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长油田注水区注水开发特征及效果

时间:2022-09-20 04:08:20

延长油田注水区注水开发特征及效果

摘 要:延长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斜坡,延长油田在早期开发时对井网的布置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早期在开发中进行的是依靠原始地层能量进行开采,由于缺乏注水,地层能量下降较快,,所以为了更高效率的对延长石油资源进行开发,最近几年来对延长油田进行了同步注水和滞后注水开发,取得了较好的增油效果。以下本文就主要分析了延长油田注水区注水开发的特征和效果分析,用以为相关人士提供一点借鉴。

关键词:延长油田 注水开发 特征 效果 借鉴

一、前言

延长油田位于我国的黄土高原鄂尔多斯盆地,区中的断层已不发育,延长油田的主要油藏有3大类,分别是长2油藏、长4+5油藏,长6油藏,部分地区有长8油藏。长2油藏是受岩性控制,具有弱边底水的特性,长2油藏的渗透率大概为2.0*10-3―20*10-3 um2,长4+5油藏与长6油藏是受到岩性原因控制特低渗透油藏,具有油层数多、储存物性较差、纵向上符合连片等特点,其渗透率约为0.3*10-3―2.0*10-3um2。以下本文就主要针对这3类油藏进行注水开发分析,为以后的开发工作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1]。

二、长2油藏开发

延长油田的L区为长2油藏的主要储存区域,面积约16km2,砂岩厚度约28.8m,油层厚度12.8m,渗透率18.95*10-3um2,孔隙度16.4%,地层原始压力5.2MPa,压力系数为0.83.

1.注水后含水量降低,产油量增加。

L区在初期开发方式为天然能量开发,产油量递减情况较快,2009年的平均单井日产油量约0.97t,随后产油量连续降低,产液量下降。实施注水之后,产液量明显有所增加,含水率基本变化不大,在2004年底的平均单井日产油量恢复到0.84t,2010年的平均单井日产油恢复到0.94t,含水率为66%。

2.注水效果明显,多向受效井比单向受效井的增油幅度大

三向和以上的受效井有的达到2.4t,含水率为68%,双向的受效井日平均产量为1.2t,含水率为67.5%,没有进行控制的日平均产量0.6t,含水率58%。

3.注水后压力慢慢回归

L区的原始地层压力约为5.2MPa,随后经开发降低到1.8MPa,注水后对该区进行统计测压,2013年的地层压力为2.6MPa,地层压力在慢慢的回归。

三、长4+5油藏开发

延长油田M区的长4+5油藏注水开发面积大约为7.6 km2,埋藏深度750m,砂岩厚度为14.8m,油层厚度为12m,孔隙度为10.4%,渗透率为1.39*10-3um2,原始地层压力为6.2MPa,该区有注水井10口,注水受益井39口。注水区域井网主要为反七点法注水。注水井平均单井日注水量为6m3。平均单井日产液量为1.28m3。

该地区由于长时间依靠天然能量进行开发,地下亏空严重,地层压力恢复缓慢,经过6个月注水后,月产油量从600m3,上升到了1150 m3。注水效果明显。地层压力得到了一定的恢复。

从数据上看从2010年1月之后月产油量从600m3左右上升到900 m3以上,产量恢复效果明显。

四、长6油藏开发

延长油田S区的长6油藏面积约为12km2,深度830m,砂岩厚度20.6m,油层厚度16.8m,孔隙度10.2%,渗透率1.26*10-3um2,原始的地层压力8.6MPa,压力系数为0.9,该区有总井数111口。其中的注水井19口,采油井92口,井网为不规则井网。

1.注水时机不同,开发的效果差别较大

通过对s区的11口非注水的油井、15口滞后注水油井、6口超前注水油井进行统计,超前注水的油井的稳定性较长,产量较高,滞后注水油井,产量逐步的提高,非注水区的油井产量较低,随时间推移递减的趋势减缓。通过实践证明,超前注水区油井投产6年后的单井平均日产油量为6.5t,稳定实践也较长,滞后注水区进行注水后,产量逐步的提升,注水5年后平均单井日产油量为3.5t,和同期相比,非注水区的产量一直在降低,平均日产量仅有0.6t[4]。

2.井网适应性差,含水量上升过快使得产量降低

S区在初期日平均单井日产油约6.5t,含水率20%,最低的产量为2.0t/d,并且产量的递减速度较快,在2009年注水后,产量慢慢的回升,达到了4.7t/d,稳定生产大9个月,随后该区的综合含水率提高,产量有所降低。在2012年底单井的日平均量为2.0t。

五、结束语

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油藏进行分析,分析出不同油藏的注水开发效果和开发特征,对我国的石油开采具有重要的意义,不同油藏在注水开发方式呈现的效果也有所不同,这从侧面反映出不同的注水技术政策的不同。本文主要通过对延长油田的三类主要油藏进行了注水分析,通过以往的统计数据来对比注水开发和非注水开发的效果,注水开发方式对延长油田的整体油藏开发具有明显的作用,对油藏的开发效果、持续时间等方面都有积极的影响,为我国的油藏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本艳,张继超,涂文利等.胜利油田注水现状及对储集层的影响[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7,34(3):364-368.

[2]低渗透油田注水政策的研究与制定[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2,(11):140-142.

[3]肖建洪,陶树人.油田注水开采生产规模的确定[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13,27(1):82-84.

[4]苏莉娜.裂缝性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技术在敖包塔区块的适应性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10,(33):

上一篇:浅析小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与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下一篇:扶余西区控制无效水循环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