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胃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时间:2022-09-20 05:52:13

残胃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 目的 探讨残胃与幽门螺杆菌感染(HP)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50例残胃病例,根据患者术后病理进行分组,其中71例为良性消化性溃疡术后(良性组),79例为早期胃癌术后(癌变组)。对两组患者胃镜、病理、HP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良性组胃粘膜活动性及HP感染率分别为66.2%、47.9%明显高于癌变组的41.8%、3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残胃;胃黏膜;幽门螺杆菌;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 R5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5(a)-0102-02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人类上消化道疾病的重要致病菌,为慢性胃炎、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病因[1]。中国HP感染者达6亿,世界卫生组织(WHO) 确认其与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将其列为第一级致癌因子[2]。HP感染率与经济状况、居住条件、文化程度、职业以及饮用水有关。经济状况差、居住拥挤、文化程度低,HP感染率越高[3]。为临床进一步研究残胃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该研究2010年1月―2013年12月间对该科150例残胃病例进行了临床资料的回顾性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共纳入术后残胃患者150例,均为该科收治入院的手术患者。根据患者术后病理进行分组,其中71例为良性消化性溃疡术后(良性组),79例为早期胃癌术后(癌变组)。入组标准:①行为大部分切除术,术后至少1年;②手术方案为毕I式(Billroth I)或毕Ⅱ式(Billroth II);③术后病理为良性消化性溃疡或早期胃癌者;④年龄>18岁。排除标准:①既往有HP感染并且4周内接受过治疗者;②手术方案非Billroth I及Billroth II者;③近半年内接受过放化疗者;④不能配合治疗者。良性组:男性37例,女性34例,年龄44~79岁,平均年龄(58.2±13.2)岁;癌变组:男性41例,女性38例,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59.1±13.1)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资料大体一致。

1.2 研究方法

通过询问与查阅患者的住院及门诊病历档案获取一般人口学资料及与疾病相关的病情资料,调查内容包括首次胃大部切除术时的年龄(手术年龄)及最近1次胃镜检查时的年龄、性别、手术病因、手术术式、病程、胃镜及病理检查结果、HP感染等信息。每位患者在接受胃镜检查时根据黏膜表现依次取贲门部、中一高位残胃体及吻合口胃侧黏膜组织各2块,常规固定、包埋、切片和改良Giemsa染色,分别用于黏膜组织学检查和HP诊断。病理分析由1位经验丰富的病理科医师完成,采用盲法。

1.3 评定标准

残胃黏膜组织学分级标准:根据胃粘膜病变的程度进行划分,由轻到重分别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NA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肠化生(IM)、异型增生(DYS),其中,CAG、IM以及DYS归属于癌前病变。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胃黏膜病变情况分析

良性组在胃粘膜活动性、HP感染率方面,显著高于癌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HP感染与残胃胃粘膜分析

两组患者中,HP感染患者,CAG、GCPL及活动性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无HP感染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现有研究认为,胃大部分切除术后的残胃,属于癌变状态。残胃胃粘膜的癌病临床上可视为原发性胃癌。最新的流行病学结果显示,残胃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出现了一定的上升趋势[4]。关于残胃癌发生的因素,目前的研究较多,方向也不尽相同。但是大部分研究认为,残胃癌的发生与炎症、HP感染有着较为显著的联系[5-6]。HP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中存的唯一微生物种类目前已经确认HP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

目前的研究认为,胃部分切除术后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残胃癌的重要致病因素,该研究在对残胃患者电子胃镜检查过程中发现空肠等既往认为该菌较少感染部位同样常见检测阳性,故针对残胃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检出率进行研究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幽门螺旋杆菌的特性及防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提供依据。该研究结果显示,良性组与癌变组患者的残胃胃粘膜病变不完全相同。在胃镜检查中,两组均未发现正常的胃粘膜组织,均有一定程度病变。该研究与一些文献的研究结果较为相似[7-8]。此外,两组患者NAG、CAG、IM、DYS等病变情况较为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GCPL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另外,两组患者均可以见到HP阳性率随着胃粘膜病变的加重出现一定降低的趋势。该情况与胃粘膜损伤严重,造成局部低酸环境,不利于HP继续生长有关。鉴于HP危害,很多国家和地区已建议在残胃患者中行根除治疗HP,在根除HP感染后尽管可能无法逆转残胃黏膜萎缩及肠化生,但可减轻局部炎症及活动性,防止萎缩及肠化生的发生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减少或延缓癌变的发生。该研究对炎症因素进行分析时,可以发现两组患者中HP阳性者出现IM、DYS及炎症的危险性与HP阴性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表明除了HP感染因素外,宿主、环境以及生活方式等协同作用亦能够影响术后残胃胃黏膜病变的类型、程度以及进展等。

综上所述,术后残胃黏膜病变与HP感染存在一定的联系,HP参与了胃粘膜病变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 尹曙明,张赣生,项平,等.13C-尿素呼气试验诊断残胃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应用价值[J].中华消化杂志,2012,32(10):669-673.

[2] 尹曙明,黄一沁,项平,等.残胃黏膜病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J].临床内科杂志,2013,30(1):48-51.

[3] 朱国玲,张海玲.胃大部切除术后胆汁反流性残胃炎与术式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及治疗的研究[J].中国医药,2012,07(9):1107-1108.

[4] 郭万越.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0,33(4):42-43.

[5] E. J. MELIUS,S. I. DAVIS,J. T. REDD,et al.Estimating the prevalence of active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 a rural community with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technology-assisted sampling[J].Epidemiology and Infection,2013,141(3):472-480.

[6] 张波,尤龙.胃癌术后局部复发因素及再手术治疗46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2013,40(13):封3.

[7] 伍小青,刘慧燕,陈晓君,等.残胃病变与胆汁反流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0):2398-2399, 2402.

[8] 洪黎清,陈志山,杨昌毅,等.残胃癌的病因及预防对策分析[J].中国肿瘤外科杂志,2013,5(4):209-211.

(收稿日期:2014-01-21)

上一篇:有限切开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加异体植骨对复杂... 下一篇:舒芬太尼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