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勒德·胡塞尼小说《群山回唱》之创伤解读

时间:2022-09-20 10:52:22

卡勒德·胡塞尼小说《群山回唱》之创伤解读

摘 要:《群山回唱》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新作,它生动描绘了生活在贫穷、战争和政治冲突中的阿富汗人民。这里的人民因为贫穷、社会、种族和个人因素等遭受巨大创伤。以创伤理论为视角,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阿卜杜拉进行深入剖析,探究他的心理创伤形成的原因,对研究整部小说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卡勒德・胡塞尼;《群山回唱》;创伤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4-0232-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4.147

《群山回唱》一经出版就在社会生引起了极大的反响。《纽约时报》曾这样评述这部作品:“《群山回唱》是胡塞尼最具信心,在情感上最扣人心弦的小说。”作为一名移民作家,胡塞尼写作的时候始终围绕着贫穷、战火纷飞的故乡阿富汗。《群山回唱》更是胡塞尼对阿富汗民族命运的探索。“小说中兄妹之间的被迫离散,姐妹之间的残忍抛弃以及大量难民的流离失所共同构成了战时阿富汗人民的困苦景象。他们在缺乏亲情、逃避责任和彷徨困惑中踉跄前行。”

一、 创伤理论

“创伤”一词源于希腊语,本意是“皮肤上的伤口和对身体内部器官的破坏”。创伤作为一个医学名词,自19世纪末才逐渐应用于心理、文化等领域。创伤理论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当代创伤理论专家凯西・克鲁斯对“创伤”一词给出了定义:“出乎意料的难以承受的暴力事件,或是对当时无法理解但日后不断以闪回、梦魇或其他不断重复的方式进行回顾的事件的反应。”这一定义也已成为关于创伤理论最权威的界定。

本文拟从创伤理论的视角下,以《群山回唱》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探究出主人公阿卜杜拉与妹妹帕丽的创伤经历。胡塞尼通过小说传达出对创伤人群的真实生存困境的形而上的思考。

二、 《群山回唱》中的创伤经历

在《群山回唱》这部小说是围绕着贫穷的阿富汗村庄沙德巴格中的兄妹阿卜杜拉和帕丽的亲情故事展开的。小说中的主人公却有着不同的创伤经历。

(一)阿卜杜拉:永无止境的思念

阿卜杜拉和帕丽感情深厚。与妹妹帕丽分离后,哥哥阿卜杜拉的记忆像梦魇一样让,这让他痛苦不已,给他的内心留下了深深的创伤。“十岁的阿卜杜拉早早便学会给妹妹帕丽换尿布、哄她睡觉、唱摇篮曲……”妈妈的离世让阿卜杜拉既承担了哥哥的责任,又充当着父亲的角色。为了看到妹妹开心的笑容,阿卜杜拉不惜用自己仅有的鞋子与别人交换,换取妹妹喜爱的羽毛。兄妹分离时,帕丽刚三岁,记忆还不是那么深刻,只有分离时的一时挣扎,但阿卜杜拉却用一辈子来思念妹妹,为妹妹收藏了一盒缤纷的羽毛。与帕丽相比较,阿卜杜拉受到的创伤更深。妹妹帕丽也承认说:“我们俩,阿卜杜拉和我失散的时候,他受到的伤害比我重得多……我还能享受遗忘,他不行。”

伤心的阿卜杜拉在妹妹被送走后不久便远走他乡。他在美国组建了自己的家庭,还给自己的女儿取名“帕丽”,当女儿问起他妹妹帕丽的事时,“悲伤烙在他脸上,就像一块胎记”。描述整个故事,是由阿卜杜拉的女儿小帕丽来讲述的,暗示着因为对妹妹无尽的思念,阿卜杜拉患上了阿兹海默症,但当他日思夜想的妹妹站到他面前时,阿卜杜拉已然认不出她了。“只要他陷入焦虑而找不出答案,只要一切变得模糊不清,而支离破碎的思绪突然涌入脑海,冲得他不知所措,两眼一抹黑,只好绝望地等着云开雾散。”这些使他焦虑的片段就是一直压抑在心底所产生的创伤记忆碎片。如若不触及到与创伤记忆相关的事情,焦虑就不会产生。然而一旦触及到与之相关的创伤记忆,这些思绪变会突然涌入脑海,但怎么也讲述不出来。

(二)帕丽:内心世界的“缺失”

帕丽三岁时因家庭贫穷,被父亲卖给了喀布尔的一个大户人家,6岁跟着养母妮拉去了法国巴黎,并在法国接受了西方的教育,毕业后成为大学校园里最年轻的女教授,并在法国结婚生子。帕丽表面上过着人人都羡慕的生活,但当被问及祖国和家乡的时就如同戳到了她的软肋,让她一时不知如何作答。帕丽与亲人分别时年仅三岁,记忆系统还未发育完善,整件创伤事件对她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在她成年的生活中,总会莫名的感受到一种“缺失”。“从记事的时候起,她一直都有这种感觉。在她的生活中,某种东西或某个人缺失的感觉……有时候,这种感觉朦朦胧胧。还有些时候,这种缺失的感觉却是那样清晰,那样亲密。”对于帕丽来说,在接触到和创伤事件相似的信息时,她的心理创伤的“扳机”被触动时,她都会感受到莫名的悲伤,这就说明隐藏在她内心深处的创伤记忆始终存在。

拥有幸福美满家庭的帕丽本应该可以修复创伤记忆,然而帕丽的丈夫在她四十八岁那年因心脏病发作离开了她,本应该“圆满”的生活中再一次呈现出了一种“缺失”。直到马科斯医生在电话中读给她一封关于她身世的信,这些深藏在她潜意识里的创伤记忆便经历着“闪回”。她发现了萦绕在心头的缺失感的源头,她想起了她的哥哥。她找到了哥哥阿卜杜拉,想对这段创伤的记忆进行修复。兄妹二人时隔五十八年再次重逢,但因哥哥的病让兄妹之间再回不到从前。年幼时曾许下的“你一定要在我身边”的美好誓言也无法实现。

三、 结语

在《群山回唱》这部小说中,两位主人公分别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创伤,并在他们的生活中,通过不同的方式体现出来。创伤事件对这对兄妹出现创伤后产生应激障碍症状,包括闪回、失忆等等。通过小说《群山回唱》,作者为我们展现了真实的阿富汗人民的生活,呼吁社会关注贫穷的阿富汗人民。只有意识到创伤的存在,说出创伤经历,才能够得到解脱。只有亲人之间的爱和宽容才是消除恐惧和创伤的最好方法。

参考文献:

[1] [美]卡勒德・胡赛尼.群山回唱[M]. 康慨,译.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2] 肖丹.王佳英.伦理身份的缺失与背弃――《群山回唱》中人物伦理身份的解读[J]. 2015(2):105-106.

[3] Caroline Garland. Understanding Trauma: A psychoanalytical Approach [M]. London: Duchworth, 1998.

[4] Cathy Caruth. Unclained Experience: Trauma, Narrative and History [M].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6.

上一篇:实际生活中应用计算的逐渐升级 下一篇:从影响高铁速度的主要因素看高铁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