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竞赛”引发三大悬念

时间:2022-09-20 10:26:37

“投资竞赛”引发三大悬念

长沙,8300亿;武汉,2300亿;广东、山西,各1万亿;贵州,3万亿在“稳增长”的背景下,2012年的夏天,地方政府纷纷推出重大项目,以求刺激经济加快发展。

这场被称为“地方版的4万亿”刺激计划,缘于各地对经济过快下滑的担心。在当前地方财力捉襟见肘,以及还债高峰到来之时,新一轮“投资竞赛”引发了太多的悬念。

各地开动投资马达为哪般

8月16日,广州,第六届广州白马服装采购节开幕。开幕仪式上,商家举行了品牌服装秀,邀请模特走秀。然而,在批发店铺,不少商家表示,由于经济形势不景气,今年的生意明显不好做。与热闹的模特走秀现场相比,商家的店铺有点冷清,有些店员显得无所事事。

这样令人沮丧的情景在各地并不鲜见。在经济低迷的背景下,作为我国经济发展“引擎”的地方政府又有了大动作。

7月26日,湖南长沙对外宣布,2012年重大推介项目195个,总投资额8000多亿元;随后,贵州省政府“旅游产业发展规划”,预计10年内投资数百个项目共计3万亿元;8月20日,重庆市政府工业领域振兴规划,预计“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1.5万亿元。此外还有广东1万亿元、山西1万亿元、天津1.5万亿元据不完全统计,目前13个省市已出台的计划投资总额共12.8万亿元,每省市平均投资额约1万亿元。计划投资总额占上年我国GDP总值的1/4。

然而,地方政府大投资的背后却是十分尴尬的局面。正略钧策管理咨询顾问陈和午表示,仔细观察一下发现,长沙抛8000亿项目大单的背后,是上半年该市重大项目仅完成56亿元;贵州出台3万亿元发展规划的背后,是2011年该省财政收入仅1330亿;广州再抛2000亿投资计划的背后,是上半年仅完成投资277亿。“地方财力与投资计划差距如此悬殊,实际投资与投资计划差距如此不对称,一个很自然的问题不免要冒出来,地方这些投资很可能是开空头支票,根本不可能完成!”陈和午说。

地方财力吃紧的时候,为何还要纷纷出台如此大规模的规划呢?陈和午认为,“他们是在争夺地区竞争中的话语权”。尽管中国经济转型的号角早已吹响,但在各地一个个区域规划纷纷上升为国家级区域规划的态势下,积累了一系列问题的地区竞争并没有弱化,反而出现愈演愈烈的味道。地方政府从争一个个单项的投资,逐步转向争系统的规划,有了规划,政策、土地、资金等也就自然而来。

据媒体披露,一位浙江省开发区的管委会主任告诉记者,某个2010年就开工建设的开发区,至今仍没有明确的产业定位。“能招来哪家算哪家吧。”他说。

“合理的产业规划是产业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而过度的产业开发、盲目的项目上马易造成产能过剩、结构失调等严重问题,对产业升级转型带来巨大阻碍,地方政府应当重点加以关注。”中投顾问宏观经济研究员马遥强调,这种盲目争抢投资项目的行为很可能会给我国的经济埋下巨大的隐患。不仅会让地方政府的债务再度高企,也不利于我国产业升级转型的大趋势。

钱从哪里来,这是个问题

“今年上半年,我们分行新增贷款不足65亿元,较年初仅增长6.8%。”某国有大行山西分行一人士告诉记者,如此低的信贷增速,超出了他的预期。作为政府资金来源主要提供方的银行体系,情况并不乐观——受制于高居不下的存贷比、流动性、资本充足率等诸多压力,银行放贷难在2012年已经成为现实。

同样,地方政府的财力膨胀在2012年受到了很大制约。财政部7月1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63795亿元,同比增长12.2%,增幅同比回落19个百分点。此外,有媒体甚至测算发现,全国有近四成的省市级地方政府在时间过半的情况下,并未完成一半的财政收入任务,“时间过半、任务过半”这个在1994年以来的财政历史上的铁律首次被打破。

于是另一个悬念是,在财政困局之下,规模如此宏大的投资,地方政府的资金从何来?

以长沙为例,长沙市去年全年地方财政总收入只有668.11亿元,这意味着,8000多亿元的投资项目需要该市十多年的财政收入。而号称将投资3万亿元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贵州省2011年的财政收入只有1330亿元。

国家审计署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已达10.7万亿元,超过当年政府财政收入。从偿债年度看,这两年地方政府还将迎来还债高峰。据社科院的金融蓝皮书测算,2012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偿债率将超过20%警戒线,达到26.6%,一直到2014年才能回落到警戒线。地方政府偿债率是指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偿还本息金额与当年地方政府可用收入之比。该项指标数值越大,说明偿债能力越弱。

另一个严峻的现实是,随着国家楼市调控政策的日益严厉,地方政府以往依赖的土地财政已经难以为继,今年前7个月全国各地土地出售同比下降近1/4,卖土地获得的收入越来越少,这种情况下,赖以投资的大部分资金只能靠向银行借贷和发债来解决。但日益商业化和市场化的银行显然不愿意再平白无故地充当“冤大头”。现在银行也要视项目的情况发放贷款,基础设施回款能力弱,许多银行或者怕坏账或者感觉效益比较低,都不肯再贷款。

钱从哪里来?这是必须仔细考虑的问题。

如何激活民间资本这一池春水

统计数据显示,前7个月民间投资在总投资中的比重为62.1%,成为投资增长的新动力。目前,引导民间投资的“新36条”细则已全部出台。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民间投资占整个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提高到62%,增长速度高于国有投资,成为投资增长的新动力。而近期一些地方在拉动投资的过程中,民间资本的“接棒”引人关注。

广东省发改委7月16日对外公布44个重大项目,涉及交通、能源、城建、社会事业等多个领域,总投资额高达2353亿元。这些项目都是向民资招标。

另外,湖南省发改委副主任黄志军亦表示,此次长沙推出的8000亿投资,重点在于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投资,而非由政府资金主导。

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副主任刘树成指出,不断激发民间投资,优化投资结构,增强经济的内生动力,是解决这一轮地方投资资金难题的有效举措。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白景明说:“政府已推出“新36条”细则,铁路工程建设、装备制造、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物流等领域将陆续对民间资本开放。激活民间资本这一池春水,要注重制度完善,创造环境引导民资进入。”

“要让民资放心投资,就需要尊重、保护民资的产权。”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祝宝良认为,要设计合理的商业模式,确保民资“有利可图”,要创新民间资本的投融资模式。

“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相关领域,关键要看政府有无开放民间资本进入的诚意。”有学者表示,实际上阻碍民间资本进入相关领域的“玻璃门”、“弹簧门”,多是地方政府在执行过程中有意设置的。“若诚心诚意想发展民营经济,这些门会自动变成通道,为民间资本进入提供便利。”

上一篇:二三线城市崛起有因 下一篇:一道绝妙的中考物理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