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德伯格:从圣丹斯小子到亿元大导

时间:2022-09-20 07:02:21

他正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不论是独立艺术小品还是耗资上亿的“重磅炸弹”,他可都是一把好手。

第5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于北京时间2月9日凌晨终于拉开了帷幕,22部影片进入了主竞赛单元。纵观今年来参赛的导演,可谓“两极分化”严重:既有杰里・门泽尔、雅克・里维特这样的高龄大师,也有相当多刚刚20来岁的青年才俊,更有像罗伯特・德・尼罗这种成名已久却又初执导筒的“新人”。混在这帮五光十色的面孔里,史蒂芬・索德伯格显得精神奕奕。掐指算来,这已是继《网络》(2001)、《索拉里斯》(2003)以来,他第三次被提名金熊奖了。而今年他用来角逐金熊的,则是一部名为《德国好人》的影片――乍听起来,此番有点“恭维”柏林人的意思――可实际上,这却是一部有关二战的怀旧黑白惊险影片,并充满了独特的个人艺术趣味。当然,对于即将下线的大作《13罗汉》,柏林电影节也是索德伯格一个极好的推广窗口。他正用自己行动证明,不论是独立艺术小品还是耗资上亿的“重磅炸弹”,他可都是一把好手。

初生牛犊扬名国际

索德伯格成名的80年代末,与今天的好莱坞现状十分类似:斯皮尔伯格、卢卡斯等“新好莱坞”的缔造者早已功成名就,大制片厂作品陈旧老套,丝毫没有艺术的新鲜和生命的活力。爱德华・诺顿曾回忆说:“以前,制片厂对于如何顺应青年文化市场来拍电影感到无所适从,于是转而求助年轻的导演帮他们出主意。同样的情景在90年代又一次重演。这代人一出场就拿出新颖、独特、成熟的作品。美国电影经历了长达10年的平淡无奇之后,在他们手中再次得到复兴,这是自60年代以来第一个真正的新浪潮运动。”

但是,这场新浪潮运动需要一个平台,一种命名。著名的圣丹斯独立电影节应运而生――时至今日,它的健康与活力甚至远远超过巨无霸奥斯卡。圣丹斯电影节是由著名演员罗伯特・雷德福提议创立,并以他在《虎豹小霸王》(1969)中的角色日舞小子(sundance,音译为“圣丹斯”)为名。雷德福虽然一直在体制内成名,却始终把自己当作好莱坞的局外人。他坚持认为,美国电影文化贡献的不应该只是陈腐的结局和花样的翻新。电影本应是天才艺术家进行自我表现的工具,如果保护他们使之免于市场的打击,并给予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培养技能、探索自己的风格,那么电影的未来还是颇有希望的。

圣丹斯电影节的前身名叫美国电影节。1989年1月,正是在这里,年仅26岁的索德伯格第一次放映了他的成名作《性・谎言・录像带》。故事讲述一个有障碍的年轻人,喜欢用摄像机纪录下人们谈论性的隐私。当他住到老同学的家里后不久,这个家庭原有的平静和次序就被这个外来者带来的真实打破了。索德伯格自编自导了这部影片,并请当时还籍籍无名的安妮・麦克道威尔担任主演。

作品内容十分个体化,源自于索德伯格自己一段阴暗的生活经历。1987年,在他24岁的时候,经历过一场人生的顿悟。他回忆道:“我跟一个女人发生了关系。结果被骗了,并且在精神上受到了别人的操纵。我同时跟其他很多女人不清不白――我都被玩弄了,回想起来,我当时太想被我随便看中的哪个女人接受和认可了,可是一旦得手,我就又不再感兴趣。”

对于这部作品,索德伯格既充满了信心,又难免有焦躁之感,他担心观众的认可程度。没想到的是,经过数次小规模放映后,影片以其强烈的共鸣迅速口口相传,在美国电影节探索者广场正式放映时竟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盛景。《性・谎言・录像带》不仅捧得了当年的观众奖,并在媒体上惹来一片赞许之声,被誉为第一部反映“X一代”(指美国1965-1975年出生的人)的电影作品。爱德华・诺顿曾说:“《性・谎言・录像带》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毕业生》。它体现了一种时代精神,表达出一代人的力量。”正是凭借这部影片,索德伯格一夕成名。他没想到,更大的荣誉还在后面。

从天堂跌落至凡尘

索德伯格承认,在《性・谎言・录像带》获奖时,他真的有点飘飘然地得意。在之后的半年内,他的办公室收到了超过500个电话洽谈合作事宜,其中不乏雷德福、西德尼・波拉克、杰瑞・布莱克海默这样的杰出人物。“这是我第一次感觉一股聚集很久的力量向我涌来。我出门走路都很困难了”,索德伯格回忆道:“有一次,竟然有一个女人递给我一张商务名片,问我愿不愿意在洛杉矶找个地方跟她待在一起。我的帕特・多拉德就站在我旁边,我们相互看了一眼对方,仿佛在说,这简直太、太荒谬了。”

同时,《性・谎言・录像带》的电影电视发行权也得到了多家公司的竞争。一家才成立没几年的米拉麦克斯公司叫出了天价100万美元,这让其他同行心惊不已――要知道这部影片成本也只有120万美元,影视发行权也不包括录影带出版权――遂逐一退出了竞争。令他们肠子悔青的是,这部影片的国内票房后来竟然超过了2500万美元,全球范围内又赚了3000万美元,米拉麦克斯更由此一战成名!

同年5月,米拉麦克斯把索德伯格和他的影片送到了戛纳电影节。当时一起参加竞争的,还有黑人青年导演斯派克・李的名作《为所欲为》。当文德斯主席宣布《性・谎言・录像带》荣获金棕榈奖的那一瞬间,索德伯格兴奋地回忆道:“那时候感觉就像一扇大门开启了,世界上所有的声音一下子涌出来,我又感到踏实了。我的耳朵红透了,都能听得见心脏突突跳动的声音。这次是简・芳达把奖杯交到我的手中。我站在那里等待掌声停下来的时候琢磨该说些什么话,尽量显得不要语无伦次。”后来,这位金棕榈奖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得主说了一句十分经典的话:“我想从此就是每况愈下了。”

这句话至少让索德伯格最初的六七年无时无刻不感受着金棕榈的压力。1991年,索德伯格将现代派文学大师卡夫卡的形象搬上银幕。这是一部意识流式的主流影片,充满了索德伯格的艺术智慧,可这个年轻人却把商业片手段与观众口味抛在了脑后,导致了票房失利。时隔一年的儿童电影《山丘之王》,再次体现了他独有的幽默感和含蓄的风格,票房却差强人意。而这之后的《谎言之下》《兹佐伯利斯一家》等几部影片是索德伯格最为晦涩先锋的作品,他在选择自由表达的同时,也背上了票房毒药的重负。行至于此,索德伯格清楚地明白:再不转型,自己就快要被观众忘记了。

千禧之年重回颠峰

在事业的最危急之际,索德伯格在1998年睿智地选择了《盲点》这部影片。他说:“这是我有意识地决定从艺术电影的桎梏中爬出来,开始探索大片的拍法。”整部影片耗资4800万美元,由乔治・克鲁尼和珍妮弗・洛佩兹领衔主演。影片根据埃尔莫尔・伦纳德的小说改编而成,索德伯格忠实地保留了小说的原创精神,生动地展现了主人公之间的情感变化,并凭借影片幽默、性感、充满活力并且带点黑色的独特气质重回美国一线导演的行列。

《盲点》之后,是索德伯格的另一部重要影片《英国水手》。讲述了特伦斯・斯坦普饰演的老年罪犯为爱女的神秘死亡进行复仇的故事,该片囊括了当年美国独立电影节的“独立精神奖”等5项提名。他在评价这部影片时说:“《英国水手》这部影片是在描述一种绝望的呐喊,可能有很多方法都在我的头两部影片中使用了。我需要重新开始,我需要改变我目前的这种工作方法。对我来说,富有创造性,才是最重要的一点。”正是抱着这种想法,索德伯格进入了人生最重要的2000年。千禧之年,他同时拍摄了两部影片《永不妥协》和《网络》,而且被双双提名奥斯卡最佳影片,60年以来这可是头一遭。索德伯格再一次凭借着自己天才般的智慧和毅力创造了历史。

《永不妥协》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具有质朴的现实主义特点。“大嘴”朱丽娅・罗伯茨在片中扮演一个离过两次婚,带着3个孩子的单身母亲艾琳・布洛克维奇,失去工作的她遭遇了一场车祸,她的律师没有为她讨回公道。而她迫于生计,请求到律师的事务所去工作,律师答应了。在事务所里,她带领一个街区的居民为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而奋斗。最终,艾琳通过自己不懈地努力,终于打赢了这一美国历史上直接诉讼案赔偿金额最大的案子。

索德伯格在谈到这个人物形象时说:“我的确喜欢表现人和困难作斗争的主题。我的影片里到处都是这样的人,哪怕不是主人公,配角也会多多少少遇上麻烦。这也是我喜欢《永不妥协》的地方。艾琳・布洛克维奇的故事比任何小说都富有戏剧性。我一边拍摄一边忍不住惊叹:看,这个女人多了不起!她没有向所谓的‘命运’屈服,而是用顽强的意志挽救了自己。”

相比之下,《网络》要比《永不妥协》枝节庞杂的多,风格也完全不同。影片利用写实手法,以总统亲自委派的反毒特使――检查官罗伯特・威克菲尔德所处理的一连串事件为线索,真实地反映了问题对美国社会所带来的严重危害。正如索德伯格期望的那样,影片“在触目惊心之余会给人带来思考”,同时影片在吸引观众的同时(国内票房达到1.24亿美元),也获得了电影节评委们的青睐。据统计,该片在各大电影节中就获提名103项,并荣获了其中的57个!2001年的奥斯卡典礼上,索德伯格如愿以偿地拿到了梦寐以求的最佳导演奖,贝尼西奥・德・托罗则因精彩的演绎获得最佳男配角奖,而朱丽娅・罗伯茨更靠着《永不妥协》拿下奥斯卡影后。领奖台上,她激动地说:“史蒂芬・索德伯格!正是你让我成为最好的演员,我做梦也没有想到我会有今天的成绩。”2001年――实实足足的“索德伯格年”。

“罗汉”系列归去来兮

索德伯格在金像奖上的雄姿英发,让他再一次成为了大制片厂热衷追逐的香饽饽。其中,尤以华纳最为急迫,他们热诚地给索德伯格奉上一个名为《十一罗汉》的剧本,并慷慨地掏出了8500万美元预算资金。这是一个老片重拍,在索德伯格的旗帜下,汇集了乔治・克鲁尼、布拉德・皮特、“新晋影后”朱丽娅・罗伯茨等多位大牌明星,他们通力合作,打造出了一部十分好看的商业大片。这个时候的索德伯格已经不像10年前《卡夫卡》那样稚嫩了,他十分清楚观众想要得到什么――正像《十一罗汉》,可谓惊险、浪漫、幽默,堪称样样俱全。影片创纪录地在美国斩落1.8亿票房,海外收入更高达4.5亿美元。此情此景,华纳老板真是笑开了怀。

就在大家都以为索德伯格要不折不扣地走上“巨片”之路时,他的举动却让所有人大跌眼镜:花费仅仅200万美元拍摄DV数字影片《正面》,完全不考虑票房,纯粹回到先锋实验的老路子上去。这看似令人费解,却是索德伯格一贯的拍片之道。《正面》的制片人斯科特・科莱莫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说:“当索德伯格完成一部巨著电影后,他总会选择拍一个小成本的完全不同的电影来放松自己,这给予他释放自己创造力的机会。”《正面》和随后向塔尔科夫斯基致敬的《索拉里斯》票房完全失利,与安东尼奥尼和王家卫合作的《爱神》也是郁闷不堪。但同时,索德伯格照样可以拍出耗资1.1亿美元的《十二罗汉》,轻松地卷走2亿多美元票房。

正像《德国好人》是为了圆一个怀旧的梦想,即将上映的《十三罗汉》也是如此。同时,它也宣布了一个系列的暂时终结。“当这一切接近尾声的时候的确让人感到伤感,这将是我最后在这里看到这些人了”,索德伯格说:“我很喜欢他们,大家也都很欣赏对方。我们能相聚到一起的确非常幸运。”如今,在柏林参赛的他踌躇满志。更或许,他的心早已飞向了墨西哥――那里,他的《游击队》(讲述切・格瓦拉生平的传记片)剧组正在热火朝天地上路。就让我们期待着索德伯格艺术激情的再次迸发吧!

上一篇:陈健:用长征精神拍长征 下一篇:日本电影展在京开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