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森:中文系里的数学传奇

时间:2022-09-20 08:59:29

顾森:中文系里的数学传奇

提到顾森,很多人会说:“大牛!”因为,这个留着小胡子、温文尔雅的男生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就读,他开办了一个数学博客(http://),八年来一直保持更新,发表了上千篇文章,有上万人订阅。顾森的跨界在高中就开始了,因为对化学缺乏学习热情,在文理分科时,他选择了文科班。于是,顾森成了全校唯一参加信息学竞赛的文科生,比赛主要是考察计算机算法和编程。高二时,顾森和同学们组队参加当年的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坐着车回重庆的路上,老师接到电话后告诉他:被保送北京大学了。

我只是打酱油的数学爱好者

“我不是一个数学家。我甚至连数学专业的人都不是。我是一个纯粹打酱油的数学爱好者,只是比一般的爱好者更加执着,更加疯狂罢了。”顾森说。

顾森从小对智力题或者是任何灵光一现、灵机一动、让他感叹“哦,原来是这样”的东西感兴趣。数学常常让他有“Aha moment”的惊喜和感叹。高一时,顾森有天在网上看到一个问题:设想一个平面上布满间距为1的水平直线和竖直直线,形成由一个个单位正方形组成的网格。任意给定一个面积小于1的图形,证明这个图形总能放在网格中而不包含任何一个格点。乍看之下,他觉得这简直就是一个世界级难题,心里毫无思路。他继续往下看,出人意料的是,整个证明过程只占了不到半个屏幕。顾森还记得当时看完这个证明后,那种无法言表的震撼之感。“这个证明太漂亮了!这可能是我第一次如此强烈地体会到数学证明的美妙。之后,我便有意识地去收集各种精彩的数学证明。这些数学证明的思路一个比一个巧妙,方法一个比一个诡异。”同时,顾森乐于分享,当博客兴起时,他非常高兴地找到一个记录趣味数学点滴的工具,他建立了自己的博客,在博客上把搜集到的数学趣题、漂亮的数学定理跟大家分享,将那些恍然大悟的瞬间传递给大家。

跟顾森聊数学,他能举出各种有趣好玩的例子。他经常被文科背景的朋友们问一个问题:数学到底哪里有趣了,数学之美又在哪里?通常顾森会讲一些简单而又深刻的算术游戏,让每个只会算术的人都能或多或少地体会到一些数学的美妙。比如这个经典数字谜题:用1~9组成一个九位数,使得这个数第一位能被1整除,前两位组成的两位数能被2整除,前三位组成的三位数能被3整除,以此类推,一直到整个九位数能被9整除。顾森会告诉你,真的有这样猛的数:381 654 729。其中3能被1整除,38能被2整除,381能被3整除,一直到整个数能被9整除。这个数既可以用整除的性质一步步推出来,也可以利用计算机编程找到。顾森还会告诉你另一个有趣的事实是,在所有由1到9组成的362 880个不同的九位数中,381 654 729是唯一一个满足要求的数!对于顾森来说,数学真正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它本身的美,

在顾森眼中,生活里的很多事情可以通过数学的方法来解释、解决。比如,我们喝饮料参与开盖有奖活动时,常常会有被欺骗的感觉:你说中奖率是千分之一,我凭什么相信你呢?顾森就想过一个方法,开盖后顾客会得到一个参与活动的序列号,把这个序列号短信发送给活动举办方参与抽奖。此时,活动举办方的服务器从1到1000中随机生成一个整数,并把这个整数加上你指定的前缀和它自选的前缀,用公开的单向加密方法加密后发回给你。你需要猜出服务器生成的数是什么,如果猜对就能中奖,如果猜错就结束游戏。发送了你的猜测结果后,服务器将发来加密前的信息,确保自己没有撒谎。这就是密码学协议问题,借助加密解密的数学算法构建安全措施和防欺骗条约。

对数学热爱的背后是求知的热情和思考的乐趣。顾森发在博客上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经过深思熟虑、仔细推敲的,认真严谨的他在发表之前会逐字逐字校对,他无法容忍有一个错别字。在介绍种种精妙的趣题和证明时,顾森往往会改变证明步骤的顺序和语言表述的方式,以顺应人的直观思维方式,他一定要把证明的巧妙性和启发性表现出来。

很多人被他的博客上有趣、精美的数学图形而吸引,顾森坦承:“画图很花时间,我追求完美。很多人给我发邮件或者网上留言,问得最多的是这些图怎么画的,用什么工具画的。我的回答是:我不是用一个工具,是用很多不同工具。调了修、修了改,有些要编程,这些技巧都是慢慢积累的。”

学习有趣的东西,用博客教有趣东西

和顾森聊天时,听完提问后他会低头整理思路,然后“第一……第二……第三……”地回答,说第一点的时候扯远了,他说完一个段落后就会回到原来的话题,从第二点开始讲起。顾森说:“我自己知道,说文科生其实我是不合格的。现在我的体会是,学政治、历史、地理,如果你真的学对了,真的学习到那些有趣的东西,是挺好玩的。”

事实上,顾森2007年到北大中文系报到时,并不了解自己就读的应用语言学专业。这是北大2002年开设的文理兼收专业,要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开设的高等数学、程序设计等课程,也要学中文系开设的应用语言学专业课程。“我完全不知道学什么,但是学了很喜欢,应用语言学是理科的一套方法,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的事情。”顾森笑着说。

向来爱思考的顾森,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有很多发现,他现在特别留意语言学现象。有次,顾森在餐厅吃饭,看到宣传资料上的文案写着:农残检测高于国家标准。他就笑了:“不是什么东西高于标准都是好事,但是我转念一想,改成低于也不好。问题就来了,怎么改?”当时顾森并没有想到太好的修改,就把问题留着。一周后,他又去那里吃饭,看到文案已经改过了。“我问过很多人,怎么改?不同人有不同的想法,有人说优于、好于,这些都不好。餐厅改得非常漂亮:严于。看到他们的改法后,我马上意识到,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是教会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才是语文考试真正该考的东西。”顾森强调这不是咬文嚼字,语文不是只教你怎么写怎么念,那样反映不了语文水平。

思考之余,顾森一直有着丰富的实践。高三被保送后他就担任了学校信息学竞赛的小教员,指导高一高二的学生。在北京上学后,顾森在培训机构兼职数学教学工作。他常常思考应该教什么,不该教什么,无论是数学还是语文、物理等科目,顾森坚信教学的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的人思考。

在课堂上,顾森从来不会照本宣科。他给学生设计问题时的自我要求是:题本身要吸引人,不包含任何数据;问题描述足够简单,简单到不需要任何纸笔记录,一听就懂,可以在任何时候,不需要草稿纸,走在路上就可以去想;要足够好玩,吸引人,可能跟生活比较贴近,或者跟数学的某个结论相关。顾森举例,A、B两地,出租车从A往B开,你在路上的某一位置。常规假设:出租车是空车、你肯定能打上、车的速度比你快等。提问:为了尽可能快地到达目的地,你应该怎么办?两种思路,一派认为应该迎着车往A方向走,理由是,车的速度比人快,要尽可能利用车的速度,所以要提前上车。另一派认为应该顺着车往B方向走,理由是人和车都马不停蹄地往一个方向走,不浪费任何时间。

顾森班上的课堂讨论,学生们向来是放声讨论的,激动了可以拍桌子。他要求学生们讨论时尽可能想办法说服别人,即使自己是错的。顾森看重这样的能力。讨论结束后,不同观点的小组派代表讲解思路。“学生们为了说服别人会讲得千奇百怪,其中涉及了很多东西,首先是数学直觉,然后是表达能力。有的人在黑板上写了、讲了,我懂他的意思,但是大家都没懂,需要我再叙述。”顾森说,“另外就是数学的分析和计算能力。班上曾经有个小孩很巧妙地说服了所有人。两种方法没有优劣之分,实际上是一样的。这个小孩假设了路程、人的速度、车的速度,取了几种不同的选择,分别算出相遇的时间、车追上人的时间,他算出两种办法花的时间结果是一样的。这是一个最基础的数学方法,你不知道谁对谁错,带着数字进去算就可以了。现在数学教育悲哀的地方在于,居然很少有人想到用这样的办法把答案找出来。”

针对例题,顾森解释,这是寻找不变量的数学题,答案非常简单,两个方案所需要的时间,显然是一样的。你只需要站在车的角度去想,不管人在哪里上车,车都是从A到B,最多加上中途接人的时间,不管人往哪边走,车到达的时间一样,所以不论哪个方法需要的时间一样。其实,顾森还故意留了一个漏洞,需要排除一种情况:人离B的距离太近了,以至于车还没有追上人,人已经到达终点了。顾森期待有学生来质疑,等着学生下课来问。“我希望找到这样的人,能质疑老师,质疑课本,质疑权威、专家。我觉得这都是数学能力。”

虽然在博客里写教科书出现的种种错误、关心教育改革的进程,顾森并不愤青,他有心用全新的眼光重看所有的定义和定理,重新写一份中学的数学教材,具有可读性,打破只讲成套的理论体系,先定义再证明的套路。“我多次跟人说起,我的人生理想就是,希望有一天能学完数学中的各个分支,然后站在一个至高点,俯瞰整个数学领域,真正体会到数学之美。但是,想要实现这一点是很困难的。最大的困难就是缺少一个学习数学的途径。”

顾森认为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和人类认识数学的过程一样,从古人计数开始学起,学到算术和几何,学到坐标系和微积分,了解每个数学分支创立的动机,以及这个分支曲折的发展历程。应该在学习中体会到数学发展的每个瓶颈、每个全新理论的伟大之处,体会每一次数学危机让数学家们手忙脚乱的感觉,体会先有直观思维再给出形式化描述的艰难。顾森坦言他没有找到任何用这种方式学习数学的途径,所以他会花功夫去领悟,然后写出来。

一有时间就学新东西

“大学里自发学习的精神,现在是越来越少了。”顾森感慨。尤其是同学们都忙着考研、留学、考公务员,四年里忙着追求绩点和学分,读书的功利性非常强。顾森告诉记者,清华大学有一个小范围的学习小组,几个人每周在一起分享自己很感兴趣在学的东西。“我觉得挺感人的,他们是希望在大学里重新点燃自我学习、自由学习的精神。学家都会,但是,你不只学老师告诉你要学的东西,还选择性地学习自己想学的东西,甚至能够选择性地不学老师让你学习的东西,我觉得这样的精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顾森知道这个小组后,很快地融入其中,参加讨论会,颇有收获。让他遗憾的是学习小组是完全内部的分享会,他希望有了学习的心得后能够在更大的场合分享,让更多人知道,比如放在网络上。但是,小组成员不支持这么做。事实上,这样的一次交流活动是需要付出大量学习时间的。你可能花两天时间学习并且体会到了某些知识,但是要写出来或者讲出来让所有人都明白,可能要再花三五天的时间。很多人觉得花费时间和精力,自己体会到学科的美、科学的魅力就可以了,顾森则是“多了一份心”,他要讲出来,让大家都知道。这也是他坚持写博客的原因之一。“看到别人对于我的分享由衷地感叹:啊,这太巧妙了!看到这样的表情,即使是文字的回复,我也觉得是一种成就感。”顾森笑说。

现在,顾森乐于参加演讲和座谈。他在Open Party讲“与算法有关的三个故事”,在万有青年烩讲“这该死的声调”,在南开大学TEDx讲教育现状等等。比起纯粹的写作,顾森更喜欢面对面地与人们交流,演讲时的他动作丰富,颇有激情,现场总是惊叹、欢笑、掌声一片。让顾森颇为得意的是,他去演讲从来不排练,总能在规定时间内完美结束。“这是有诀窍的,PPT的最后一页要留些内容,是你能就着PPT来讲的,时间到了就结束,时间没到就接着讲。”顾森说,“我还能做到,不论什么时候结束都会有个圆满的句子,就像是原本就该这么说的。”说到这里,他忍不住要表扬下自己。事实上,这也得益于顾森在数学教学中的课堂,积累了大量实践得来的技巧。顾森演讲的效果总是非常好,他善于从特别小的切入点吸引大家,讲了一圈后又回到出发点。顾森在公开场合讲的东西一定是他非常熟悉的,已经琢磨透了想明白的,新东西他不敢讲,一方面是对听众负责,另一方面是烂熟于心的内容才能站在比较高的位置讲,适合普及。

顾森很庆幸自己对数学有如此浓厚的兴趣,他说:“有些人觉得自己不快乐、不成功或者说没有找到方向,可能是他一直没有找到生下来就决定他会感兴趣的那样东西,办法就是多尝试。”数学上的未解之谜多着呢,顾森永远不愁没有事情做,但是,他还有更大的心愿,体验各行各业的新东西,所以一有时间他就学新东西。

虽然从来没有主动参加工作,但是顾森不会拒绝机会。他受邀加入数学教学工作,既赚到生活费也对教学有了更多思考和实践;他在果壳网工作的那段时间,见证了网站从零到上线到发展的过程,了解到网站运营、编辑等的具体工作和思路;他受邀在人人网实习,充分发挥专业所学,完成了《互联网时代的社会语言学:基于SNS的文本数据挖掘》。顾森不给自己做计划,他愿意尝试各行各业,去做各种事情。“不是每个人都能想到以后要干什么的。”顾森说,“我一直是这样,没有主动去想过做任何事情,都是时机来了,各种原因促使我做。”当然,前提是有积累、有准备,这个准备就是你在自己有兴趣做的事情上做得够多、够深入。

上一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技术课程校本化实施 下一篇:美国“目的地想象”活动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