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游书海 其乐融融

时间:2022-09-20 01:43:59

开展课外阅读是开放式大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质,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之所在。而阅读能力的形成要经过无数读物的阅读实践,阅读能力的运用也只能在阅读活动中发挥作用,阅读能力的形成和运用不以时空为限,既在课内,也在课外。因此,阅读教学还必须扩展时空,研究课外阅读,加强课外阅读,构建“大语文”教学的良好环境。

一、借助故事迁移,培养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儿童主动积极阅读的基础。小学生因为年龄小,玩心重,自我约束能力差,缺乏良好的读书习惯。有时候,即使在老师或家长的监督下不得不坐下来手捧书报杂志,但也是“眼在书本心在玩”。这样只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因此,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使他们怀着深厚的兴趣,把课外阅读当作一种渴求性的自我行为是非常重要的。针对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我在指导课外阅读时以故事激趣。每次讲故事,我总是讲到最精彩、最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地方,突然刹车,不讲了,让学生自己去看。一次,我给学生讲《布鲁诺与布茨》这个故事:麦克唐纳男校游泳队因为没有自己的游泳池,在比赛中输给了宿敌约克学校。布鲁诺一气之下,用“嘶嘶粉”将约克游泳池变成了一锅开水。讲到这里,我突然不讲了,这时学生急于知道后来怎样,一再催促我讲下去。我乘机对学生们说:“要想知道结果怎样,你们自己去读《布鲁诺与布茨》这本书吧!”同学们拿到书后,津津有味地读着,读完后还能把故事情节讲出来,可见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二、创造各种条件,促进阅读积极性

有效的阅读指导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创造各种条件促进阅读。

1.感召情意。聚沙成塔,积少成多,读得多,记得多,应用时才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我每天利用中午学生到教室的一段时间,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和激动人心的“书林”境界,让学生产生一种置身于精神文明宝库的神圣感,使没有兴趣的学生受到积极的感染和熏陶。同时以学校图书馆――阅览室――班级图书角――个人图书为中心,让学生感受到书海的浩瀚和读书的乐趣,形成了与书交朋友的强烈意象。

2.保证时间。允许他们在“早读”前或“自习”时,既可朗读所教的课文,也可翻阅课外阅读的指导,也鼓励学生利用课外的时光读书。

3.布置作业。针对全班大多数学生都有课外书报,经常布置少量的思考性作业。可以与课内阅读教学同步。如学习《长征》一诗,可以先布置学生课前或课后搜集了解一些关于红军长征的故事和回忆录。学生们“课内精耕细作,课外跃马平川”,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增加了课外阅读的兴趣。

4.推荐读物。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激发起来后,就要适时地向他们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让他们有书可读。给小学生选择和推荐好的课外读物,首先要内容健康,有利于对他们进行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另外,深浅还要适度,能够为他们所接受。可以向学生介绍符合学生年龄和认识能力的课外读物,可以是文学作品,科学知识,综合艺术;在摸清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优缺点后,可以结合个性选择推荐有关的书籍,让他们通过阅读受到教育;为了配合社会、学校、班级开展的某一项活动,可以给学生选择推荐有关的书籍,如班上要以“八荣八耻”为主题开一次班会,事前就可以给学生选择推荐一些革命故事给学生阅读。可以教师推荐和学生推荐相结合,统一推荐和分散推荐相结合,使学生博览群书,厚积而薄发。

三、巧用超时心理,激发阅读兴趣

在小学生学习生活中,有这样的事:老师布置家庭作业不久,就有学生未等回家就利用课间悄悄地完成了家庭作业。这是一种特殊的外部刺激型的学习心理,早一点完成作业,就可以早一点干自己喜欢的事。同时这种心理又包含着一种可贵的上进心,我们不妨把这种心理称作“超时心理”,这是种难得的“心理资源”。巧妙地利用学生的这种“超时心理”,对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具有事半功倍之效。例如,老师要求每一个学生每天自选一篇好文章阅读,并作好读书笔记。不久,就会有学生把以后几天的阅读任务也悄悄完成了。老师可以不失时机地大加赞扬,夸他们是走在时间前面的人。根据学生的从众心理,很快就会在班级中形成一种“赶超阅读时间”的良好氛围。为了防止学生把后面的阅读任务全部完成后,后面几天无所事事的现象,我利用第二课堂活动时间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将学生的阅读落到实处。再根据小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进一步调动他们课外阅读的积极性。进行“开卷有益演讲”、速读比赛、儿歌朗诵会、网络阅读交流会......并给优胜者颁发奖状,给予鼓励,让学生体会阅读带来的甘甜,提高阅读兴趣。

四、介绍多种方法,引导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必须教会少年阅读!读书、阅读是学生获得新知识的主要手段,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许多学生有课外阅读的兴趣,但在如何“读”的问题上,并不明确。我的做法主要是结合阅读教学,向他们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1.精略并重。“精略”分别指“精读”和“略读”。精读是培养阅读能力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思、边注,进行精细地阅读。略读法,它的特征是翻看读物,一目十行,快速地观其概貌。精略结合,任何一次课外阅读都是多种读书方法的综合运用,都应在略读中穿插精读,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2.手脑并用。读与思共,思与读随,没有思考的阅读称不上真正的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记下所产生的感受和疑点等等。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就要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要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灵动的思想自由地翱翔于“学海”、“书山”之间,稳定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在读中学写,切实提高读写水平。

五、开展各类活动,强化阅读能力

为使学生对课外读物爱不释手,阅读兴趣日趋高涨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想方设法开展丰富多采的读书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的效果,享受进步、收获的喜悦。口头交流是一种省时省力、参与面广、收效快的形式。每节语文课开始,先让一位同学进行“课前两分钟交流”或背诵优美语段、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或谈点见闻,互通信息,阐述见解;利用读报课,轮流让学生朗读文章,讲故事,交流课外阅读所得。开学初,利用班队活动交流,不仅反馈了读书的情况,也提高了学生选择、归纳、概括、组织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锻炼了孩子们的胆量。

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应再囿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教科书”的封闭式教学机制中,必须营造一个开放式的学习氛围。阅读能力是学生未来生活的基本技能,阅读课外书既可以使学生享用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又可以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莆田市荔城区麟峰小学)

责编 / 董 璐

上一篇:读中想象画面,散发神奇魅力 下一篇:“精批细改”作文评改观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