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语是新闻写作的力量源泉

时间:2022-09-20 08:39:52

引语是新闻写作的力量源泉

新闻是人学,正如文学是人学一样。离开人的活动,任何新闻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新闻不仅是写人的,而且是写给人看的,更是以表现人的活动为主的,新闻教科书上的五个“W”中,第一个“W”就是关于人的定义。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只有体现人的新闻才是有生命力的新闻,才是有温度有震撼力的新闻。2009年6月9日发表于《石家庄日报》的长篇通讯《栾城草农敢闹海》(以下简称《栾》文)就是活用人物引言在新闻中的力量而斩获河北好新闻一等奖的范例。

《栾》文约3000字,是一篇经济通讯,非人物报道,然而文中涉及了13个当事人,皆有名有姓,且各得声音面貌。每一个人的话都或多或少地勾勒出其血肉面孔和秉性,形象跃然纸上。其中引用人物对话就占了近1/4的篇幅。说是一篇人物访谈不如说是用“引语”串联起来的新闻。

优秀的记者在报道重大新闻时,总是把视角投放在人的活动中,从某个人的视角发现出发,以小见大,以一滴水折射太阳的万丈光芒。2009年端午节,记者应邀到河北省会近郊县栾城草莓园观光设施农业和无公害种植,如果说邀请方和被邀请方有一种报道默契,那也是近两年兴起的草莓大棚,简直成了省会的采摘园。人们认识事物时,对新鲜的、特别的、对比强烈的事物往往给予优先关注,我们平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千朵红莲拜白莲”就是最好的注释。记者是奔着草莓园去的,也是准备写“红色”文章的,但不经意间发现了“绿”,发现了路边的小草,发现了来往穿梭于国道省道和停泊在纵横阡陌上的加长拖挂车,而这些喘着牛气、冒着青烟的车辆都是运载小草的;发现了驰骋在草地上的切割机和坐在田埂上抽中华烟的草大王草经纪。坐在绿茵茵的草地上,与草农侃大山,听他们哭,听他们笑,品尝到远比草莓更惊心动魄的另一个产业的十年兴衰和酸甜苦辣。

请看这些引语:“刚种草时,一离开救生圈就呛水。”“祖祖辈辈都是斩草除根的好把式。”“凡是种草的都有过曲折,都走过麦城,那一年草在地里疯长,都急着销售,孟建国接到客户一个电话就上了青岛,到那里请了人家几顿饭就回来了,连一棵草也没有卖出去。”“一个翻译的几句洋话就骗走草业公司33万元。”“德州一个客户拿着一万元的汇票给了李书贤,李书贤的家人把汇票当人民币锁进匣子里……”这些不算长的引语,能让人们立马就联想到当年草农曲折尴尬的“走麦城”经历甚至上当受骗的狼狈相。用一句引语省略万千叙说,用一句引语承转启合。

新闻中当事人的话是一切报道的激活素。多用引语不但可以增强新闻的真实性,还可提高作品的可读性,引语一般多引用人物的口语,即问即答,没有过多的思考、提炼,更没有经过领导提示记者加工,原汁原味,甚至多带有地域性的方言土话,不但增强了文中情趣,也使行文表述上富于变化,打破了记者一人一腔,避免了语言模式化。

“我在正定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铺草时见过邓亚萍。”“我在北京四环铺草时正赶上北京市长去视察。”“我去上海虹桥机场铺草的那一年,你老婆因为你犁了小麦改种草生气回娘家了。“北戴河总理疗养院门前的草是我铺的。”算了吧,有些大官反对种草,因为种草浪费水。”以上这些对话,显然是草农扎堆在一起侃大山,是开放式采访,但记者把这些话引用来,并不是闲笔。人总习惯于把某一事物放在特定的背景中来加以评价,从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的联系上来评价这一事物的性质、意义和特征。《栾》文通过这几句来自草农自我张扬、炫耀或互相贬斥的对话,以达到凸显他们经风雨、见世面、开眼界、强素质的效果。通过引用这些漫不经心的对话,记者完成了向读者、向世界的讲述,讲什么呢?讲当代农民身上脱胎换骨的新鲜故事,讲结构调整的伟大进程,讲新中国成立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三农”的沧桑巨变。

《美联社新闻写作指南》指出:新闻在相当大程度上是记述人们所说的话,以及他们是怎样说这些话的。记者隐身文后,把新闻中的人物推向前台,多让当事人说话,多用引语,在新闻写作中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综观中外优秀的新闻作品,发现当事人的话是那样的不可或缺,哪怕少得只有只言片语,也具有四两拨千斤的神力,凡事一加引号,就如同打开了新闻中人物面前的话筒,让读者与当事人发生了直接的联系,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真实感和现场感是任何高明的记者都取代不了的。

“打猎就要打狮子,游泳就要下长江,草越往高级场所卖越金贵。”“现在出门做工程该住宾馆住宾馆,该坐飞机坐飞机。”“十年前见水就发怵,现在只嫌市场的海不宽、浪不高。”这些引语、这些闲聊神侃,都是农民自信、成熟、老练和见多识广的写照。

好的引语应当在忠实说话人原意的前提下概述一个人想要表达的意思,或集中体现这个人的情感、态度;引用语言不能猎奇,要尽量使引语规范、严谨、准确,达到书面语言的规定性。《栾》文中不乏来自群众的创造性语言,如“她的羊是嘴上抹石灰――白吃”“蛤蟆吃蚊子――小打小闹型”“没有勾勾嘴,吃不了瓢瓢食”等,都增加了读者的兴趣。

新闻作品中的语言,不同于理论、文学、公文、科技方面的语言,它的特点是准确鲜明、具体形象、通俗易懂、简洁明了。来自群众和人物的语言富于个性,如“嚼别人吃过的馒头不香甜”“小车不倒只管推”“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等,这些引语几乎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凡是熟悉这些引语的人都知道它的出处、知道它的主人公,文章千古传,引语一半功。

新闻的力量和冲击力在于人,只要一用引号,文章立马生动。我们呼唤新闻作品中的引语,因为引语不但能彰显个性,更有助于新闻报道向深层发展。倘若不信,你可以找来《栾》文大声朗读,正如美国著名记者唐・怀特黑特说的那样,当这篇报道在经过我们的舌头和眼睛时,是那样的爽,那样的扬眉吐气,你犹如站在栾城农民的茵茵草地上,闻到了绿草的清香,听到了小草的歌唱。你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而骄傲、而陶醉。

(作者为《采写编》杂志总编)

编校:董方晓

上一篇:时政新闻人文关怀的具体操作 下一篇:新闻娱乐化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