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输出驱动假设的大学英语评价体系改革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9-20 03:14:40

基于输出驱动假设的大学英语评价体系改革探索与实践

【摘要】本文以“输出驱动假设”理论为主导,探讨如何在其基础之上建立起一套“科学高效,切实可行”的大学英语评价体系,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的反拨作用,从而实现“培养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这一大学外语教学最终目标。

【关键词】输出驱动假设,大学英语评价体系

引言

大学英语课程是高校的一门必修基础课,而英语也是大学生就业时一个重要筹码。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根据国家和社会对人才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的需求,在帮助学生继续打好语言基础的同时,应特别重视培养学生英语实际应用和交际能力,尤其应加大对听、说、写、译等产出技能的训练强度和考核比重,为学生真正具有国际交流能力打下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应以输出为驱动,以输入为基础,才能实现这一目标。然而一直以来,由于深受krashen(1972)的“输入理论”影响,在我国的“外语教学与实践的研究中,长期存在一种重输入轻输出的不对称现象”。而这种现象直接导致了教师一味一厢情愿地提供新输入,而学生由于没有机会输出或输出的机会很少,也就缺少了输出的内驱力,不能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大学生英语实用性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了。而作为教学管理重要环节之一的教学考核,不仅对于教学方向、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而且,作为一种引导学生达到教育目的的有力手段,教学考核也与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密切相关。但目前的大学英语课程考核,一般只注重考察学生对具体理论知识点的掌握,而忽视了考核学生运用一门语言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既不利于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也会对大学英语教学产生一定的消极反拨作用,因此,必须积极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使其不仅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能够以考核模式的改革推动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的创新和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变革。本文将以“输出驱动假设”理论为主导,探讨如何在其基础之上建立起一套“科学高效,切实可行”的大学英语评价体系,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的反拨作用,从而实现“培养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这一大学外语教学最终目标。

一.输出驱动假设理论

基于加拿大沉浸式教学的调查分析,针对美国语言学家Stephen Krashen 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设,加拿大学者Merrill Swain 提出了“语言输出假设”理论,他认为“可理解性输出是语言习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语言输入是实现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要使学习者成功地习得语言,仅仅依靠语言输入是不够的,还要迫使学习者进行大量的语言输出练习,因为语言输出具有四大功能:1)提高学习者对语言形式的注意程度,揭示所想与所能之间的差距2)帮助学习者检验语言假设3)促进学习者对语言形式的反思能力4)增加语言的流利度。也就是说,如果学习者受到外界的刺激或推动进行语言输出,并及时获得相关有用的输入,对语言形式的敏感度可大大增加,这反过来也促使学习者注意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的关系,从而改变处理策略,输出机会,也可以促使学习者进行假设检验和进行元语言反思,学习过程中的假设一旦得到确认,学习者就会吸收所学语言和对语言进行综合整合。如果学习者重复使用同一语言结构进行输出和表达,学习者就能更快地达到语言流利的程度。

以Swain的“输出假设”为理论基础,我国著名学者文秋芳在2008 年提出“输出驱动假设”。该假设的主要思想包括:从认知心理学视角看,外语的习得效率不仅依靠高质量的输入,也取决于受输出驱动的学习过程,而且,输出对外语能力发展的驱动力更大;从学生职业前景视角看,培养学生出色的语言输出能力(说,写,译)比顺畅的语言输入能力(听,读)更具社会功能,尤其是口、笔译技能。说、写、译技能的发展不仅是教学目标,而且更是听、读发展的动力源;从学生将来应用语言的需求出发,应逐渐用以输出为导向的“综合教学法”取代“单向技能训练法”,从而进一步提高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输出质量和语言实际应用能力,为职业发展和外语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现行大学英语评价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大学英语考试全面实行了“机考”,但也只是把笔试试卷从卷纸转移到了电脑屏幕上,考试题型依然陈旧,内容依然单一,整张试卷依然由听力、阅读、词汇、完形填空、翻译句子、作文这几部分构成。其中听力占20%,阅读占40%,词汇语法占15%,完形填空或翻译占10%,作文占15%,并且多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主观题的比例为15%----25%,主要是作文部分和完型填空部分。显而易见,此种试卷内容只注重对英语语言知识的考查,完全忽视了对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评价考核,尤其是口语方面,基本上没有涉及。至于翻译,也仅仅是要求翻译一些固定的句子而已。写作不仅所占分数比例较少,往往也有固定的模式和话题。对于大学生来说,一成不变的考核评价模式,使他们的英语学习变得更加被动,听力课消极应付,讲读课压抑沉闷,口语练习更是无从谈起。这样一来,大学阶段则又沿袭了中学时期的“测试英文,哑巴英语”,大学生对于英语的实际运用和交流能力根本无法形成。

此外,由于目前这种陈旧的考核评价体系只注重对学生最终所达到的英语水平的考查(期末考试成绩)。这种终结性的评价方式忽视了对学习者平时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策略等方面的考查,使得一部分大学生根本不重视英语平时的学习与实践,他们对于英语的学习是被迫的,只是为了考试而考试,为了考试而学习。

三.建立凸显“输出”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大学英语教学基本要求》提出评估要“以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为出发点,将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从而真正扭转应试教育的导向,彻底改变大学英语教学“重输入,轻输出”的理念,坚持以输入为前提、为条件;以输出为目标、为终结。输入服务于输出,并要凸显“输出”在大学英语评价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基于这一准则,英语语言测试的重点内容应放在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上,而不是语言知识本身上。也就是说,改革后的大学英语评价体系应强调语言的“输出”能力,以评价学生的说、写、译为主要目的,并且从单一的终结性评价转向对教学全过程进行整体的监控和评价。

1. 增设口语考试。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获得以英语为工具参与交际的能力。使口语考试成为大学英语评价内容的一部分,不仅有利于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推动以语言输出为驱动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众所周知,大学英语考试不包括口试的普遍后果就是教学实践中的口语训练完全得不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如果我们在大学英语考核中增设口语考试,由于考试的反拨作用,教师们就会在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英语口语训练,通过不断强化和利用小组讨论、英语问答、对话练习、角色扮演、课堂辩论等训练形式,有意提高口语输出强度,丰富口语输出内涵,创新口语输出方式,充分调动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的口语输出能力不断加强。

对于口语考试的评价应建立多元化机制,有效实施口语输出的动态监测。在对非专业大学生口语能力进行评价时,应综合考虑其初始水平,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及师生、生生互动多元评价机制,在全面了解学生现有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基础上,如实、客观地反应学生的学习效果。口语考试的内容与形式可以是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例如,它可以分成如下几种模式进行:短文朗读、个人演讲、小组表演、个人面试、看图(录像)说话、材料复述等。此外,口语考试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的测试功能,要求学生根据所选中的题目,为自己录好音,然后提交,由教师逐一打分。建议口试成绩占期末总评成绩的25%。

2. 加大写作比例,增加作文分值。因为写作是输出的一项重要技能,可以检验课堂学习所输入的词汇、句式、篇章结构知识等语言知识及人文常识的掌握程度。根据输出驱动,学习者可以有目的地选择输入内容,逐渐形成良性循环机制,从而综合提升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思辨能力和人文素质。可能的话,可以将读写结合起来进行测试。比如,试题中的阅读理解部分所占的分数比例应适当减少,客观选择题应完全删除,代之以简短回答,写摘要、缩写、翻译等大量主观题题型,旨在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更加符合交际性语言特点。另外,写作题型也应由规定性写作逐渐向非规定性及主观发挥方向过渡,增加写作的自由度和创造性。要求写作过程中不但要注意形式正确,更要注意内容意义。为了避免写作测试“一篇文章定终身”的做法,使写作部分的成绩更为客观、公正、写作测试亦可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打分方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记英语日记,也可以要求学生写英语作文、学期论文、读后感、评论等,并批改打分,计入期末总成绩。写作能力的考核亦可依托多元化网络平台,开展作文提交、评阅、修改范文学习、美文分享等活动。

3. 逐渐增加翻译测试的比例。输出驱动假设理论重视语言输出对语言技能习得的培养。对于学习者而言,翻译学习的动力来源于输出,没有语言输出,就没有对语言假设的检验与反思,也就不能促成学习者对语言知识的整合、重构与内化,不利于学习者语言体系的形成与拓展。对于非专业学生来说,翻译既可以随听力、阅读同时测试,也可以单独测试。作为语言输出的重要形式之一,翻译在大学英语考核中应逐渐加大分数比例。增加测试内容,并应采取形成性评价模式,加强对学生翻译能力培养的过程监控,促进学生对语言习得进行积极的反思,同时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

4.下调听力理解部分分值比例,完全采用主观题和理解题题型。由于口语考试部分会适当涉及到对听的能力的考核,所以听力测试部分将集中体现对“听、写、译”三种能力的综合考查。例如,听文章写概要,听讲座记笔记,听写填空,填写短文,听译,以及对长短句进行问题简答等,这无疑就增强了听力理解的综合性、交际性、实用性、输出性,但同时也增加了考试的难度,它不但要求学生对所听内容有着整体理解,又要求注意细节,还要注意拼写和语法的正确。因此,就要求学习者平时注意训练边听边写的能力以及抓住关键词理解全篇的能力。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听力教学过程中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与学生形成输入输出互动,通过课堂教学安排给学生营造有效的学习氛围。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听力测试,建立形成性评价机制也是非常必要的,也就说听力测试也不必拘泥于一张期末试卷,也可以拿出一定的分数比例,在平时的听力课上分时分段进行测试,然后期末再加以统计整合。这种测试方式不仅可以分散、减少学生的畏难情绪,还可以通过语言测试的反拨作用,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听力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全面提高大学生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进而满足实际交际的需要。

5. 加大并细化平时成绩的分值。平时成绩分值过低,会使学习的主要载体-----“课堂”的重要性随之淡化,令学生平时不能注重课堂有效的学习时间,不能合理地规划和安排自己的学习,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此外,平时成绩的评分若没有统一的标准和依据,会导致教师在期末评分时容易主观臆断,不利于教学与教学评价顺利进行。因此建议平时成绩占期末总评成绩的20%,其中上课出勤情况占5%,学生课堂表现和课堂参与情况占10%,作业占5%。增加对平时表现的考核,必然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进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结语

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评价体系对于实现课程目标至关重要,它既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改进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以“输出驱动假设”理论为主导,通过对大学英语考核模式进行适当合理的改革,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对于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与交际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蔡基刚.关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重新定位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

[3]卢进菊.形成性评估与大学英语教学[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3(1).

[4]徐亚君.完善形成性考核的几点思考 [J].远程教育,2004(2).

[5]陈莹.形成性评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效果评价[J].中国校外教育,2010(12).

[6]李兵绒,聂建中.国内形成性评估应用研究概述 [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9).

注:本文为2014年度辽宁工业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4076)阶段性研究成果。

上一篇:小议深基坑变形监测管理 下一篇:浅谈轮胎磨损对汽车制动性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