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海式琵琶新语汇

时间:2022-09-20 04:14:10

摘要:刘德海先生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以新的审美观念,新的思维模式创作了大批具有开拓性的优秀作品,在他所创作的琵琶作品中,每一部都有创新的体现,而他所谓的创新都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并开发出许多新型演奏方法,新的演奏方法带来的新型音响效果为演奏者与听众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听觉冲击。

刘德海先生在他大量的作品中,充分体现了他对琵琶艺术美学的感悟与创新,一种创新模式归为“旧法新弹”,另一种则是刘德海先生的发明创造。刘氏创新理念始终站在继承与发展的高度上,对自己的作品赋予新的“时代语言”,并不忘在创造新颖技法的同时,以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来重新审视传统琵琶技法,运用新式思维来诠释传统技法,这样的创新思维可谓是具“继承性”的“创造性”。

关键词:刘德海琵琶新技法 继承与发展 统一 变化 创新技法 旧法新弹

一 、开拓创新

琵琶大师刘德海先生、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作为琵琶新技法的始作俑者,在新技法中有着很大的贡献,他在不断探索琵琶指法创新的同时,积极开拓琵琶乐曲创作的新路子,书写了新时代琵琶艺术新语汇,作为琵琶艺术发展的领路人,在其创作的作品中实践了自己的美学理念及艺术主张,取得了丰硕的艺术成果。

刘德海先生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以新的审美观念,新的思维模式创作了大批具有开拓性的优秀作品,在他所创作的琵琶作品中,每一部都有创新的体现,而他所谓的创新都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并开发出许多新型演奏方法,新的演奏方法带来的新型音响效果为演奏者与听众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听觉冲击。

据相关资料所了解,新技法的诞生与运用是刘德海先生以改编传统乐曲为契机开始的,例如:他以现代人的审美眼光和听觉需求对琵琶古曲《霸王卸甲》(李廷松版本)进行了再度创作,发明并使用了具特殊音效的新技法,改编后的新版《霸王卸甲》得到了琵琶界广泛的关注与认可,这一成功的开始是刘德海先生在以后创作中探索更多新技法的源头所在。在创新技法的艰辛路途上刘德海先生为传统乐曲赋予了新声。 “挖掘潜力,扩充专长,改造气质,探求新知,走开拓之路”①是刘德海先生探索艺术风格、表现的重要方式、手段。秉承着这样的精神,先生在琵琶曲创作领域孜孜不倦,笔耕不辍,为创作琵琶新作付出了毕生的心血。

二、艺术成果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刘德海先生相继创作了被称为“人生篇”、“田园篇”、“宗教篇”的26首琵琶独奏作品。其中“人生篇”由7首独立的乐曲组成,分别是:《天鹅》作于1984年、《老童》作于1984年、《春蚕》作于1984年、《秦俑》作于1985年、《童年》作于1985年、《晚霞情趣》作于1997年。“田园篇”由13首独立的乐曲组成,分别是:《金色的梦》1991年6月14日初稿、《天池》作于1991年、《一指禅》作于1993年、《故乡行》作于1993年(其中《踏青》、《磨坊》、《纺车》、《陀螺》、《滚铁环》、《杂耍人》、《不倒翁》、《木鸭》和《风铃》属于“田园篇”之“乡土风情”系列,均作于1996年──2000年。)“宗教篇”由6首独立的乐曲组成,分别是:《谨奉礼》作于1988年、《快乐的小和尚》作于1994年、《滴水观音》作于1995年、《喜庆罗汉》作于1996年、《白马驮经》作于1998年、《秧歌迪斯科》作于2001年。这些优秀的作品开启了中国现代琵琶音乐新风格。每一首作品都有其独特的个性,都有新技法的诞生。在创作的同时他已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描述性,而是通过探求新技法体现出对生活的更深层面的体验。

“人生篇”题材新颖,80年代脍炙人口,被广大音乐爱好者及各音乐艺术院校师生视为保留曲目。其中新技法表现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人生篇”揭示了人的本性,每一首作品都贴近生活,通过琵琶音乐带给人们以强烈的人文精神,寻求和平、宽容、无私、进取的生活状态。

“田园篇”质朴、幽默,题材广泛,怀着田园式的诗般冲动不断追求着琵琶艺术生存的真正自由。像“田园篇”之乡土风情系列中所涉及的内容通俗易懂,形象生动、个性鲜明,但仍不失典雅的气质与情趣,处处体现和谐、自由、令人向往的乡村景象。

“宗教篇”是宗教音乐,用简约洗炼的手法表达深刻的哲理和神韵。意义深刻,自有看淡人生名利,冲破世俗之感。在保留宗教音乐端庄神韵的同时尽显民间人情之风格,并透露出他对人生理想的苦苦追求。

刘德海先生创作的这些作品可谓是20世纪后期我国琵琶乐曲创作大丰收,也是人文精神的最集中展现。他以坚毅、沉着、执着的努力和不满足的高要求、高标准状态取得了巨大的创新成就,实现了刘德海式新语汇的艺术主张和美学理想。

三、继承与发展

(一)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

音乐的多样性和审美需求的多样性,为演奏者以什么样的演奏方法来表现音乐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总以一种状态即一种声音,一种风格流派……很难给受众群体于感动。那么,在继承传统琵琶精髓的同时,发展、变化一些技法是非常有必要的,如何在统一中(继承)求变化(发展),在变化中求统一的这一问题刘德海先生经过深思熟虑后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他认为革新不可固步自封,不可固守“老祖宗”,不可偏执于做“传人”。保“正宗传人”本身无可厚非,但绝不是片面的为保“音符”“版本”,以“变”求“不变”的历史辩证法则是切切不可违背的。今日传统音乐得以发扬光大有赖于千百年来无数前辈个性审美创造的结果。

(二)、“旧法新弹”

刘德海先生在他大量的创作作品中,充分体现了他对琵琶艺术美学的感悟与创新,始终站在继承与发展的高度上对自己的作品赋予新的“时代语言”,并不忘在创造新颖技法的同时以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来重新审视传统琵琶技法,运用刘德海式新思维来诠释传统技法,这一创新思维可谓是具“继承性”的“创造性”。

“继承性”的“创造性”即是把传统的琵琶演奏技巧赋予新的表现手法,巧于变化、发掘其音乐表现上的潜力,使其具有之前所不能达到的艺术效果。这些新的演奏技法有着更为丰富的表现力并为琵琶技法宝库再添辉煌。 “旧法新弹”是在演奏技术上仍保持着传统奏法,但在运用手法上则体现“新弹”的意味。

弹、挑、摭分、轮指……是琵琶演奏者掌握的几种基本传统指法,刘先生把这些以新的构思运用到他所创作的乐曲当中,其新意并不比创造出的新技法少些“色彩”,而是在一个新的创作空间继续向前发展。例如:《一指禅》中的对大指挑的运用,《春蚕》中对摭分的运用,《滴水观音》中对轮指的运用以及《喜庆罗汉》中对摘、剔的运用等。

(三)、节奏创新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谈到了许多关于刘先生开创的新技法。纵观这些新技法将其融会贯通,妙用到乐曲中,使刘先生又寻找到一个创新领域 ── 对节奏的把握与运用。丰富多变的节奏变换、突破性的律动与新技法的结合使用,不仅丰富了“创新”内容,更是一种思维的开拓。其中关于节奏创新的闪光点就在于《田园篇》之《乡土风情篇》。“在历史行程中,寻回遗落的美,再造乡土、民俗的人文景观。由食指、中指、无名指与大指反正弹的组合,琵琶出现了新的语言 ── ‘滚动’音响,形象地表露生命不息的涌动。琵琶以新的语言表达古老的人文精神;古代与现代、过去与现在、旧与新,……时空模糊无分界 ── ‘新古典’风格为作者晚年审美追求的归宿。”②

结语

有关新技法的诸多问题,将会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注视,而“出新”也是时代进步所致,因为我们处在这一新的时代,我们一定要以满足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为背景来审视当今的琵琶演奏技术,而“演奏技术作为音乐的重要表现手段,只有当它组成音乐作品时,才具有美学价值和现实意义”。③刘德海先生勇于挑战这一问题,在他的作品中无不体现出他对新技法的追求及美学原则。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领悟到:

一、刘德海先生音乐创作的本质

音乐创作的本质是时代精神和思想的艺术实践,是表达自身和他人内心的精神活动。“所谓时代精神对音乐来说主要是指该时代的精神在该时代人们的内心中产生的体验”。④然而这一切都要通过音响的手段来倾泻,而音响又是要通过技巧来达到的(两者相互作用)。作曲家从事创作的情绪、灵感的由来,都是基于对生活的感受,刘德海先生的作品无疑就是一种表达时代精神和思想的劳动成果。在刘德海先生的创作中开发出了许多新技法新音响,通过这些新音响更加深刻地表达自身对于时代的感受,宣扬其美学理念。也就是说其创新的过程也是一种抒情过程,是灵魂在音乐上的自白。

二、刘德海先生的美学原则

关于琵琶创作新作品,开发新技法,无疑都是非常必要的、有益的,也是值得关注和深入研究的,任何“新”事物的发展都是以“旧”作为基础。刘先生认为:“‘新’由‘旧’孕生,‘新’不同程度或否定、或‘取代’、或‘加强’于‘旧’。”⑤例如:“‘新’用上出轮,‘否定’了‘旧’有的下出轮,经实践证明,‘新’、‘旧’并用,更能‘加强’轮指的表现力。”⑥这些都体现了他在继承(旧)的基础上求发展(新),把传统音乐作为基奠去芜存菁、修枝锄草、培育新种、保护良种。他还将传统的音乐置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维度和“中国、东方、世界”三个空间内,以未来的思维方式对它进行观照、投射,从中提取有用于“现在与未来”的精神价值。⑦在旧曲新弹方面不断制作“新”的传统作品,扩充音乐语言的多义性和增生性,解脱“标题”的约束、揭示作品的隐义层面,均是对传统音乐“美”的价值再采掘、再开发的一些手段和做法。通过“现在与过去”的对话与沟通,进而扩大音乐时空跨度,为“未来”制作更好、更新的“传统”。⑧秉着这些原则,在其多年的艺术实践、大胆开创中以兼收并蓄之势,博采众家之所长,为琵琶艺术事业作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大贡献。

“过去的音乐思想对于今天的现代人来说固然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但并不是约束我们一切行为的金科玉律,而站在今天的历史高度的现代人,借古代源远流长的文化河流的动力而发自己的感慨,这样就不仅为自己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给过去的文化遗产注入了新的生机”。⑨

作为琵琶艺术的学习者,从实际演奏经验中切身地体会到了新技法的应用及效果,作者认为新技法的发展道路十分广阔。新技法不仅从音乐内容上,演奏技术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潜在提高技术能力的空间,还为今后琵琶艺术的创作开拓出新的领域。

①刘德海《凿河篇》,《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4年第一期

②《刘德海琵琶作品集》刘德海著,上海音乐出版社

③《刘德海演奏技巧的运用》樊薇

④《音乐美学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

⑤⑥⑦⑧刘德海《凿河篇》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9年第4期

⑨《人民音乐》1996年第4期,第18页 唐建平著

参考文献:

[1]《琵琶手册》庄永平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

[2]《中国琵琶演奏艺术》李景侠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

[3]《刘德海琵琶艺术国际研讨会文集》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4]《怎样提高琵琶演奏水平》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编辑部、华乐出版社编辑部出版;

[5]《音乐美学基础》张前 王次炤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

[6]《琵琶曲谱》李光华主编 人民音乐出版社;

[7]《刘德海传统传统琵琶曲集》刘德海著 山西教育出版社;

[8]《刘德海琵琶作品集》刘德海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

[9]《人民音乐》总第366期 中国音乐家协会杂志社出版;

[10]《音乐学刊》总第 75 期 音乐学刊编辑部出版;

[11]《民族器乐》程天健编选 西安音乐学院教材科印;

(作者系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琵琶青年教师)

[责编/灿岑]

上一篇:圆梦西沙,还要多久 下一篇:温州索面,面条和棉纱比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