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的一些体会

时间:2022-09-20 10:07:52

幼儿教育的一些体会

幼儿阶段是人生的奠基阶段,而幼儿教师是年轻一代最初的启蒙教师,在幼儿成长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幼儿园不同于中小学,幼儿教育形式是以为基本活动形式的。寓教于乐,是幼儿共同的活动形式。下面我谈谈对幼儿教育的一些体会。

1.善于运用故事教学

1.1讲故事的注意点

故事教学并不是语言课的特有形式。故事是一种幼儿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在语言课中有特定的故事教学,教师通过讲解、分析、讲述,让幼儿学习一定词汇,提高讲述能力,接受文学熏陶和品德教育,在其他门类教学中故事更是一种添加剂,强化各类教学活动的教学效果,特别是音乐、美术、健康等。在音乐活动中,适当的故事讲解,让幼儿易于理解内容,记忆歌词;在美术活动中,简单的故事讲述能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引导幼儿丰富画面;在健康活动中,繁复抽象的内容变得清晰而具体,让幼儿的记忆特别深刻,其他各类活动的教学也离不开故事教育。

1.2内容的选择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理解水平

对于不同年龄的幼儿,他们的理解水平和接受的事物处于完全不一样的层次,越小的孩子喜欢越简单的事物,对他们来说不复杂,才是好的,才是他们喜欢接受的东西,因此对他们讲的故事应该简单明了,如说些带有小动物和小星星这类简短的故事。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听的看的摸的想的东西多了,太简单、太简短的东西已不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我们可以向他们灌输复杂和抽象一些的东西,让他们在听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拓宽知识面、增长智慧。

2.游戏活动应注意的方面

游戏是幼儿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孩子童年的欢乐、自由和权利的象征。丰富多彩的游戏不仅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行,而且能增长幼儿的知识,发展智力。

2.1寓教育于游戏活动中

陈鹤琴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的各种能力是在游戏中获得的。

游戏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运用,不仅可作为教育教学的基本内容,而且可作为组织教学活动的有效手段,更应是贯穿整个幼儿园教育教学所有过程。这样才能给幼儿一个真正的游戏童年、快乐童年和成长童年。在游戏中,幼儿的动机是“我要玩”“我要学”,因此幼儿身心总处于积极主动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游戏的魅力主要不是“好玩”,而是幼儿主体性的体现与发挥,幼儿的游戏与学习是发生在同一活动过程中,游戏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要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使幼儿的学习游戏化,培养和提高他们对学习过程本身的兴趣与好感,使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从中在愉快的游戏中增长知识。

2.2营造宽松和谐的游戏氛围

游戏是幼儿的第一需要,为幼儿的游戏营造宽松的心理氛围,它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满足身心发展的需要,给孩子带来快乐。如户外活动、餐前、餐后、离园前后等。此时,幼儿可以自由自在地玩耍,气氛宽松愉悦,从而能缓解幼儿在各项集体规则活动后产生的疲劳,在心理上获得放松。在自由游戏中为幼儿营造宽松的心理氛围,让幼儿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提高兴趣,从而激发幼儿的独立自主性,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增强自信心。

3.数学教学应与各科教学相互整合

《新纲要》指出:幼儿园各科教学应相互融合,以幼儿为主体,教师既是活动的引导者,又是活动的合作者,教师要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因此,老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闭门造车,把数学教学渗透幼儿园各科教学中,使幼儿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既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又培养艺术兴趣,陶冶情操。如:在“神奇的10元”教学中,老师首先和幼儿一起在美工区制作各式糖果,并标上价钱,然后在教室的另一角布置成糖果店,最后,展示1、5、10元硬币,让幼儿分辨它们的不同并介绍它们之间的关系。给每个幼儿10元,活动结束时,请幼儿说说买了什么糖果,花了多少钱,剩下多少钱,帮助幼儿把买糖果的货币组合记录在白板上。

4.关于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

4.1从孩子的点点滴滴抓起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生活里逐渐形成的,贯穿于孩子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应善于抓住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譬如,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在饮食、起居等活动中逐渐养成的,文明礼貌习惯是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培养的,爱学习的习惯往往是在游戏中形成的,爱劳动的习惯是在自我服务和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培育的。正如教育家叶圣陶所说的,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当然,老师应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表率。如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我们先要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这样对于善于模仿的孩子来说必然受益匪浅。

4.2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

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把孩子本来不自觉的行为,转化为有意识的自觉行动。老师要细微地观察孩子,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孩子的特点确定培养目标,并善于抓住教育时机,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孩子尽快地从“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化。

4.2.1持之以恒,不要半途而废。

良好的习惯要经过不断地重复、反复地实践才能养成。所以要坚持要求,日积月累,孩子的大脑神经活动才能“定型”。这时孩子做起来会感到轻松、自然、舒服、愉快,主动地做,慢慢形成习惯。反之,他会感到紧张、压抑、难受,不愿意做,自然很难形成习惯。

4.2.2统一要求,不要各行其是。

这就意味着相同的信息重复地转入孩子的大脑,容易使孩子形成神经联系,良好的习惯就容易养成。如果一个老师对孩子要求严格而另一个放纵或者施教者今天严格,明天放松,幼儿园培养孩子好的习惯父母不坚持,那么孩子必然难以形成良好的习惯。

4.2.3注意方式方法,切忌简单粗暴。

孩子喜欢受人鼓励、夸奖,如果总是换来批评、受指责,他情感上接受不了,就会产生逆反心理。不良情绪下,孩子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甚至做出新的不良行为。但这样的孩子有时受了环境的影响也有想改正的愿望,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但做起来要费很大的力气。因为不良的行为往往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来,而好的行为则要十分自觉,必须克制自己的需求,这种抑制力要经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实现。这时孩子往往表现得不会那么自然、轻松。如果父母理解孩子的心理和需求,对他的想法给以鼓励、支持再加以耐心的诱导和启发并坚持下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会逐渐形成。

上一篇:公有公共设施致害的赔偿问题探讨 下一篇:桥梁施工中钢筋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及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