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赔钱减刑”的价值分析

时间:2022-09-20 03:18:19

“赔钱减刑”的价值分析

摘 要:刑事附带民事赔偿的案件中适用“赔钱减刑”引发了社会各界很大地争议。有人认为,金钱的介入挑战了“刑法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潜藏着司法腐败的危险;也有人认为,“赔钱减刑”能够切实维护被害人的利益,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落实,符合刑罚轻缓化趋势。对该政策的具体落实,应从立法上加以完善,树立“以人为本”的量刑理念;明确适用条件和范围;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

关键词:赔钱减刑;宽严相济;刑事和解

中图分类号:D9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0-0088-02

近几年,在广东、河南等部分省份审理的刑事附带民事赔偿的案件中,出现了对民事部分进行调解,并对作出经济赔偿的被告人给予从轻处罚,这就是俗称的“赔钱减刑”制度。

此类做法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的讨论,多数学者对此提出质疑,认为:“赔钱减刑”就是“花钱买刑”,“有钱人犯罪,受到的处罚会比没钱人轻,是否可以因此赎罪,经济赔偿就可以减轻惩罚?”[1]这在富人与穷人之间将产生严重的不公平,存在司法腐败的隐患。但也有学者指出,“赔钱减刑”制度不但有利于维护被害人的权益,同时也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在《人民法院第三个五年改革纲要(2009-2013)》中提出的“宽严相济”的形势政策。

一、反对者对“赔钱减刑”制度的质疑

社会上很多人对“赔钱减刑”制度提出了质疑,认为这严重挑战了“刑法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同时这种做法也潜藏着司法腐败的危险。

1.“赔钱减刑”挑战了“刑法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赔钱减刑将犯罪人分成了富人和穷人两个等级,如果犯罪人是家庭贫困,即使得到了被害人的同意有“赔钱减刑”的机会,但也没这个能力。相反,如果犯罪人是富人,则可能得到“赔钱减刑”的机会。也许被害人内心深处不同意“赔钱减刑”,但在大量的金钱面前,在各种利害得失权衡之下,最后被迫、无奈同意。而且,在被告人可能判处死刑的案例中,被告人赔钱与否将决定自己最终的生死。在“赔钱减刑”中,被告人本来应当被法律剥夺的生命却因为被告人的金钱被保留了下来。所以说,“赔钱减刑”违背了刑法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其实质是将犯罪人的财富作为量刑的因素,破坏了社会的公平。

2.“赔钱减刑”潜藏着司法腐败的危险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61条规定:“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判处。”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定》第4条规定:“被告人已经赔偿被害人物质损失的,人民法院可以作为量刑情节予以考虑。”由此看出,被告人积极赔偿被害人物质损失只是酌定从轻情节,最终是否减刑由法官“自由裁量”决定。那么,何谓“自由裁量”呢?法官自由裁量权是指法官酌情作出决定的权力,这种权力在案件处理时是符合正义、公正、正确的要求,它是法官职业的基本属性和本质要求,正确行使法官自由裁量权,对于公平合理地解决纠纷、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我国法律制度的不完备、法官队伍职业化水平不高和司法环境的不佳等主客观原因,法官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极易将自己主观意愿强加到法律中,也就是说将法官的恣意转嫁给制定法。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滥用现象不能完全避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司法公正的形象,降低了司法保障发展,维护群众利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效果,从根本上影响了我国的法制建设。因此,规范并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就显得尤为重要。赔钱减刑作为一种新的司法尝试,关于赔钱减刑的规范是模糊的、抽象的,缺乏具体性和可操作性。法官在运用自由裁量权时极易产生司法腐败,损害司法公平和正义。

二、支持者对“赔钱减刑”制度的态度

与反对者相反,在对“赔钱减刑”制度的态度上,支持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支持者认为,“赔钱减刑”制度不但能够切实维护被害人的利益,而且这也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落实,符合刑罚轻缓化的趋势。

1.“赔钱减刑”能够切实维护被害人的利益

在刑事附带民事案件中,大多数附带民事赔偿判决得不到执行。刑罚越重,赔偿额越高的案件,空判率越高,由此引发的矛盾冲突就越大。被害人本身的利益就已经受到了不法行为的侵害,被害人的损失难以弥补,很多家庭因此陷入困境。如果被告人积极赔偿将可能得到酌情从轻处罚的机会,这不但切实维护了被害人的利益,也符合现阶段我国的国情。

2.“赔钱减刑”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落实,符合刑罚轻缓化趋势

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三五”改革纲要掀起了新一轮的司法改革浪潮。根据中央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部署,这一轮司法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完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为此,三五改革纲要分两节提出建立和完善依法从严惩处和从宽处理的审判制度与工作机制。宽严具有相对性,,应以宽济严,也就是通过宽体现严;以严济宽,也就是通过严体现宽。某些犯罪分子,所犯罪行虽然极其严重,应当受到刑罚的严厉制裁,但如果有坦白、自首或者立功的,在从重处罚的同时还要做到严中有宽,使犯罪人在受到严厉惩处的同时感受到刑罚的体恤与法律的公正,从而认罪伏法。这种刑事政策是轻罪刑事政策与重罪刑事政策的统一,是刑事立法政策与刑事司法政策的统一,刑事策略思想与刑事科学思想的统一[2]。

此外,“赔钱减刑”也符合刑罚轻缓化的趋势。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和地区已经完全废除或者实际上不再执行死刑。尽管我国也在尽量减少和限制死刑的适用,比如,自2011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已经将死刑的罪名减少了18个,目前全部死刑个数是68个。但是受目前的具体国情所限制,完全废除死刑在我国仍然是不可能也不实际的。因此,在司法中要实现限制和减少死刑的适用,“在充分遵循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罪刑法定原则和人人平等原则的前提下,尽量去实现那种能不定罪的就尽量不定罪,能不用重刑的就尽量不去适用重型。即可罪可不为罪时,则不作犯罪处理;可刑罚可不予刑罚时,则以非刑罚方法处之;可重刑可轻刑时,毋宁施以轻刑。”[3]“赔钱减刑”正是对这种刑罚轻缓化趋势的一种回应。

上一篇:吸毒者运输行为的可罚性问题研究 下一篇:大学生选修心理学动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