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岳阳农业发展破题之举

时间:2022-09-20 06:04:18

回忆岳阳农业发展破题之举

1973年下半年,我任岳阳地委副书记、副专员后,直到1983年,主要分工抓农业。长达十年之久的农村工作,一种强烈的责任感驱使我思考着如何把农业搞上去、尽快改变农业徘徊的局面。

20世纪70年代后期,邓小平提出“中国农业发展这篇大文章还没有破题”。这一提示和召唤,震撼着大江南北,不少从事农村工作的同志,千方百计想破这道题。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普遍实行的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制度挫伤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有首顺口溜反映了当时的劳动场景:“出工一窝蜂,做事磨洋工,人在田里磨,计工一个砣。”记得有一次我到平江县安定区检查农业生产,下午4点还看到农民在树阴下歇凉睡觉,陪同的县委书记谭世雄问其原因,一个农民慢条斯理地伸出三个指头告诉我们:“搞一天三毛钱,劲。”

这种局面直到小岗生产队包产到户方才打破。当时地委几位主要负责人认为小岗生产队包产到户的做法对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提高农田产量很有帮助,主张开展试点。于是,决定由我带队,和华容县委书记文启龙一道,在华容县新河公社搞试点。这是全省最早的几个试点之一。

尽管试点很成功,但要推广还是很不容易。当时有许多同志不理解,认为农民单干不是社会主义,是在走回头路,认为“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甚至喊出了“干群一条心,坚决顶住单干风”的口号。经过细致艰苦的工作,家庭承包责任制才在怀疑与争议中逐步推广。到1982年,家庭承包责任制在岳州大地遍地开花结出丰硕果实。据统计,从1978年到1982年4年间,岳阳地区粮食总产量从36亿斤跃升至46亿斤;农业产值从7.6亿元增长到12.8亿元,农民人均收入从81元增加到235元。

1982年8月底,我给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写了一封信,汇报岳阳地区农业联产承包后的大好形势。看了很高兴,马上批示给《人民日报》。9月30日,《人民日报》头版以《岳阳地区集体个人一齐上生机勃勃》为题刊发了这一汇报信,报道了岳阳农业大包干责任制取信于民,粮食连续两年季季增产,多种经营迅速发展,社员逐渐富裕起来的喜人局面。报道中提到了汩罗县玉池公社安山大队社员袁有军写的一副对联:“去年动动摇摇提心吊胆吃了饱饭,今年稳稳当当放手大干定有余粮。”横批是“取信于民”。这副对联生动反映了当时农民的心态和农业的快速发展态势。

农民最质朴,农民最知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不但让农民吃饱了,穿暖了,而且也让农民的口袋逐渐地鼓起来了。

农民也是最“怕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后,他们的担忧又来了,担心国家的好政策不能长久执行下去,担心弄得好好的田地又要被收回去。于是农民不敢在农田基本建设上下功夫,不敢过多在田地上投成本,“耕种一季是一季”的担心阻碍了农田质量和单产的提高。

为了消除农民的忧虑,岳阳地委、行署多次发文,要求各地严格执行中央文件,在稳定和完善上下功夫,这些政策让农民吃下了“定心丸”,农民自觉联合,热火朝天的农田基本建设又开展起来了,“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特色农业因地制宜地发展起来了。一时间,岳州大地特产极大地丰富,农民生活一年一个台阶,鱼米之乡的美誉实至名归,农民的喜悦溢于言表。

上一篇:李元成:从大校到村官 下一篇:成长之道 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