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视唱教程》读谱能力的训练初探

时间:2022-09-20 03:54:09

陈洪《视唱教程》读谱能力的训练初探

摘要:陈洪《视唱教程》在我国的高师音乐专业教育上有里程碑的意义,其中关于读谱能力的训练包括:节奏节拍的训练、音准的训练和音乐感的训练。本文主要是针对这三个训练方面的探讨。

关键词:陈洪;《视唱教程》;读谱能力

中图分类号:J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3-0083-02

陈洪先生编写的《视唱教程》为视唱教材中的经典之作,20多年间重印20多次,发行近百万册,被原国家高教部确定为全国统一的教材,使用面覆盖全国众多音乐院校和高师音乐系科,在音乐教育界有着重大的影响。这部教材可以说开创了高师视唱练耳教材建设的新时期,摆脱了盲目照搬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模式,使高师视唱练耳教材建设有了明确的针对性的方向,具有较重要的历史意义。在本文中主要针对这部教程中读谱能力的训练进行探讨。

一、音乐节奏节拍的训练

(一)节奏训练法

本教程中,陈洪先生采用的是法国的一种节奏训练法――由法国人巴里氏首创的节奏唱法。这种节奏唱法由陈洪先生于上世纪20年代引入我国并加以改革和总结,他在编写的南京师范学院1983年版的师范学院音乐系科用《视唱教程》前言中提到:“这训练法我于三十年代首先用于上海国立音专,后来在南京国立音乐院及南京师范学院也用过。数十年的经验证明这个训练法是有效的。”

(二)陈洪先生的视唱节奏训练法在本教程中的体现

陈洪先生非常重视音乐节奏训练中的划拍,在教程的第一课就强调其重要性:“视唱中节奏很重要,练习掌握节奏,必须准确地划拍。”他指出划拍一定要划出“拍点”,不要有任何“花式”,要清楚平均、简单明了。在教材的第1课、第10课、第14课及第25课中详尽介绍了两拍子、三拍子和四拍子的划拍。同时指出划拍要通过合乎音乐语言的划拍来正确表达音乐感觉。

教程中节奏训练循序渐进,由简单的常规节奏型到非常规节奏型,再到稍复杂的节奏型;从单拍子到复拍子。教学分布科学合理。

陈洪先生在教程中主张采取节奏节拍和视唱旋律分先后顺序训练的方法。这种方法被中央音乐学院的赵方幸教授称之为“分而治之”。在教程前言中他强调:“我希望这个方法能获得师生的重视,每一条练习都先用这个方法唱一遍,然后才唱出音高和表情。节奏训练在音乐中相当于绘画中的轮廓线,先准确地描好轮廓线,然后再添上色彩,分两步进行看起来好像很复杂,实际上是更简单、更可靠。”教材中的视唱条目下方,多处标注了节奏唱法,并提示学习者“下面这条练习必须掌握节奏训练,才可按唱名和音高唱出”,尤其是节奏比较难掌握的视唱条目。这种方法可以让学习者排除音准和音乐感的顾虑,先专心的把节奏唱准节拍唱对,从而降低了教学难度,使学生按照节奏和旋律的先后顺序将难点逐个击破。

二、视唱中音准的训练

音准,即音高的准确性,是为了培养好的音乐听觉。在视唱的教学中,音准的训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本教程中,陈洪先生在视唱音准方面的训练,是从固定唱名法的观点来谈的。同时在前言中,陈洪先生也提到:“虽然我们不强调‘绝对音高’,但希望尽可能照谱唱出,不要任意移高或移低。口中唱着D大调的音名,实际上是C大调或E大调的音高,这个坏习惯必须铲除。遇到较高的音符,如f2、g2等可用‘假声’(falsseto)唱。教师需指导学生能在必要的地方应用‘假声’。”

(一)半音的训练

在视唱中,半音的演唱与音级的倾向性密不可分,同时也是视唱的难点。在教程中的第1课中陈洪先生就指出了半音要格外唱准,并用“∧”和“∨”表示出半音。又如第10课53、54条练习。

(二)音阶琶音等基本练习的训练

在本教程中,教学内容进入到每一个调之前,都会有一些该调的上下行音阶和主要三和弦琶音的基本练习。“这样做可以帮助我们迅速掌握好调性,加强调的印象。”例如,在进入到G大调(e小调)的训练之前,在第10、11课都有相关的大小调音节琶音练习。

(三)音程的训练

在本教程中,音程的训练除了通常的二度和三度、四度五度和八度、六度和七度音程的基本练习训练外,遇到增减音程及较广距离的变化音程时,采用的是“搭桥”的训练方法,即先找到它邻近的一个普通音程来做跳板。如第11课的62条,在第六、七小节中出现了D音到#D音的增音程,中间的四分休止符可加入E音来唱,这样,通过E音这个跳板可比较容易唱出下面的#D音,练习多次后可根据情况默唱或去掉E音。

(四)调性调式感的训练

在本教程中调性调式感训练内容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根据调性调式之间的联系进行训练。我们从教材中选取三处作示例:

1.调性间音阶的比较训练:如第39课四个升号的E大调和#c小调的训练,陈洪先生把E大调的音阶与bE大调音阶作比较,#c小调和c小调的音阶作比较,发现在音高上E大调比bE大调高半音,#c小调比c小调高半音。因此引导学生们在唱熟了bE大调和c小调的基础上来唱E大调和#c小调,只要注意唱高半音,从一开始就把握好音准音高,后面也就不难唱准了。另外在第44、46、50、52、53及55、56(等音调)课中都有同样的训练。

2.同主音自然大调与其和声小调的区别训练:如第34课中的151条就指出了同主音自然大调与其和声小调的区别在于第三级和第六级。接下来的152条正是这方面的巩固训练。

3.调间变化音的渗透训练:如教程第13课的训练就是在G大调的基础上练习唱准#C,为唱D大调做准备。

三、音乐感的训练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又是美的艺术,我们在倾听一个人的视唱时,常常会格外注意其音乐感的表现,或者说是注意其视唱过程中有没有体现出音乐性。所谓音乐感,顾名思义就是对音乐的感觉,这里面包含了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等很多方面的能力。

(一)音乐表情的处理

在本教程中除个别基本练习外,其他所有的的练习和视唱曲目都在曲目上方标记了音乐表情记号和术语以及速度标志。这些表情术语和标志恰当的表达了视唱曲目的音乐情绪,有助于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掌握全曲的主导感情,理解音乐的内容。同时要求学生在演唱中把强弱的力度变化与紧张度的增减表现出来。这也是体现了陈洪先生注重音乐语言表达的意图。例如教程中第57课的204条(选自法国视唱教程):

(二)节拍的表现和对比

陈洪先生在教程中讲到了三拍子与二拍子的表现特征对比。他指出:“6/8拍要划两拍而不可划两个3拍(9/8拍划3拍,8/12划四拍),否则就会歪曲乐曲的‘音乐语言’。”“但如果是很慢的曲子,6/8拍也可在每一拍中分成3个分拍,成为123,223;仍要保持二拍的强弱关系。”“2/2拍也是2拍,不能视为4拍,那就与4/4拍相混了,它们在节拍上是截然不同的。”仍如上例中节拍划拍的方法,以此表现出音乐的语言。

(三)调式色彩的对比

在本教程的视唱练习中,主要是大调式和小调式的色彩对比,以此来训练学生的掌握调性调式的能力。例如教程中第12课的70条:从开始到第七小节的第一拍为e和声小调,第七小节的第二拍转为系统大调G自然大调,然后从了第二十三小节的第二拍转回e和声小调。

(四)旋律线条的对比

在本教程中,这方面的训练主要是突出音的上行紧张度与下行松弛感的对比。同时在视唱曲目的结构上体现了统一与对比,乐句乐汇的划分非常清楚,注意区别乐曲的“格”,以此,同时注意演唱中合理的换气的地方,加深学生对于曲目的理解,利于学生的训练。例如教程中第15课的88条。

(五) 变化音的音级倾向性

在音乐中,变化音的出现是与音乐语言的表达相对应的,同时有其音级倾向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的演唱中,把变化音的音级倾向性演唱出来。这样才能正确表达音乐语言。例如第15课中82―85条的基本练习。

总之,音乐感的训练在教程中得到了非常大的体现,具有丰富音乐性的视唱训练,是每个学习音乐的人成长的必由之路。音乐感与视唱练耳的关系,即音乐想象、创造与音乐理解、表达的关系。在这些富有音乐感的视唱练耳训练里面,音色美、旋律美、节奏美、和声美组成了视唱练耳的美学框架。

通过对于本教程中读谱能力的探讨,可以在实际的教学和学习中对我们有所启示和指导。能够唱出正确的节奏节拍、正确的音准和正确的音乐语言的表达,对于音乐的学习有着地基似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洪编.视唱教程[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2]陈洪.谈学习视唱[J].人民音乐,1954(3).

[3]赵方幸.陈洪编著读后札记[J].陈洪文选,2008.

上一篇:浅谈如何培养个人的艺术修养 下一篇:浅析湖北省荆州市九店楚墓透雕铜镜之楚凤鸟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