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奕鸥:瓷娃娃不再流泪

时间:2022-09-20 08:55:13

王奕鸥:瓷娃娃不再流泪

她身材矮小,时常骨折,不得不接受来自四面八方的异样眼光。幸好,她一路走来,从惶恐到坚强,从哭泣到微笑,她说自己不会再为命运流泪了。既然上天安排她当“瓷娃娃”,她会勇敢去接受人生的安排。这个身高犹如十岁孩童的美丽女孩,就是“瓷娃娃”机构的创始人――王奕鸥。

妈妈,这难道就是我的命运?

王奕鸥出生于山东济南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因为她的到来,父母充满了莫大的喜悦。他们小心翼翼抱着柔软的婴孩。说来也怪,刚出生不久的王奕鸥可能感受到了父母怀抱的温暖和安全,她睁开眼睛,冲爸爸甜甜地笑了。

爸爸激动得几乎落下泪来,他惊喜地喊妈妈:“看啊,我们漂亮的女儿,眼睛就像外国洋娃娃!”可不是,小奕鸥微微发蓝的大眼睛,就像洋娃娃一样可爱。但欣喜的父母没想到,这双微蓝清澈的眼,竟注定了王奕鸥一生的病痛与苦难。

一岁时,王奕鸥扶着沙发,摇摇晃晃地学走路了。但一次平常的摔倒,竟导致她右腿骨折。父母当时只顾责备自己没有看护好幼小的女儿,加之因为年龄小,骨头生长愈合速度很快,没用多长时间,小小的王奕鸥又能和小朋友满世界疯玩了,家长随之松了一大口气,也没将这次意外放到心上。可谁想,这哪里是一次普通骨折啊,它是一连串噩梦的开始!

小学一年级的第一天,初进校园的王奕鸥兴奋极了,当老师带领同学们到操场上体育课时,她对老师要求的每个动作都认真完成。但不幸再次发生:王奕鸥因为重心不稳,摔倒在地,再次骨折。

年轻的女老师慌慌张张送她去接骨,接骨大夫那天刚好没有麻药,他在未施麻药的情况下,将小女孩的骨头拽开又重新接上。那种疼痛,令王奕鸥几乎昏死过去,稍微清醒,她就疯狂哭喊,泪流满面地大喊“妈妈救命”,令在一旁帮忙的护士都心疼不已。

王奕鸥的疼痛并未止步于此,小学五年级,她再次出现了骨折,这才引起了家长和医生的注意。此前她一直被误诊为缺钙,试过狂吃钙片,甚至吃鸡蛋壳等土法子,但缺钙却一直未愈,直到一次奔跑摔倒,再度面临骨折的惨痛。

在王奕鸥父母的强烈要求下,医生将王奕鸥的X光片子传到美国权威的骨科医院,检测结果令家人大吃一惊:聪明美丽的小姑娘,竟然患上了一种叫“先天性成骨不全症”的罕见病,又名“脆骨病”,属于基因疾病。现有的医学无法完全治愈,患者骨质脆薄,容易长期频繁骨折,从而又造成骨头畸形、身材矮小的后果。

妈妈流着眼泪告诉王奕鸥,她骨头生了病,不能自己走路了,也不能再像别的同学那样长高了。刚满十一岁的小姑娘仰起脸,平静地问道:“妈妈,这难道就是我的命运?”

如果这是命运注定的磨难,在王奕鸥还没做好心理准备之前,她就不得不默默承受和忍耐。她的右腿被装上了笨重的“行走辅助器”,每天,要穿上肥大的裤子,号码不一的鞋子,像《阿甘正传》中的阿甘那样蹒跚走路。

路人好奇地投过目光,王奕鸥悄悄背过脸,将眼泪掩藏。有梦的孩子最坚强

长大后某一天,已经许久没流过泪的王奕鸥看一部叫《听说》的电影,她忽然控制不住地哭了――因为,影片中将那些聋哑人称为“听障人士”,而非“残疾人”。但在王奕鸥艰苦的成长岁月里,她却一直顶着“身残志坚”这顶沉重得快让人喘不过气的大帽子。

让我们将时光拨回到从前,回到王奕鸥的校园时代。

她不管再悲伤难过,都从不因为自己的疾病而自暴自弃。相反,她因为得知自己是被上帝咬了一口、注定带着伤痕过完一生的苹果后,力求在别的方面超越他人。

在学校,她是品学兼优、积极参加各种比赛、收获大小奖项的优等生,但不管她拿奖拿到手软,还是考出让同学瞠目的好成绩,每当别人夸她“身残志坚”时,她微笑的背后,其实都藏着一个痛苦流泪的小人。那个小人不断提醒她:王奕鸥,你和别人不一样!

即将中考了,凭借王奕鸥的傲人成绩,她随随便便就能考上济南任何一所重点高中。但父母却和她进行了一次艰难的谈话,父母希望她放弃上高中,选择家人更能方便照顾她的一所中专学习。

望着爸爸头上的白发、妈妈眼角的皱纹,即使内心有多么渴望有朝一日从高中校园迈入大学象牙塔,王奕鸥最终还是沉默地选择了点头。但同时,她暗地里也坚定了一个心愿:要尽自己一切力量重新站起来,靠自己的努力走进大学!

中专最后一个学期,王奕鸥终于等到了一个矫正手术机会。但这手术风险特别大,如果失败,她将再也站不起来,即使像现在戴着行走辅助器蹒跚行路,亦不能做到。

这一次,面对来自家人强烈的反对,王奕鸥却没有选择让步,如果上帝给予她一段磨难重重伤痕累累的人生之路,她不愿永远逆来顺受,她也要有自己的抗争!

王奕鸥第一次将乖巧和听话抛在脑后,含笑挥别哭泣的父母,进了手术室。那绝不是让人轻松惬意的小手术,整整5个小时,王奕鸥将自己的未来,当作了昂贵赌注。幸运的是,她赢了命运这个强悍的对手。手术很成功,18岁的王奕鸥终于如愿以偿地穿上了裙子,像阿甘一样扔掉行走辅助器,和爸妈一起昂首挺胸走在大街上。

她无疑是美丽而可爱的女孩,大大的眼睛、长长的头发、尖尖的下巴,但身高却永远停留在十一岁,总让路人误会:哦,那个小女孩。

每当听到这样的议论,王奕鸥总会在心里给自己打气:我是“小女孩”,但我会用自己的方法考入大学,你们别小瞧我。

她将别的孩子用来打电玩、看电视、逛商场的时间统统用来锻炼和学习,艰苦自学成为王奕鸥圆梦的阶梯。她终于顺利通过成人高考,走进北京交通大学,学习法律。

在偌大的校园里,娇小玲珑的王奕鸥常被人误称为“小朋友”,她总是嫣然一笑,从不生气。他们都不知道,眼前这个“孩子”,小小年纪已写得一手锦绣文章,她给报纸和杂志撰稿,身在校园,早已有了一份令人艳羡的稿费收入。

瓷娃娃的爱不脆弱

念大学时,王奕鸥得知协和医院有药物专用于治疗成骨不全症,她兴奋地赶去尝试。

以前连洗个头都会腰疼不休的王奕鸥,用药之后感觉好太多了。其实这种提高骨密度的药物在美国已经应用多年,对国内的脆骨病患者来说却是“新鲜登场”。

为了告诉别的病友这个好消息,王奕鸥特意开设了一个名叫“玻璃之城”的论坛。她希望病友们能在网络上交流彼此的治疗心得,各自奉献经验,也就避免了走弯路,同时能抒发病友们的生活感受,化解孤单感觉。

相比别的患者,王奕鸥凭借自己的坚强和努力受了高等教育,活出了自己的精彩,已经强太多了。要知道许多患者因为这种罕见的疾病而被学校拒收,成年后没有工作,只能成日在网上打游戏浪费人生。

大学毕业后,王奕鸥找到了一份稳定工作,从事法律援助。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认识了患有软骨发育不全的黄如方,因为疾病,黄如方身高还不到一米,他也是凭自己的不懈努力,进入浙大学习广告策划,毕业后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

两人越聊越投机,关于罕见病群体的一些问题,大家对罕见病的不了解而造成罕见病患者被社会隔膜的现象,让两人达成共识――建立一个机构,整合社会资源,让大家都能看到这个特殊群体,并且提供切实帮助。

于是,王奕鸥和黄如方这两个背负病痛长大成人、却不肯向命运屈服乞怜的孩子,正式成立了“瓷娃娃关怀协会”,而“玻璃之城”论坛也改版为瓷娃娃的官方网站。

协会成立了,王奕鸥却面临着种种现实问题,但她笑称自己早已是“打不死的小强”。困难算什么呢?人生不就因为解决一个接一个的困难而显得有趣么?

没有办公室,他们就借别的公益机构一张桌子上班,每天背着电脑来回。

当王奕鸥想出一本期刊来让公众对“瓷娃娃”有所了解认识时,他们却连2000元的印刷费都拿不出来。幸亏后来北京一个患儿的家长赞助了五期瓷娃娃期刊的印刷费,才没让瓷娃娃的期刊宣传计划,胎死腹中。

协会走到今天,所经历的种种困难,王奕鸥已经数不清了。接来自全国的热线、改版官方网站、编辑期刊、招募志愿者开展义卖活动……王奕鸥每一天都很忙很忙,她像一头拓荒的牛,不顾自己身体,满腔热情地努力工作,踏踏实实一个接一个清扫障碍,坚持走下去,让“瓷娃娃”这个名词,一点点地,真正进入公众的视线。

现在,“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已经是被许多人知晓的公益组织。它能向患者提供医疗、生活、教育、就业等方面的切实援助。如2013年春晚,就是瓷娃娃患者们做的文字直播,这让王奕鸥感到自豪――瓷娃娃虽然看上去脆弱不堪,精致而易碎,但他们内心依旧可以燃烧熊熊烈火,驱赶寒冷和眼泪,迎来希望与明天。

上一篇:中高年级段第一课时教学模式庶谈 下一篇:“鸿运当头”挡不住的好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