产物。青铜簋和青铜鼎一样作为商周时期贵族使用的贵重之器,存世量较少。青铜簋不仅是实用器,也是祭祀和随葬的重器。古人认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自然界是由阴阳组成的,清阳之气在上,呈上升的态势;浊重之气在下,呈下降的态势。奇数为阳,偶数为阴。1、2相合,3、4相合,5、6相合,7、8相合,9、10相合。在商周时期青铜簋作为王者重器和青铜鼎一样,大多随葬在天子和诸侯的墓葬之中。从这些年的考古工作中发现:商周时期王侯墓葬采取的是列鼎制,即:天子列九鼎、侯七鼎,往下以此类推。那么簋的数量又有何规定呢?有的人说:商周时期鼎的数量和簋的数量是9、8,7、6,5、4,3、2,相配,而且这个说法还很流行,果真如此,那么奇数1和哪个偶数相配呢?很显然这与商周时期的等级制不符。所以这个说法是以讹传讹的结果。通过这些年的考古发现:商周的列鼎、列簋制度应该是这样相配的:天子九鼎十簋;诸侯七鼎八簋;爵五鼎六簋。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从中国国家博物馆商周馆中陈列的王侯墓中出土的青铜器数量得到佐证。

商周时期的青铜簋圈足比较高,这是因为古代没有桌椅,就餐时都席地而坐,为了便于取食和搬移,一般承装食物的器皿圈足都比较高,列如酒具青铜爵、觚等都有高足。商周时期的青铜簋由高圈足逐渐的演变成战国时期的高足把豆。随着时间的推移,桌椅的出现彻底变了簋的器型,由高圈足变成了矮圈足的碗、盘、钵等食物器皿。

青铜簋的器型大多为圆形,也有方形的,不过这种方形的器皿称之为,也是用来承装食物的器皿。据史料记载圆形的簋也称之为琏,方形的称之为瑚,与簋合称为瑚琏。这些精美的青铜器以商代中期至西周中期最为兴盛。我们都知道商周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奴隶制社会,奴隶主有绝对的权利,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他们把奴隶做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可以随意买卖,也可以象牲畜一样任意驱使,不仅如此奴隶主死后还要用大量的奴隶殉葬,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所以他们将自己神话成上天之子,不仅将这种迷信的思想灌输到奴隶的头脑中,还把一些传说中恐怖凶猛的动物纹饰铸造在一些青铜器上。譬如青铜簋之上的夔龙、饕餮,都是传说中嗜杀成性的猛兽,对奴隶们有一种威慑的作用,使其逆来顺受,不敢反抗。

西周晚期,奴隶制走向衰落,直至最后土崩瓦解。精美的青铜器也随着那个时代的消亡而走向衰落。西周晚期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由于周天子腐败无德,各个诸侯国不再听周天子的号令,而是各自为政。各诸侯王所用的器物也没有了统一的规定,国力强盛的诸侯所铸造的青铜器相对来说要精美一些,反之则粗糙一点。青铜簋流行于商代和西周晚期,进入到春秋战国时期,这种器物基本上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春秋战国时期铸造的青铜炊饮器有:鼎、壶、敦、豆、奁等,不过这个时期的青铜器物纹饰相对来说要简单的多,多以素面为主,也有少量错金或错银的青铜器。

商周时期青铜簋的铸造和青铜鼎十分相近,也是采用陶范模铸的方法。有人说失蜡法铸造青铜器是始于战国时期,其实是一种误传。如果不采用失蜡法铸造青铜器,根本造不成精美的纹饰,这是因为失蜡法能有效的保护陶范内的花纹,保持陶范内壁的光滑,从而使铸造出来的青铜器表面更加饱满光洁,没有砂眼的产生。春秋战国时期虽然也生产青铜器,但是无论从器型上还是从纹饰方面,都无法和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相媲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胎体厚重,造型古朴大方,纹饰精美绝伦,是青铜器铸造的鼎盛时期;而战国时期天下大乱,诸侯争雄,国力衰退,远不及商周时期。所以铸造出来的青铜器胎体轻薄,纹饰简单,以素面器物为主,只有少量的器表上铸有纹饰。

由于青铜簋大部分都是出土的器物,器表的包浆古朴自然,厚重饱满,色彩斑驳。这些包浆总的说来主要由黑漆古、锈绿、暴蓝、红褐锈、黄褐色土锈组成。这是因为青铜簋是由原始的铜矿石提炼出来的原料铸造而成的,那个时期的冶炼技术比较落后,不能很好的提纯。这些铜原料之中还含有大量的铅锡锌镍铁等杂质,所以铸造出来的青铜器都呈现出一种青灰色,因而称之为青铜器。黑漆古这种包浆是器物在没有入土之前,主人时常把玩摩挲产生的包浆,由于人手上含有油脂的汗液浸入到器物表面,在自然界中形成了稳定的呈黑灰色氧化层,铜器入土后土壤中的酸碱很难和这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锈绿是青铜器表面覆盖面积最大的一种锈色,这是器物在没有入土之前,其凹槽、底部等部位很少受到人为的摩搓,没有形成稳定的保护膜,器物入土后在土壤之中酸碱的腐蚀下,很快发生了化学反应,形成氧化铜,这种锈腐蚀到一定程度就会稳定下来;暴蓝色锈是在氧化铜包浆的基础之上形成的有一种锈色,这种锈呈浅蓝色,附着在绿锈的表面,这是因为铜器本身产生了病害而形成的一种锈色,这种锈对青铜器的损害是致命的,它可以直接将铜胎腐蚀透,使之变脆或者形成空洞;红褐色锈是青铜器入土后,旁边的棺木之上的朱漆彩绘或者有红褐色的物质沾染而形成的;黄褐色土锈是板结在绿锈之上的土壤,这种附着在器表的土壤大部分已经钙化,十分坚硬,对青铜器也是十分有害的,而且不易去除。总之青铜簋的包浆是斑斑驳驳的,有层次的、厚重的、深沉的。而赝品的包浆则是肤浅的,单一的、僵死的。做旧的手法主要有酸浸、染色、胶粘等手段。从器型上来说,赝品的胎体过于厚重,或者过于轻薄,或者青铜器型比例失调,或者纹饰粗糙拙劣。

下面我们就以几件青铜簋的实例做一下说明。包括时代特征、器型、包浆、纹饰等方面。

商代早期的青铜簋(图一):商代早期卷云纹青铜簋。这件青铜簋通高15.5厘米,口径14.8厘米。上盖有喇叭状圆形捉手,下有子母口与簋身相合,盖口外饰一圈卷云纹。簋口内敛,腹部饰瓦楞旋纹,底部喇叭形圈足,足底折棱。肩腹部饰一对夔龙桥形耳。此簋造型敦厚端庄,器身较矮,纹饰相对简单,包浆层次分明,兀现商代早期天下初定,崇尚简约的一种思想。

商代中晚期青铜簋(图二):商代中晚期卷云纹青铜簋。这件青铜簋通高18.8厘米,口径15.5厘米。由上盖和簋身所组成,上盖有喇叭形圆形捉手,盖下为字母口与簋身相合,盖口外饰一圈夔龙纹。簋口微内敛,下腹内折,喇叭形圈足。簋口外侧饰一周夔龙纹,与上盖相呼应,腹部饰瓦楞旋纹。肩腹两侧附夔龙桥形耳一对。这只簋造型庄重威严,纹饰华丽,桥耳外张,兀现出一种王者不可侵犯的霸气。

西周早期青铜簋(图三):西周早期兽面夔龙纹青铜簋。这件青铜簋通高15厘米,口径13.5厘米。敞口折沿,圆唇,直腹微外张,底部为喇叭形圈足。簋口沿下饰一周夔龙纹,中间凸出一兽头。圈足上也饰一周龙纹,与口部相呼应。簋肩腹部附有一对夔龙形桥形耳,其下有垂。此簋敦厚庄重,器身较矮,下腹微垂,圈足阔大,纹饰简约而又不失威严,线条清晰流畅而又不失刚硬,兀现出西周早期统治者勤政务实宽猛相济的态度。

西周中晚期青铜簋(图四):西周中晚期夔龙纹青铜簋。这件青铜簋通高16厘米,口径22.5厘米。圆形侈口,折沿方唇,深直腹微内弧,下有喇叭形圈足。口沿下饰一周饕餮纹,云雷纹铺地;圈足上也饰一周饕餮纹,与上口部相呼应。这只簋口大腹小,圈足缩小,有一种头重脚轻之感,纹饰虽然华丽却少了一些刚健,包浆金黄色锈绿色相杂,显现出西周晚期奴隶制即将消亡的征兆。

图一商代早期卷云纹青铜簋

图二商代中晚期卷云纹青铜簋

图三西周早期兽面夔龙纹青铜簋

图四西周中晚期夔龙纹青铜簋

上一篇:收藏,一条绵延不绝的记忆之河 下一篇:杨守敬东瀛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