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中国机器造纸业发展初

时间:2022-09-20 05:53:35

旧中国机器造纸业发展初

一、旧中国机器造纸业发展概况

欧洲于18世纪末迈入机械化造纸阶段,而中国造纸直至19世纪70年代仍停滞在家庭手工业阶段。鸦片战争后,进口机制纸的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传统手工纸市场,在洋务运动和“实业救国”思潮推动下,中国机器造纸业开始艰难起步。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性质的机器造纸厂是上海机器造纸局,由曹善谦、郑观应、盛宣怀等人于1882年筹资开设,实收资本11万两白银,1892年因经营不善而被迫折价转让[1]。甲午战争后,国内又新增上海龙章、济南滦源、武昌白沙洲等十多个造纸厂,但有近半数企业陆续破产或停产,至1919年实际运营的造纸厂仅8家,合计资本443.26万元,年生产能力约0.93万吨。至抗战爆发这一阶段,机器造纸业发展较快,其原因有二:国内出版事业发展迅速,纸张需求骤增;进口纸因抵制洋货运动而受到抑制。1937年,全国(东北和台湾地区除外)有机器造纸厂32家,与1919年相比,企业数、资本总额、年生产能力分别增长300%、202%、601%[2]54。尽管如此,国产机制纸也只占市场总份额10%左右。抗战时期,机器造纸业遭到严重破坏,大批沿海纸厂被迫内迁。因进口纸和机制纸骤减,导致手工纸业畸形发展,纸张消费量较大的上海也新建了一批手工纸厂,计有鸿昌、环球、天丰等三十余家。这些纸厂规模普遍较小,除打浆使用机器外其他环节皆为手工操作,利用日光干燥法抄制传统版纸。此外,各地还新设不少半机械纸厂,如泰新、裕华、永安等。1945年起,民营机器造纸厂逐渐恢复甚至还有扩建,但从1946年上半年开始,在美纸冲击下再陷困境,至建国前夕全行业已处于瘫痪状态。1949年,全国(不含台湾地区)仅有机器造纸厂64家,年生产能力约10.2万吨。

二、旧中国机器造纸业的技术设备与生产工艺

1.中西近代造纸技术差距。进入18世纪,传统手工造纸技术停滞不前,设备陈旧简陋,生产周期较长,故效率十分低下;而西方通过汲取中国传统造纸技术精华,在理念、工艺以及原料来源等方面实现了根本性转变,自1798年法国人罗贝尔特发明连续抄纸设备后,改良抄纸机、圆网造纸机、长网造纸机以及烧碱法制取木浆等技术陆续出现[3]3。其中,长网造纸技术将竹帘换成铜网,又增加了伏辊、压辊、烘辊及卷纸辊等,形成从纸浆到成品纸的连续性作业。1870年,磨石磨木浆工艺正式获得商业应用许可,标志着近代机器造纸技术革命基本完成。由于机制纸与手工纸的原材料、制造工艺截然不同,两者在质量上存在较大差距:首先,机制纸纸面光洁,厚薄均匀平整,纸张牢度强,不易渗水,可双面书写或印刷,品类齐全;传统手工纸则表面粗糙,质地松脆,韧性较差,极易渗水,且只能单面书写印刷,用途相对单一。其次,机制纸产品质量稳定,规格尺寸一致;手工纸因缺乏质量控制系统,不同批次产品有较大差距,常出现厚薄不匀、梢头轻重、水洞印等缺点。再次,机制纸大多使用机械包装,故还有张数充足、包装精美、破碎较少、损耗低等优点。

2.旧中国机器造纸业技术装备状况。19世纪80年代起,在机器印刷业迅速发展的促进下,中国造纸业通过进口机器设备、聘用欧洲造纸专家担任技术顾问以及出国考察、参与培训等方式,实现了从手工操作向机械化生产的初步转变。在机器造纸业初步发展的前30年,国内企业基本上都使用较先进的长网造纸机,抄纸环节与西方的技术差距并不大,但不能独立生产木材纸浆,即使是纸浆生产所需器材和化工原料如铜网、毛毯、漂白粉、烧碱等也要依赖进口。20世纪20年代中期特别是1937年以后,由于市场、战争等因素影响,行业装备水平不升反降,大多数企业使用旧式圆网造纸机,而这些设备又多是国外报废、淘汰的旧货,或者是由旧部件拼凑装配而成。更甚之,多数设备一经投产绝少进行更新,如上海天章西厂一号长网造纸机累计使用时间竟达72年之久。上海机器造纸局于1884年正式投产,所购设备较为先进,有英国莱司城厄姆浮士顿公司生产的多烘缸长网造纸机一台,计有76〃×48〃烘缸8只、6'×20'锅炉4座,另有蒸煮锅、切布机、轧竹机、搅拌机、裁纸机等配套设备,日生产纸张2吨。该生产线主要原料包括竹浆、破布、棉絮、废纸等,可生产漂白施胶的洋式机制纸,但上海地区并不产木料和竹材,因此很快就改产连史纸(白矾纸)。民丰造纸厂和华丰造纸厂均为竺梅先等人于1930年前后收购而来,民丰厂系美制设备,华丰厂除两座拔伯葛式自动加煤锅炉系英国制造外,其余全是美制旧货。两厂设备相仿,均分置三部。以华丰厂为例,原动部设备有锅炉2具(自动加煤)、水汀引擎1具(300HP)、变速引擎2具(150HP变速、100HP常速)、发电机1具(20KW);切料成浆部有切料机2部、蒸球3个(14英尺)、拖料车2部、打浆机4部、精浆机2部、储桨池4个;造纸部则有造纸机1台(84〃圆网机)、烘缸40只、轧光机及卷纸机各1部[4]664。总的来说,由于资金缺乏、进口纸倾销及政局不稳等因素,中国机器造纸业整体技术装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在主要指标如造纸机网宽、抄速上,远远落后于美国和日本。

3.旧中国机器造纸企业的技术工艺水平。尽管中国造纸业引进了西方生产设备,但由于原料供给、配套条件和技术消化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国内机器造纸企业的技术工艺还存在不少差距。现以天章造纸厂为例,通过对该厂20、30年代生产流程的分析,可判断当时造纸业技术工艺的大致水平。1920年,刘柏森从三菱公司购得日华造纸厂并更名为宝源纸厂东厂,设备有100〃单烘缸、双烘缸和多烘缸长网机等,后又陆续添置美制磨木机、七辊超级轧光机等。该厂利用破布、竹浆等制造连史纸、道林纸,此后又掌握了利用竹壳、龙须草、稻草和麦秆等原料制作多种中低档传统纸的技术[5]。1925年11月,在化学家潘荣协助下又成功试制毛道林纸和高级洋纸。宝源纸厂曾以白杨、松木及少量进口木浆试制白报纸,虽获商务印书馆认可,但因原料、电力严重不足,无利可图而放弃。20世纪初,中国引进的机器造纸工艺已相对成熟,一般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制浆,分为机械、化学和半化学制浆法三种,主要包括采料、贮存、制浆、洗涤、筛选、净化和漂白等环节;二是调制,此工序直接决定纸张产品的色调、强度、韧性及保存期限等性能,包括分散浆、打浆、加胶与充填;三是抄纸,使浆料均匀交织和脱水,再经压榨、干燥、压光(道林纸),最后卷纸、裁切、包装。因宝源纸厂以破布、旧报纸、植物纤维为主要原料,不需要进行木浆处理,所以就省略了化学制浆、净化等生产程序,故全部工艺流程大致可分为蒸煮、洗涤和打浆、漂白、配料和填料、抄造、整选等六个环节。由于宝源厂设备和技术力量相对较强,通过以上流程生产的“飞艇”牌系列纸品,其质量在当时应属中等以上水平,该厂在《申报》所登广告中也说“质地坚实光洁,比舶来品尤为美备”。

三、旧中国机器造纸业发展的历史特征

旧中国机器造纸业虽惨淡经营近70年,却因局势动荡、国力羸弱及科技落后,在技术、市场和产业体系构建等方面几无成就,整个行业处于落后、无序、散乱状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由于设备、技术和原料限制,在产品种类、质量和产量上均无法与进口纸相抗衡。就产品种类而言,绝大多数厂家只能生产中低档的连史纸、包装纸、模造纸、毛边纸等,直到30年代才生产少量道林纸、新闻纸、杂志纸等中高档纸;就质量来说,国产纸无法与进口纸相竞争,只能转而与手工纸争夺市场;产量上,即使在行业发展顶峰时期,年总产量也仅6.54万吨。就市场份额演变看,尽管国产机制纸一直处于上升态势,但始终未能有所超越。即便是在状况最好的1933年,手工纸在消费比重上仍超过50%,远大于国产机制纸的8.67%。其次,自主创新能力低,对外技术依赖性较高。虽然民族企业家屡次尝试,如宝源纸厂引入东吴大学技术人才建立化验室、江南造纸厂陈彭年发明芦苇制造纸浆工艺等,但国内造纸企业始终未能在专用器材、化学原料及木浆制造等核心技术领域实现突破,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抗战胜利后虽稍有改观,但国产毛布仅能用于制造版纸或低级粗纸,铜网也仅能作圆网里胆之用,由此可见一斑。

作者:施威 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上一篇:MOOC市场兴起高等教育论文 下一篇:高校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管理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