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的反抗与流浪的消解

时间:2022-09-20 05:52:28

【摘 要】启蒙话语追求的现代化促进了城市化进程。但由自然而来的身体拒斥城市化编码。身体的反抗内在包涵的是人类追求自由的天性,外在表现为自杀、先锋艺术和流浪冲动。小说《荒野生存》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流浪者的故事,主人翁的结局是流浪的终结。而在当代更明显的是,流浪冲动正在被大众文化工业所消解,成为旅游产业的发展逻辑。

【关键词】身体;反抗;流浪冲动;消解;文化工业;旅游

正如19世纪的席勒看到当时人的精神问题是理性和感性的冲突。21世纪的当代中国人也在经历精神问题的折磨,这就是城市化所带来的理性与身体的冲突。一方面,理性的启蒙话语支持城市化。它告诉我们,要强大就必须现代化,现代化就意味着将要城市化和工业化。改革开放后,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居所。它方便、快捷地提供个人工作和生活资源。同时也重新组织了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在农村转变为城镇的过程中,中国人所熟悉的乡土关系被城市所建构的现代人际关系所取代。另一方面,美好的乡村生活一直散发着魅力,来自自然的身体指向大地,它崇拜自然而排斥城市的编码。可以说,冲突双方追求的世界理想不同。理性追求的是形而上的秩序,身体所追求的是家园。家园不是理念的秩序,而是人的诗意栖居之地。它不仅指诸如“桃花源”这样的具体空间,更是个体对人生终极价值的确切了悟的表达。理性与身体这样的对立产生了当代人的焦虑。

一、身体反抗的诸种形式

焦虑将寻找自身的宣泄途径,当不能从理论中获得精神的安置,身体的反抗就成为当代人寻找自由的途径。反抗方式有很多种,其中极端的是自杀,即直接毁灭肉体来对抗世界。除了自杀以外,先锋艺术调动人的身体来发现新的审美趣味,也能使人获得新的存在感受。更直接的反抗是流浪冲动,是身体离开自己的环境。小说《荒野生存》就是讲述了这样一个寻找家园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逃离城市和现代文明,抛弃自己原有的生活,开始在路上流浪。他来到城市,发现所有的城市和自己的城市一样,都是压抑和痛苦的。他来到农村,来到田野,大自然的美丽和壮阔深深的震撼了他。最后他一路来到阿拉斯加,认为这里才是他应该寻找的家园。他在阿拉斯加的一条河边,一辆废弃的公共汽车里,开始了他的荒野生活。这种艰难而快乐的生活了一段时间后,他知道他的旅程该结束了,他已在这次旅行中得到了他想得到的。有意思的是,正当他准备回去之时,误食了有毒的食物,死在了荒野之中。这样的结局隐藏着作者真正的“回归”观。即只有回到上帝的怀抱才是回到了真正的家园。

二、身体反抗的消解

死亡不可知。艺术需要天赋。那么流浪呢?身体的流浪是一种旅行,是追求自由的行动。米兰昆德拉曾说过:“旅程无非两种,一种是为了达到终点,那样,生命便只剩下生和死两点,另一种是把视线和心灵投入到沿途的风景和遭遇中,那么他的生命将是丰富的”。认真生活,“此中有真意”在。那曾经一直追逐的,其实就在我们生活中。生活当然不是活着,前者注重的精神需要的满足,后者注重的是物质需要的满足。用奥古斯丁的话来说,一个是“上帝之城”,另一个是“世俗之城”。所以,生活与金钱、权力、地位、健康等等无关,它由你的精神世界所构建,你的精神是什么,你就是什么。家园就是我的存在方式,它由我的精神构建,所以它不在我之外,不在别处,更不是物质化的一个地方。

但是今天的悲剧在于,大多数人误以为家园在别处,将“在路上”看成是寻找生存意义的手段。本来“在路上”是一种精神存在的方式,也是构建家园的精神性的过程。但是大多数人将“在路上”理解为在路上,变为对自己之外的地域的崇拜。好像生命的价值就在于看到跟多,听到更多,感受到更多。其实这些仅仅是个体经验的丰富。经验的丰富与个体的精神需要是两回事,我们的精神需要的不仅是丰富的感性材料,更重要的是人的理性和智慧。话句话说,经验的丰富并不能导致精神的高贵。

更可悲的是,我们寻找家园的内在冲动,被文化工业包装成了旅游产业。将我们心灵的追求变为公司的商业计划。活动的核心不再是我们的心灵追求,而是公司的利润。文化工业的这一逻辑激起了法兰克福学派诸人的极力批评。但在中国,大家还没有注意到文化工业的这种负面力量。国内旅游在工业和商业逻辑下,不是为了满足寻找家园的心灵需要,而是成为了千辛万苦到达终点的物理运动。这个终点又指向的是利润。比如一些人造景点,购物中心。无论所谓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都包装成为了声色犬马的游乐场。在其中我们看到的不是自然的秀丽雄奇,看到的不是人文内涵,而是被产业包装的市场。在其中我们兴高采烈地购物、餐饮。把一切都当成是一种不同的经验,好像觉得这种经验就是精神的收获。甚至连物质享受都难以达成,比如从庸俗的“黄金周”到更庸俗的“黄金粥”。最后,个体寻找家园的普遍焦虑在当下的文化产业逻辑中被消解。除了看到新奇的建筑,吃到与众不同的饮食,我们的心灵一无所得。

参考文献

[1] [美]乔恩・克拉考尔著.荒野生存:阿拉斯加之死[M].陈宇欣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 [美]杰克・凯鲁雅克.在路上[M].王永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3] 史铁生.灵魂的事:关于生命,爱情和信仰的沉思[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4] 史铁生.病隙碎笔[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 [捷克]米兰・昆德拉.相遇[M].尉迟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陈海,男,陕西西安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西安文理学院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媒介理论、美学。

上一篇:大学生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策略 下一篇: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