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角度浅谈父亲教养研究

时间:2022-09-20 06:18:41

从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角度浅谈父亲教养研究

摘 要 以往我们通常是从母亲的角度来研究教养方式对幼儿发展的影响,而对于父亲教养方式的研究及其应用则相对较少。本文主要探讨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其中主要讨论如何利用父亲教养方式的特点促进幼儿的发展。

关键词 教养方式 父亲教养方式 母亲教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教养方式(parenting styles)主要是指父母在对子女进行抚养和教育的日常活动中传达给子女的态度以及由父母行为所创造的情感氛围的集合体。在童年早期或学前阶段,幼儿的生理和认知发展远未成熟,父母作为主要照看者对于幼儿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美国研究者区分出四种典型的父母教养方式类型,即权威型/专制型(Authoritative parenting style)、民主型(Democratic parenting style)、放任型(Permissive parenting style)、忽型型(Neglect parenting style)。M管在许多国家和地区这些类型的划分依据得到了验证,但是目前有关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发现仍然很难明确地将个体划分为某种教养方式类型。此外,并不是父母的某种教养方式就会塑造出某种类型的儿童。实际上,儿童的气质也会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二者是交互作用的。例如,陈陈(1996)对3-6岁的学前儿童的调查显示,儿童的气质类型显著影响父母的教育方式。此外,父母教养方式所具有的文化意义被社会接受又或是拒绝,能够反映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父母教养方式是如何影响幼儿的。例如,孙可平(2012)在探讨中美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对“虎妈”的意义理解中发现,美国儿童比中国儿童更加认可权威。然而目前,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对象主要还是面向母亲,并长期使用母亲教养方式的测量作为父母教养方式或家庭影响的数据来源。其实,在同一个家庭当中父亲教养和母亲教养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诚然,父母教养方式也很可能存有差异之处。

1父亲教养与母亲教养的情感表达差别

首先,父亲教养在情感表达或情感依恋关系上弱于母亲教养。例如,王世嫘(2013)使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VU),以大学生为对象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父亲教养在“情感温暖-理解”和“拒绝-否认”这两个因子上的得分显著低于母亲教养,而父亲的"惩罚-严厉"这一因子显著高于母亲教养。这个结论与我们大多数家庭当中“慈母严父”的教养模式相匹配。再比如刘国艳(2008)的研究显示,父母在采用接纳、惩罚和拒绝等的维度上存在教养方式的差异。母亲会更多采用接纳的教养方式,而父亲对幼儿的教养方式更多采用的是拒绝和惩罚。

2不同性别的儿童父母的教养方式的差异

对于不同性别的儿童,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别会比较明显。以考察“父母控制”这一因素为例,B. F. Piko ・ M. A ′ .Bala′zs(2012)对匈牙利地区的2394名中高年级(7年级-12年级)的学生研究显示,母亲会对女儿给予更多的控制以及责任感的培养,母亲会选择权威性教养方式,父亲亦然;而对于儿子的教养,Farah Jabeen and M. Anis-ul-Haque(2013)在对194名12-15岁的儿童及其家长的调查中发现,父亲常常会选择权威型教养方式,母亲则会选择允许纵容型教养方式。在实际生活中,男孩子会从父亲身上学到责任、胆识与气魄,会更具有男子汉气概;女孩子在与父亲进行互动时则会学习如何同异往,更具有女性美。父亲的纪律性、独立性和承担生活压力的能力都为儿童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造成父母教养方式出现差异的可能是因为:首先,因为父母的社会角色不同。有些父母教养方式比较一致,有些则是相互补充,这就说明在家庭当中存在教育角色的分工。母亲给予幼儿的更多是生理上的照顾与关心,而父亲更多是负责幼儿的教育问题,相对于母亲的基本照顾,父亲会更多地带孩子参加社会活动、指导孩子的学习。因此,父亲教养缺失就意味着家庭中某种教育角色的缺失或教育职能的不足。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单亲家庭的教育偏激现象。与此同时,在新时代背景下,女性更多进入职场工作,父亲也更多参与家庭养育。因此,我们需要对父亲教养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父亲教养方式的主要类型是否与母亲教养相似。同样是情感表达,如考察"温暖-理解"(EMVU)这一维度父亲教养和母亲教养的得分是一样的吗?同样都是惩罚,父亲和母亲在"惩罚"(EMVU)这一维度上是一样的吗?此外母亲教养与幼儿的安全感相关联,而父亲教养更多与幼儿的社会信念或价值观有关。幼儿与父亲之间保有一定的情感联系会帮助幼儿在日后有更好的表现:认知发展水平更高或更具有社会竞争能力。而且在父母共同养育中,父亲在亲子互动中对幼儿表现出的生理照顾以及温暖关怀都会降低婴儿认知迟滞的可能性。

3父亲教养研究的思考

在研究方法上,以往研究大多使用问卷和行为观察取样编码方法进行研究。无论何种测量方式,对于父亲教养的测量维度大多与母亲相同。例如,Alyssa和Stephanie(2015)对父子活动的拼图任务进行行为编码时,采用的是《支持行为编码表》,包括以下四个维度:(1)父亲是否能根据儿童的需要对任务进行干预和调整,为孩子创造机会迎接挑战;(2)父亲能否在儿童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给予鼓励、给予积极暗示或提出建议,并随时可以为孩子提供帮助;(3)父亲能否站在儿童的角度做出灵活的调整,努力让孩子集中注意力完成任务;(4)父亲能否跟随孩子的步伐,提供更多机会让孩子选择,强调孩子的主导地位。这些维度与母亲编码的维度侧重点不同,原因在于父亲与母亲本身在性格等的方面会有差异,自然体现在对幼儿的教育上也会有差异。举例来说,尽管父母都“惩罚”这一维度上的评价,但在这一因素上,父母在各自的教养方式中的所占比重有所不同:父亲的第二个因素是惩罚,而母亲的第二个因素是过干涉、过保护,第四个因素是惩罚。由此可见,需要研制更适合评价父亲教养的问卷和编码提纲,从更多维度、更多有利于评价父亲教养的维度进行测量。

同样,对于普通大众和教育者来说,也是从更多的角度去认识、评价和指导父亲教养。相对而言,父亲参与儿童照看较少,参与儿童游戏较多。在游戏活动方面,母子活动以看得见的刺激和可预测的活动为主,而父子互动则更倾向于建构游戏,更多创造性,更具有个性以及不可预测性。父亲在于幼儿进行游戏互动时,更愿意尝试一些大胆的、新奇的或具有一定挑战力的任务,促使幼儿多思考多操作,从而就促进了儿童认知功能的发展。例如,在玩乐高积木的活动中,父亲可以带领孩子尝试不同的游戏规则,不拘泥于一种游戏形式以帮助儿童发散思维;父亲也可以给孩子设定目标期望,如怎样用积木搭建一个牢固不倒的房子,用这样的方式来帮助幼儿学会遵守规则等的行为习惯。

研究发现,父亲教养容易出现问题,主要表现为:1、父亲支持行为维度得分较低,这说明了父亲教养方式中积极行为的缺失。比如,幼儿在完成任务的^程中遇到困难时,父亲没有及时地进行安慰鼓励,支持引导,没有说“再试试”“你马上就要成功了”的话语。2、控制维度得分较高则代表父亲常会更多采取消极行为,例如,在自由活动中对幼儿的错误积木摆放行为进行批评指责、在拼图游活动中代替幼儿进行拼图。其中,第二维度问题的影响更加严重。父亲采取消极行为的教养方式比教养方式中缺少积极行为更不利于幼儿执行功能的发展。如果父亲较多地控制幼儿的行为就会剥夺原本属于孩子的自由,幼儿因此很少有机会去适应环境的变化或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Rogoff (1990)提出,“错误自由”有利于幼儿认知发展。然而并不是说父亲对于幼儿不能进行干涉或批评指责,而是应该强调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作用,尊重孩子的选择,而不是代替孩子进行选择。如在家庭游戏开始之前,幼儿可以自己选择想玩什么玩具,而不是由父母来决定要玩什么游戏不玩什么;在孩子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孩子可以自己决定培养什么兴趣爱好,而不是父母来帮助孩子决定你要有什么特长爱好。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的建议一定要有,但绝不能过量。

通过幼儿执行功能的研究发现,父亲参与亲子活动的次数相对无关,这也进一步证实了“父子互动的质量比父子互动时间长短更重要”的观点。尽管如此,父亲的参与次数却与父亲的支持行为具有相关性。父亲会花费较多的时间和孩子相处,说明父亲能够协调好和孩子之间的关系,适应孩子的行为,因此,父亲会表现出更多的支持行为;而且由于父亲对孩子的行为给予较多的支持因此与孩子之间有更多的积极互动,从而父亲更愿意和孩子们呆在一起。所以,父子互动质量固然重要,但数量也同样能重要,参与数量可以提高参与质量,所以建议父亲尽量多的参与到亲子互动当中。

与传统的教育模式不同,在父母共同参与养育子女的过程中,我们打破父亲是母亲的“教育助手”的观念。同时,我们要恢复传统思想中对父亲教养的重视,故父亲一定要参与幼儿教育,更不能缺失。研究发现尽管父亲参与亲子活动时间的长短对幼儿的发展并没有太大的作用,高质量的父亲教养方式则是儿童在获得对成功的认知、产生社会情感的道路上的重要资源,但数量的积累也能发证质量的提高。因此亲子互动在保证亲子互动质量的同时,适当的增加亲子互动次数。此外,父亲可以带领孩子尝试一些母子互动中不能或不敢尝试的 活动,以增强孩子的敢为性和创新力。

项目名称:母亲教养对幼儿社交能力的影响:执行功能与心理理论的中介作用(201510165002)

参考文献

[1] 陈陈.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1996.

[2] 孙可平.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眼中"虎妈"的意义.全球教育展望,2012,41(10):50-56.

[3] 王世嫘.父亲教养方式与母亲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A].济宁学院学报,2013,34(2):45-48.

[4] 刘国艳,王惠珊,张建,连光利,黄小娜,石淑华. 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行为及情绪的影响[A].医学与社会,2008,21(5):41-43.

[5] B. F. Piko ? M. A ′ .Bala′zs . Control or involvem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authoritative parenting style and adolescent depressive symptomatology. Eur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2012( 21):149-155.

[6] Farah Jabeen and M. Anis-ul-Haque, Muhammad Naveed Riaz. Parenting Styles as Predictors of Emotion Regulation Among Adolescents, Pakistan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Research, 2013,28(1):85-105.

[7] Alyssa S. Meuwissen , Stephanie M. Carlson.Fathers matter: The role of father parenting in preschoolers' executive function developmen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2015 (140): 1-15.

[8] 岳冬梅,李鸣呆,金魁,丁宝冲.父母教养方式:E M UB的初步修订及其在神经症患者的应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3):97-143.

[9] Lamb, M. E. (Ed.).(2004). The role of the father in child development (4th ed). Hoboken, NJ: John Wiley

[10] Easterbrooks, A. M., & Goldberg, W. A. Toddler development in the family: Impact of father involvement and parentingcharacteristics. Child Development,1980(55): 740-752.

[11] Cabrera, N. J., Tamis-LeMonda, C. S., Bradley, R. H., Hofferth, S., & Lamb, M. E. Fatherhood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Child Development,2000(71): 127-136.

上一篇:影响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因素研究与对策分析 下一篇:浅析量子力学与量子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