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亢诊治,应避免这些误区(上)

时间:2022-09-20 07:09:55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大常见内分泌疾病,如果控制不利,可以导致全身多个系统(如神经、循环、消化等等)的功能损害。本病治疗主要分为药物治疗、放射性碘治疗和手术治疗,至于采取哪种方法应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病情而定。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背负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再加上环境辐射增多以及碘摄入不合理(缺碘或高碘)等因素,使得甲亢的发病率明显增加。根据最新的《中国十城市甲状腺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甲亢患病率为3.7%,女性相对多见,女性:男性约为4~6:1。尽管甲亢是一种常见病,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无论是基层医生还是甲亢患者对其了解远远不及糖尿病。误诊误治的现象十分普遍。为此,笔者将临床甲亢诊治的种种误区加以归纳和点评,希望能够对广大甲亢患者有所帮助。

误区1:

对甲亢症状的多样性认识不够

张大娘性格开朗,勤快利索,每天忙里忙外从不闲着。可是,近一个多月以来,家人发现她像变了个人似的,整天无精打采,少言寡语,食欲不振,体重明显下降。家人怀疑老人消化道长了肿瘤,于是带她去医院就诊。经过检查,排除了消化道病变,最终确诊是“甲亢”。张大娘一家人感到不解:甲亢病人一般都脖子粗、眼球突,而且能吃、怕热、脾气大、好出汗,这些症状老人统统没有,这究竟是咋回事呢?

专家点评:甲亢主要表现为高代谢状态及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其典型症状有多食、消瘦、怕热、多汗、心慌、失眠、易激动、腹泻等等,查体有突眼、甲状腺肿大、手颤等体征。然而,也有不少甲亢病人的症状不够典型,这在老年甲亢患者当中尤为多见。例如,许多老年甲亢患者主要表现为心慌、胸闷、早搏,房颤、心功能不全等心血管症状,而无明显突眼及甲状腺肿大,常常被误诊为冠心病;还有些老年甲亢病人的症状甚至与甲亢典型症状完全相反,突出表现为厌食纳差、萎靡不振、进行性消瘦,往往被误诊为消化道肿瘤,就像前面提到的这位患者一样。而一些中青年女性甲亢病人的精神症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失眠多梦紧张焦虑、头晕目眩、月经紊乱,常常被误诊为“更年期综合征”或“抑郁症”。有些以腹泻为突出表现的甲亢患者则常被误诊为“慢性结肠炎”或“肠易激综合征”。此外,还有少数男性甲亢病人表现为周期性发作肌无力,下肢症状较重,可同时伴有低血钾。

综上所述,甲亢病人的症状既有典型的也有不典型的,我们必须对甲亢症状的多样性有足够的认识,这样才能减少和避免误诊和漏诊。

误区2:

单凭甲功化验结果就贸然诊断“甲亢”

小李是位在校女大学生。半月前她曾患过一次感冒,此后老是感觉“嗓子疼”、持续发烧、盗汗、心慌,在校医院经抗生素治疗无效。后去一家区级医院检查,化验甲功,T3、T4均高,诊断为“甲亢”,并给予抗甲状腺药物治疗,不久,病人便出现畏寒怕冷、全身乏力、心跳过缓等甲减症状。后经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查(摄率、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等等),最终确诊为“亚急性甲状腺炎”。随即停用抗甲状腺药物,并给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及非甾体类消炎药对症治疗,病人很快康复。

专家点评:甲状腺功能亢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任何原因引起甲状腺素水平升高,都可以称为甲亢(也叫“甲状腺毒症”);但我们平常说的甲亢通常是指狭义的甲亢,即自身甲状腺组织合成与分泌甲状腺激素(T3、T4)增加所导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也叫“甲状腺性甲亢”),包括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亢(即Graves病)、毒性多发结节性甲状腺肿(即PIummer病)、碘甲亢等等。需要说明的是,某些其他原因的疾病同样也会引起T3、T4升高,如“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早期由于其甲状腺组织被炎症破坏,从而导致甲状腺激素一过性释放增加;再比如,甲减替代治疗时,因外源性甲状腺激素补充过量,也可导致T3、T4升高等等。对于后面提到的两种情况,尽管患者的甲功水平异常升高,但与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甲亢”完全不是一回事,其临床处理也不一样。因此,诊断“甲亢”,仅凭甲功化验结果还不够,同时还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吸率、甲状腺B超及核素扫描等综合判定。切勿一看化验单上T3(或FT3)、T4(或FT4)升高,就轻易诊断为“甲亢”,这显然不妥。

误区3:

治疗甲亢的方法选择不当

小梅是一位大四学生,来自考研和就业的压力令她不堪重负,经常失眠。今年春节假期回来以后,同宿舍的室友发现小梅脾气变了,动不动就冲人发脾气使性子,与原先腼腆文静的性格完全判若两人,而且眼球明显外突,到医院一检查,诊断是“甲亢”。医生建议小梅采取内科药物治疗,疗程至少需要一年半到两年。小梅毕业在即,一心想找个方法早点把病彻底治好。于是又辗转去了另一家医院,做了放射性治疗。2-3月以后,甲功倒是完全恢复正常了,然而突眼却较前明显加重,眼睑不能完全闭合,就连睡觉都得半睁着眼,真可谓“按下葫芦起了瓢”,如此现状令小梅苦不堪言。

专家点评:甲亢治疗有药物治疗、放射性碘治疗和手术治疗三种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特定的适应证。选择哪种方法不仅要看该方法是否简单快捷,更要看该方法是否适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对于病情较轻、甲状腺轻度肿大的甲亢患者(尤其是20岁以下的年轻患者)以及妊娠期甲亢,一般首选药物治疗;对已产生压迫症状的重度弥漫性甲状腺肿或伴有甲状腺癌瘤(或结节)的甲亢患者可首选手术治疗;尽管目前国内外对放射性碘治疗的指征比以前有所放宽,但并非每位甲亢患者都适合作此治疗,凡有碘过敏、明显突眼以及妊娠或哺乳期的甲亢患者均不宜做该项治疗,该方法不仅日后发生永久性甲减的风险较大,而且还可能导致患者突眼加重。

误区4:

抗甲状腺药物的用量一成不变

孙女士年近不惑,半年前,不明原因出现心慌、消瘦、乏力、失眠、容易激动,月经稀少且不规律,开始还以为是“更年期综合症”,后经医院检查,最终确诊是“甲亢”。医生给她开了他巴唑,30mg,每日一次,并叮嘱她半月后复诊。从医院回来以后,孙女士照方服药,症状明显好转。由于她工作繁忙,早把医生让她复诊的事忘得一干二净,因此,药物一吃就是半年多,期间药量没作任何调整。近一个月以来,孙女士感觉全身乏力、怕冷、心跳慢,说话嗓音嘶哑,随到医院就诊,医生告诉她,这一切都是“药物性甲减”惹的祸。

专家点评:甲亢的药物治疗通常分为控制期、减量期和维持期三个不同阶段,不同的阶段,抗甲状腺药物的用量和时间都不一样。“控制阶段”所需的药物剂量较大,目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将病人过高的甲状腺激素水平降至正常,时间大约需要4~6周;待病人“甲功(FT3、FT4、TSH)”降至正常水平以后,就进入“减量阶段”,此时应逐步减少抗甲状腺药物的剂量,以防矫枉过正,出现“药物性甲减”,一般每两周减一次,每次减1~2片,这个过程大约需要2-3个月;当抗甲状腺药物减至每天1~2片左右(他巴唑5~10mg/天或丙基硫氧嘧啶50-100mg/天)而甲功依旧正常,此时不能停药,而应继续用小剂量长期维持,“维持阶段”大约需要1.5-2年甚至更长。然而,有些病人甚至包括一些非专科医生对此并不了解,而是一成不变地按照最初控制阶段的剂量长期服用,没有将药物适时减量,从而导致“药物性甲减”。

上一篇:警惕乳腺疾病找上你 下一篇:慢性肝病膳食营养非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