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心智模式与心理教师职业倦怠的解决策略

时间:2022-09-20 08:19:28

论心智模式与心理教师职业倦怠的解决策略

摘要:在心理健康教育曲折发展的进程中,错误的心智模式是导致心理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之一。分析了造成心理教师职业心态困境的偏差心智模式,在此基础上,为克服心理教师职业倦怠,提出了改善心智模式的五点措施。

关键词:心理教师;职业倦怠;心智模式

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和推动者,心理教师以其工作实践维护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塑造着学生的健全人格。然而,心理教师综合性的角色容易造成压力过载,心理咨询、教学和科研任务、学生活动、琐碎的公务等事务工作绩效的要求极易使心理教师陷入焦虑之中。另外,为了奋力争取在学校的明确身份和重要地位,心理教师努力探索、辛勤付出,但现实却无法让他们有成功的喜悦,学校各组织对心理教师角色仍然有着不一致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得不到学校各方有力、明确地支持,心理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逐渐出现疲劳和烦躁,工作满意度降低,工作热情丧失,即产生职业倦怠。心理教师的职业倦怠影响着教师的身心健康,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也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心智模式是人们内心深处看问题的心理图式,作为深藏于我们内心深处的假设,它影响着我们认识、思考问题的方式及采取的行动。心智模式起源于心理学,后在管理学领域得到进一步阐述。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提出,为了发挥创造性,实现自身的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是核心。人无完人。对心理教师提倡不断察觉心智模式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并自觉改善它,有利于心理教师克服职业倦怠,实现自身超越,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职业活动与学校的发展规划融为一体。

一、心理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其偏差心智模式分析

职业倦怠是长期处于压力情景下个体因无法顺利应对压力而出现的一系列生理、心理综合症。心理教师的职业倦怠,是工作动机的改变,是身心交瘁的征候,是对工作感到厌倦和失去兴趣。在刚刚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心理教师一般都会在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其他各项实践活动中跃跃欲试,一开始能全身心地热情投入。经历了长期的工作后,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头绪众多,教学和科研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其他辅导活动也需倾注大量的心血,致使心理教师容易产生疲劳感。仅从心理咨询来看,国内外许多实证研究表明,心理咨询师是工作耗竭的高发人群之一[1]。另外,在一些工作上即使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不一定能收获成效。例如,从事心理咨询,因短期未见成效就有可能遭到学生的质疑,心理教师容易产生挫败感,其后学生和其他教职员工的误解不断强化心理教师的挫败感,使得心理教师逐渐找不到工作的意义感和价值感,在职业发展上失去动力,最终发展成为职业倦怠。有调查研究证明,心理教师在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维度上出现了严重的问题[2]。

心理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内隐的、不自觉的偏差心智模式影响是造成职业心态困境的重要因素。心理教师心智模式偏差主要表现为两方面:

1.盲目地追求一切辅导活动都能取得良好效果

心理教师一般都希望求助者有所改善,顺利地实现了预期的辅导目标。但是,实际的辅导过程中,很多心理教师在心理辅导中都会遭遇困境,发现辅导的技巧发挥效力不明显,难以使求助者有明显改善,进而对心理辅导理论产生怀疑,甚至对人是否可真正改善也会产生怀疑。心理辅导的高技术要求和高情感投入使得心理教师不易获得自我实现的满足,久而久之,心理教师就会逐渐丧失工作的热忱和兴趣。

2.不自觉地对照教师角色看待心理辅导者的工作付出与回报间的关系

心理教师有着教师和心理辅导者的双重角色。作为教师要保证教学科研工作顺利完成,同时肩负心理辅导者角色,还要在心理辅导中投入大量的情感、熟练的技能和复杂的智力活动。相较于教师,心理辅导者面对着学生多元化的心理辅导需求,需要他们在学习、情感、职业生涯发展等不同的咨询领域扮演好辅导者角色,这对心理教师的业务能力构成很高的要求,同时,心理教师的洞察力、感情移入能力、自知自控力等也是心理辅导不可或缺的心理条件。对比教师角色的工作付出和回报,心理教师的辅导活动是高期望、高强度、高责任的工作,而结果却往往可能是低回报、低创造、低发展的[3]。不自觉对比结果的极大反差容易使心理教师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随之而来的沮丧、失意等负性情绪最终让心理教师出现职业倦怠。

二、克服心理教师职业倦怠需要改善心智模式

从现实情况来看,一个人的心智模式或多或少存在着问题,但是人心智上的问题并不是人人都能觉察到的。比如,有的心理教师因过强的个人责任感和完美主义作风,把来访者未发生改善不自觉地完全归因于自我,这一错误的心智模式不断损耗着心理教师的工作热情,而最终产生职业倦怠。改善心智模式对心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心智模式是心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动力源。在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处于探索发展的阶段,正确的心智模式能使心理教师适应心理健康教育曲折发展的历程,以正确心态面对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困难以及采取合理的、主动的教育行动策略去探寻发展之路。

改善心智模式是指导心理教师学会不断检视自己心智模式的假设,学习如何描述隐性的心智模式,反思心智模式是如何影响自己怎样看待和采取什么样的行动策略来适应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曲折发展的现状,通过检测心智模式发现思维盲点,并修正心智模式,促成树立与时俱进的职业目标来适应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需要。改善心理教师心智模式的措施有:

1.心理教师必须学会自我反思,检视自己的心智模式

只有自我剖析、了解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潜在意识,才能看清楚自己心智模式存在的问题。心理教师在加深自我认识的过程中抛开那些不符合心理健康教育发展需要的、不正确的思想观念,才能在教育实践中提高与超越自己。开展反思进行检视心智模式可以使用辨认“跳跃式推论”、练习“左手棋”等技术。例如,“左手棋”技巧具体的做法是在一张纸的右边,记下我们所说的话,而它的左边却记下我们心里想的或想说而未说出口的。这样往往会成功地将隐藏着的假设、前提摊出来,并展示出这些假设、前提如何影响我们行为的[4]。

2.心理教师需要与领导、同事、家长、学生多交流

通过交流让别人了解自己的心智模式,还需要以开放自我心态的方式积极沟通,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心平气和地审视自己不想看但别人看到的心智模式。

3.心理教师需要多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和有关的组织学习活动,以此方式寻找共享心智模式

共享心智模式对团队绩效有促进作用,对提高团队的适应能力也很有帮助[5]。在组织学习中,创设尊重、共情的氛围是不可忽视的,这有助于心理教师消除隔阂,能与其他心理教师坦诚交流,一起找寻共同进步的途径。

4.心理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情商

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无疑需要较高的情商,因为这一职业的价值实现只有在融洽的人际关系中才能达成。心理教师提升情商首先需要正确评价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结合自己的性格、兴趣、习惯等个性特点,确认自己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能胜任的工作角色,通过与其他心理教师协同配合,共同来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次,在心理健康教育还不为学校各组织普遍熟悉的情况下,需要心理教师更多地对自身和他人的情绪具有较强的认识能力、管理能力、控制能力以及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积极与其他组织和人员进行更多的信息交流,并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内部不断地调整来适应学校及各有关职能部门、群体的发展要求变化,提高心理教师团队的综合实力。

最后,改善心理教师心智模式还需要主管部门和学校为心理教师明确工作职责与权限,制订完善的管理程序和规章制度,及时评估和反馈工作绩效,适时适当地为心理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积极改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条件,增强心理教师对自身职业角色的认同。

参考文献:

[1] 文美荣.高校心理咨询师要关注自身心理健康[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4).

[2] 周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成因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9,(11).

[3] 赵崇莲,郑涌.高校专职心理教师职业倦怠与离职倾向的关系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4] 余长国.偏差发生在你我心底――谈“改善心智模式”修炼[J].经济师,1998,(10).

[5] 李林英,刘平青,孟凡臣.图式、心智模式及其管理[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6] 鞠鑫.高校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压力与职业倦怠分析[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上一篇:中职学校图书馆管理创新模式探讨 下一篇: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教学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