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面瘫的诊疗体会

时间:2022-09-20 06:40:20

周围性面瘫的诊疗体会

周围性面瘫,又称贝耳麻痹,病初可有下颌角或耳后疼痛。主要症状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眼裂闭合不全,试闭眼时,瘫痪侧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称贝耳现象。病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时歪向健侧,因口轮匝肌瘫痪而鼓气或吹口哨时漏气,因颊肌瘫痪而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之间。病变在鼓索参与面神经处以上时,可有同侧味觉丧失。

桥脑病变:在桥脑内,面神经核发出纤维环绕外展神经核出脑。当桥脑病变累及面神经时,外展神经及位于桥脑腹侧的锥体束均难于幸免,故出现病灶同侧的周围性面瘫、外展神经麻痹,及病灶对侧肢体的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Millard-Gubler综合征)。多见于桥脑梗死、肿瘤及多发性硬化等。

小脑桥脑角病变:除面神经受损外,因累及邻近的三叉神经、位听神经及小脑,故周围性面瘫外,还分别出现面部麻木、疼痛、咀嚼肌无力及萎缩,耳鸣、耳聋、眩晕以及共济失调等,称为“小脑桥脑角综合征”。

面神经管病变:除周围性面瘫外,因蹬骨神经和鼓索神经也常受累,常伴听力过敏和舌前2/3味觉丧失。多见于面神经炎、乳突炎及手术损伤等。如病变位于膝状神经节,则因多系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故有耳廓部的带状疱疹(Ramsay-Hunt综合征)。

茎乳孔以外:仅有病侧周围性面瘫。见于腮腺肿瘤等。

本病属于中医风中经络、面瘫、口眼歪斜以及口僻的范畴。

发病诱因

(1)感染性病变:耳部带状疱疹、脑膜炎、腮腺炎、猩红热、疟疾、多发性颅神经炎、局部感染。(2)耳源性疾病:如中耳炎、迷路炎、乳突炎、颞骨化脓性炎症。(3)肿瘤:基底动脉瘤、颅底肿瘤、听神经瘤、颈静脉球肿瘤。(4)外伤:颅底骨折、面部外伤。(5)中毒:如酒精中毒。(6)代谢障碍:如糖尿病、维生素缺乏。(7)血管机能不全。(8)先天性面神经核发育不全。

诊断与鉴别诊断

周围性面瘫是指面神经运动纤维发生病变所引起的面瘫,其病变侧全部表情肌瘫痪,表现为眼睑不能闭合、不能皱眉、鼓腮漏气等,可有听觉改变、舌前2/3味觉减退及唾液分泌障碍等特点,其中最常见者为面神经炎(即贝尔麻痹);需与中枢性面瘫相鉴别。中枢性面瘫是指病损位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之间的一侧皮质脑干束受损时引起的面瘫。中枢性面瘫时表现为病变对侧眼裂以下的表情肌瘫痪,常伴有与面瘫同侧的肢体瘫痪,无味觉和唾液分泌障碍等特点。

格林-巴利综合征可有周围性面瘫,但多双侧性,有对称性肢体瘫痪及脑脊液蛋白-分离现象。各种中耳炎、迷路炎、乳突炎等并发的耳源性面神经麻痹,多有原发病的特殊症状及病史。颅后窝的肿瘤或脑膜炎引起的周围性面瘫,大多起病较慢,且有其他颅神经受损或原发病的表现。

围性面瘫后遗症症状

面肌纤维性痉挛:患侧出现小而快速的、部位不恒定的肌肉抽搐性收缩,常伴有瞬目运动增多。

面肌痉挛:是一种无痛性、有规则的阵挛性面部肌肉抽动,常局限于眼睑或口角,痉挛可因说话、吃饭、精神紧张、疲劳而加重,每次痉挛持续数秒至数分钟。

面肌联合运动:有的患者出现张口、示齿、鼓腮、吸吮时眼也跟着闭合变小,相反当闭眼时,口角也牵拉闭合,这就是面肌联合运动,是面神经受损后,其髓鞘恢复不良所致。通过服药,神经完全修复后,症状可以消失。

鳄鱼泪症候群:此现象多出现在面瘫后数周或数月,患者吃食物时,患侧即有眼泪流下,甚至只是看到或想到可口的食物时,也会泪水汪汪。

临床护理

首先是心理护理,该病好发年龄在20~40岁,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受到一定的影响,往往出现焦虑、烦躁、失眠的心情郁闷等情绪变化,从而导致免疫力下降,不利于疾病的康复。针对这些不良的心理问题,医务人员应注意和患者进行心理沟通,帮助其减轻后顾之忧。其次是眼部的护理,因为病人眼裂不能闭合,合理点滴护眼药水,或者对眼部失闭合较重的病人,还可以用无菌纱布遮盖,以预防眼部的继发感染。再次就是患侧面部的护理,气温偏低时,在室外活动时应特别注意患侧面部的保暖,避免再次受风加重病情。

西药治疗

营养外周神经用甲钴胺注射液0.5mg,肌肉注射,2日1次;维生素B1片20mg、维生素B6片20mg,口服,1日3次。抗生素与甾体类抗炎药宜酌情对症选用。

中药治疗

应立足于辨证论治,多以平肝、熄风、活血、通络等为法。虫类药如全蝎、僵蚕、地龙、蜈蚣;祛风药如荆芥、薄荷、防风、白附子;清热药如黄芩、栀子、桑叶、;活血药如当归、赤芍、川芎、红花;益气药如黄芪、太子参、五味子、甘草。临证时依据邪之所偏、正之所虚酌情选用;虫类药平肝熄风、疏通经络起主要作用。中药方剂选用牵正散或补阳还五汤化裁。单味药推荐马鞭草能治顽固性面瘫。

针灸治疗

针灸治病的特点不应忽视,因为“循经取穴”和“针感”与治疗效果息息相关。在基层医院如果针灸治疗效果不佳时,首先应该想到的是是否“循经取穴”和是否手法适量,尤其是“针感”是否足够。《快速针刺疗法》介绍了四组透穴,即阳白透鱼腰、太阳透率谷、颊车透地仓、合谷透后溪,基本针法是快进快出。经过临床观察,该疗法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但也有“得气”量不足的局限性, 故改进“快进快出不留针”为留针加带电(用G6805-1治疗仪)治疗30分钟,每日1次,连用 1~2周即可达到眼裂能够闭合、鼻唇沟恢复端正的治疗效果。

上一篇: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观察和护理 下一篇:肌衄验案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