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艾民:记录她们的时代

时间:2022-09-20 08:05:46

陶艾民:记录她们的时代

陶艾民的名字和一批关于女人的装置紧密联系在一起。

2005年春天,陶艾民以搓板为材料创作出第一件装置作品《女人河》――56块搓板被并置悬挂起来,高低起伏缓缓而下,犹如一带宁谧流淌的河水。陶艾民把每一块搓板使用者的肖像画在了搓板上,将每一位凡世女性的青春流迹、生命历程汇聚成感人至深的女人河。在展览中,陶艾民还特意以现代家庭生活中的洗衣机转动声为背景,水银灯的光线投射在作品上,幽暗的空间中潺潺流动着女人河。

半年后,陶艾民又为“汉字艺术大展”专门创作了一件作品《女人经》。她将72块搓衣板以“竹简”的方式用麻绳连接起来,将之制作成一部可以阅读的经书,如古代的竹简,但陶艾民的“女人经”没有文字,有的只是日久天长在搓衣板上残留下的斑驳痕迹,“我把这‘痕迹’看作是女人们在经年累月的重复劳作中,用生命和岁月搓洗出来的文字,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汉字,是一种更为深层的生命语言,是她们已逝的青春岁月的见证”。有力的语言使这部用特殊方式“书写”出来的生命史,更丰富也更感性,也正是这种超越文字的视觉语言,赋予了这件作品悲凉的沉痛感。

2006年春季,陶艾民应“长征空间”的邀请创作了她的第三件作品《一个女人的长征》。她在对这件作品的阐述中说:“一个女人行走在路上,仿佛穿梭在岁月的时光中,而这一路上她们经历人生风雨、艰辛、磨难,而精神上依然坚强不息,这是一个充满激情的生命轨迹,是一段关于人生的长征之路。”

在2006年岁末陶艾民又完成了一个新的方案:《出水文物》。这件作品为参加“2006・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而创作,整整用了280块搓衣板,悬挂在一个3.2米高的正方形铁架上,架中的地面部分是一面象征水的大镜子,仿佛是刚从水中捞出来的“文物”,以此隐喻来纪念女人曾经经历过的一个时代

2008年,她又以搓衣板为原版,用拓印的方法和传统线装书的形式创作了一件题为《女书》的作品。为了使搓衣板固有的生命语言与女书和谐地融汇在一起,她特地跑到《女书》的发祥地湖南江永县普美村去寻访女书的传人。她对女书一独一无二文字的理解,正如她所说,“它的特有形式,阴柔中暗藏着锐气,尖而斜的字体仿佛将矛头指向天空,发出另类的声音。它是一个个独立而向往自由的灵魂,它为我的《女书》增添了神秘气息。既含蓄而又深邃,呈现的完全是一种不可阅读的视觉语言”。这件作品可以说是她以搓衣板为母语的三年创作的一个总结和提升。

《女人河》《女人经》《一个女人的长征》《出水文物》《女书》都采用了女性元素“搓衣板”做材料,都表现出对岁月流逝、生命无常的特殊敏感。佟玉洁在其评论文章中更是高度赞扬,称“陶艾民是中国女性文化苦难的发现者与发掘者”。

当记者问她做这么多关于女人的装置是不是因为自己有较强的女性意识,她给出的解答是:“我愿意做我更熟悉、更有感知力的东西。”

对于生死,陶艾民也有特殊的理解和感情,她告诉记者,这种感觉源于她家乡的风俗和个人与家里长辈死亡的感受,“生死是一件很神圣、很隆重的事情”。

最近陶艾民一直在忙碌地做一些剪辑工作,她正在进行另一个创作――影像。

在看过树美术馆“鸾凤齐鸣”女性艺术展上陶艾民展出的影像作品后,陶咏白感慨:“这次展览当中给人视觉最最刺激的就是陶艾民的老太太。我一看她,我就想到我老了之后就是这样。很可怕,很紧张,看了以后更紧张,这就是人的生命。”

陶艾民是陶咏白很看好的一个艺术家,她说,“陶艾民是个‘潜力股’。她的许多作品都很好,人很朴实,没什么虚荣心。尽管家庭条件不是很好,但我觉得她真是全身心地进入艺术,而不是为了任何物质的东西。”

陶艾民在年少时也跟所有的美术考生一样,怀揣着考上中央美院的梦想――那可是美术生中的北大清华,但在经历过两次高考失利之后,她选择了去福建国立华侨大学艺术系。一开始她学设计,后来始终放不下艺术创作,于是转去学中国画。毕业后,她一直边工作边搞创作,直到近几年才开始专职艺术创作。

然而,生存始终是一个艺术家面临的问题。目前国内艺术市场上对装置的收藏并不是太乐观。尽管在2012年春季拍卖会上,上海泓盛拍卖有限公司上拍的徐冰《地书项目》在当代艺术专场中以747.5万元成交,但这不足构成典范,更有拍卖公司在上拍前把装置作品临时撤拍的情况。

面对这样的事实,陶艾民说,“经济压力什么时候都会有,但是作品不能不做。现在不少已经很成功的艺术家当年住在圆明园画家村的时候日子也不好过,可是现在也熬过来了”。

上一篇:西方油画拍卖市场重启 下一篇:让动物们,再走近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