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课堂中教师教学风格的塑造

时间:2022-09-20 12:30:56

理想课堂中教师教学风格的塑造

摘 要:理想的课堂,教师应该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的生命活力。课堂上教师的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有重要的影响,教师只有认真钻研教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理想课堂;教学风格;课堂效率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场所。传统的课堂,教师是按着教案模式化地教,学生是机械地学、记忆性地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学习只是为了接受结论、公式,失去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习变得枯燥无味,更不用说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这样的课堂是没有活力的。而理想的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心情愉悦的舞台,是照亮学生今后人生发展的舞台,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而有生命力的课堂,学生必须是学习的主体,他们要训练的是对知识的探究能力,而不仅仅是对知识的简单掌握。

所谓教学风格,是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工作个性化的稳定状态之标志。从教师发展论的角度来看,一个教师的教学风格的形成,无疑是其教学艺术高度成熟的标志,是其教学个性化长期追求的结果,因而也是教师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作为21世纪的教师,当我们面对明天的挑战,发展就成为我们生存的第一需要。如何在思想和行动、理论和实践以及知识和能力等诸多方面,全面地规划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这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正因为如此,有关教学风格的探索,目前在我国教育界已成为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

一、教师教学风格的培养

1.注重教的科学管理

决定教的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即教师素质(包括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等)、教学环节质量和教学研究。

中小学教师应该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扎实的专业本领,较高的教学水平和现代教学的理论修养,并能熟练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小学校应做三方面的努力:一是抓中青年教师的业务进修和继续教育,以更新知识、提高素养,使他们的知识层次和业务水平与时俱进,以适应现代化教学高要求的需要。教师的工作是在不断变化的动态发展中进行的,教师仅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更要有自己的“长流水”。二是用教育科学理论武装教师,强化科研意识,更新观念,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教师只有掌握了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才能更敏锐、准确地把握教育改革的动向,解决教育面临的焦点和难点。三是开展教学经验总结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总结是提高的途径,对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是自我提高的重要方式。

教师要勇于接受和学习新思想、新文化。目前,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思想还停留在上世纪,对于新思想难免有些跟不上和不能理解。但是为了迎合学生的思想观念,就必须积极地学习,适应新文化。可以将生活中的新鲜事物和新潮词汇运用在课堂上,打破传统课堂的“填鸭式”教学。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地向新社会靠拢,让学生在接受课本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受着作为新时代的新力量,要不断地充实自己,开阔自己的视野。有了这些,才能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举一反三,更快更好地接收到更多的新鲜事物。

2.重视学的科学管理

教学不只是指教师教,还包括学生学,教师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学生的进步,教学的效能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发展上,而不是体现在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管好学生的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又一重要方面,学习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主要途径,只有管好学习过程才能有效地提高学习质量。学的管理立足点在于教会学生会学习,只有学生学会学习,才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习过程各环节的任务,取得学习的高效益。

会学包括三个要素:一是懂学习方法和学习规律的知识;二是能应用学习的基本技能、技巧;三是具备爱学习的优良品质,只有三者和谐地统一在一起才能算会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担当了“教员”“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角色。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是一个关键问题。因此,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进行现代学习观念的教育。教育学生懂得现代学习和传统学习的一个根本区别是在学习中对知识和能力的不同认识和不同态度,现代学习更重视方法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只有会学习才能终生受益。教师可通过校会、班会及课内外的活动把这个思想灌输给学生,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自觉性。

二是进行指导,教会学习。其形式可由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进行方法知识的传授、培养和训练,或学校制定和贯彻学习程序规范,使学生掌握学习过程各环节的学法知识和操作手段。

三是鼓励学生进行积累。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及学习能力的提高都是积累的结果,总结则是积累的有效方式,通过总结才能筛选出对自己科学、有效的方法,摒弃不科学、无效的方法,从而形成一套符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实现会学的目的。

现在的学生懂得的东西越来越多,他们从小就开始接受社会的熏陶。学生经常在课余时间看一些有趣的读物,在丰富视野的同时,还能够活跃思维。在课堂和其他学生及教师进行交流的同时,各抒己见,激发彼此之间的求胜心,弥补自身的不足,学生在课堂上也能够和教师进行互动,积极和教师进行交流。教师将现代的新鲜元素结合到课本中去,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实践证明,参与与成功是两个动力机制,统一于学习主体中,是缺一不可的。学生只有参与了,才能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去获得新的知识,而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是学生进一步主动参与学习的内驱动力。参与与成功互为条件:参与是成功的前提和保证,而成功是参与的“助动剂”和追求。

二、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

教学风格的形成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创造。教师从开始教学,到逐步成熟,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是一个艰苦而长期的探索过程。

1.理论准备和经验积累

要善于琢磨,有心的教师在模仿中进行学习和借鉴,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无论别人经验多么好,总该领略它的精要,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所以说,教学风格是教师大胆实践、勇于探索、长期教学经验积累的结果。同时,教学风格的形成也离不开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学是最辩证、最灵活的一门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科学。”斯坦福大学教授盖奇认为:“教学的最高境界可进入艺术之境,但必须有坚实的科学基础,而想真正了解教学或成功地从事教学的人,必须精通教学的理论和规律。”因此,要形成教学风格,教师必须首先掌握教育科学理论,辩证灵活地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四川大学教授蒙文通的考试课,不是教师出题考学生,而是学生出题问教师,学生提个问题,教师就能知道他的学识怎么样,当场断定他本学期的成绩。因此,这种独具风格的教学模式,以境激情的教育精神,给予学生的不只是知识,更是生命的浸染、熏陶。

2.热爱学生,树立教学激情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种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任何一种兴趣都是对某种事物有所认识或参与了某种活动,体验到情绪上的愉悦后发生的。所以,兴趣可以使人满腔热情地从事各种实践活动;可以丰富人的知识,开发人的智力和创造能力。一个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教师,如果对教学不感兴趣,也难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可以这么说,一个教师如果没有“乐教爱生”的精神,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善于学习,勤于思考

教学具有浓厚的个性化色彩,其特点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语言、体态语等元素的结合日臻完善,成为一种艺术化的东西,教学行为已经内化,教学风格转化为随意性。这时的教学就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教师在教学中就能做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日,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教学过程的开展就会有序和谐。

4.教师生活阅历和教学经验的影响

每个人都经历了一个独特的成长历程,都生活在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时空中,不断构建着自己的精神世界。不同的教师倾向于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而教学风格正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创造。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每个人不同的生活阅历都会影响到其个性品质的形成,一般来说,生活阅历丰富、曲折的教师对人生的感悟很多,迁移到教学上则更富哲理性和吸引力。也有部分经历苦难和挫折的教师会将自己的心理阴影折射到教学中,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

教学经验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有关教与学的感悟或理性认知和处理教学问题的行为方式。一般来说,教学实践多、时间长的教师,教学经验更丰富。但并不是说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就一定能形成教学风格,经验少的教师就不能形成相对成熟的教学风格。教学经验的多少与教学风格的形成也不都呈正比,恰恰相反,某些“教学经验”应用不当或不合时宜,反而会影响教学风格的形成。

有句话说得好:“学生对你所教的学科失去兴趣将是教师的灾难。”学生心目中的理想课堂是能够实现自我、积极参与、民主平等、寓教于乐、充满激情和快乐的课堂。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让课堂由“沉重”变得“生动”,让教师和学生的生命价值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体现。总之,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自己的人性,必须有着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自己的灵性,必须有着宏阔的视野支撑起自己的活性,必须有着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自己的特性。一个教师,必须在不断的学习中找到教学的灵性,从而找到自己,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参考文献:

[1]张玉彬.理想课堂的构建与实施:一个教研员眼中的理想课堂[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李如密.教学风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罗树华.教师发展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4]张忠华.论课堂教学风格[J].集美大学学报,2003(1).

[5]成达如.学校管理的人本意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盛绍宽.学校管理学[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审美教育与素质教育 下一篇:7955名不同年级高职大学生UPI测试分析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