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关注的信贷资产转让业务

时间:2022-09-20 06:35:48

值得关注的信贷资产转让业务

信贷资产转让是国内商业银行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资产业务创新。它是指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如银行、信托投资公司、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公司等)之间,根据协议约定相互转让在其经营范围内自主、合规发放的尚未到期信贷资产的融资业务。信贷资产转让业务分为回购型信贷资产转让业务和买断型信贷资产转让业务,后者也被称为“真实出售”。

信贷资产转让业务的起因

信贷资产转让业务对商业银行来说具有“三大特性”,即融资工具、资产负债管理工具和风险管理工具。它有助于解决银行在资本充足率和资本收益率之间的“两难选择”;解决银行负债和资产在利率和期限结构上的非对称矛盾;考虑到不良资产的转让,它对于化解资产长期沉淀而形成的期限结构矛盾的功效就更为突出。

对股份制银行而言,信贷资产转让业务的三项特性正是其所急需的。其一,股份制银行具有很强的资产业务动力,而资金相对不足始终是业务制约;其二,股份制银行资本金尽管保持了较快增长,但始终不能满足业务大幅扩张的需要;其三,股份制银行整体规模较小,面对大型优质客户时,单一客户贷款比例很容易突破限制;其四,股份制银行业务扩张中出现的不良资产如不及时处置,将极大地影响业绩表现。对于上市银行,这些问题如不妥善解决,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大。

几个关键问题

信贷资产转让业务作为银行资产业务的一项创新,尚未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或监管制度对其进行规范。因此,发展信贷资产转让业务在有关问题上还有待明确和规范。

业务资格问题。信贷资产转让与贷款、贴现业务一样,属于银行资产业务的一个大类。现有的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了商业银行可以从事后两者业务,而前者由于是一项创新性业务,暂无明文规定它的业务资格认定和市场准入要求。

定价问题。转让价格的确定是信贷资产转让业务的核心与难点。考虑到转让业务的性质不同,转让标的物的质量优劣,定价成为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尤其是买断型转让,由于涉及贷款风险的相应转移,受让方须对标的进行全面评估,定价就更复杂。

“真实出售”。单纯从融资角度看,信贷资产转让对是否真实出售并没有严格的限定,但考虑到资产负债管理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真实出售则成为关键问题:若贷款转让没有做到真实出售(受让方享有完全的追索权)时,出让方仍旧承担贷款的全部责任,则资产负债调整和风险隔离就不可能得到真正落实。要真正发挥信贷资产转让的“三大特性”,转让过程必须做到真实出售。

信用提升。在证券化和不良资产转让中,比较多的情况是由政府担保机构提供担保。但是,信用提升需占用其他资产,会降低资产运用效率,外部信用提升会增加业务成本,且一般的商业性转让难以获得政府担保机构的支持。因而,伴随着真实出售和证券化带来的转让资产,信用提升也成为此业务的关键点之一。

哪些资产适合转让

在标准化市场上,适合转让乃至证券化的基础资产应当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要求:一是收益性。基础资产能够在未来产生可预测的、稳定的现金流。二是相对独立性。基础资产未来的现金流应该能够与出让方其他资产的未来现金流互相区分。三是可剥离性。基础资产应能剥离于出让方的其他资产而转让,并且这种资产剥离不致于影响其正常的经营。四是历史资料的完备性。

在银行信贷资产中,住房抵押贷款显然是最适合转让并证券化的业务品种,当前国际范围内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大部分正是以住房抵押贷款为基础资产的。在国内,这一市场暂时尚未启动,主要是银行持有的住房抵押贷款量还不大,同时住房抵押贷款作为难得的优质资产,银行也缺乏转让的主动性。

就银行意愿而言,最具转让动力的是不良信贷与抵贷资产的转让,尽管这部分资产按上述四个要求衡量可能最不适宜转让。因此,这类资产事先必须进行大力改造,包括过程复杂的清理与剥离、有力度的信用提升、具有吸引力的定价等。国内银行迫于改善经营状况和安全性的要求,不遗余力地推进这类资产的转让,使这一领域成为当前国内信贷资产转让业务的主角。

对于中小银行,值得大力开拓的转让品种是专业领域贷款和大客户贷款。如中小银行可以借信贷资产转让业务建立对优质大客户稳固的信贷关系,加大对其信贷支持力度;当突破监管限制时,在监管考核时把超过单一客户贷款控制指标的部分转让出去,而不是违背意愿地压缩贷款。(摘自2004年第9期《经济导刊》)

上一篇:中消协声讨银行业六大“霸王条款” 下一篇:新股发行进入“议价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