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帮渔民“转”出一片新天地

时间:2022-09-20 05:29:36

舟山:帮渔民“转”出一片新天地

对2001年这个逝去的年份,舟山渔民有着深刻的记忆,因为这一年发生了几件关系到渔民命运和舟山渔业命运的大事。

――2001年6月,中日渔业协定生效实施。舟山有3000多艘捕捞渔船、两万名渔民被迫撤出传统作业的外海渔场。

――2001年10月,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渔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动员大会。舟山渔区在全国率先拉开捕捞渔民转产转业的大幕……

这是一场舟山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渔业劳动力大转移,舟山渔区打响了一场大规模的“双转”攻坚战。在这场攻坚战中,舟山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持续监督,确保“双转”工作保质保量地进行。

“双转”攻坚:舟山渔业的抉择

作为全国重要的海洋渔业基地,渔业在舟山经济格局中曾经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全市百万人口中,渔业人口占五分之一强,每3个舟山人中,就有一个是涉渔产业的从业者或渔民家属。渔业产值占到大农业产值的85%以上,全市出口总额中绝大部分为水产品出口创造,第三产业中许多行业也与渔业休戚相关。

长期以来,舟山渔业以捕称雄,舟山渔民以捕见长。上世纪80年代末,舟山有十万捕捞大军,拥有机动渔船5000多艘,年捕捞各类海水产品40万吨,占到全国的十分之一、全省的一半。“浙江渔业看舟山”,渔业曾为舟山赢得几多荣耀、几多骄傲。

时代的车轮转到21世纪,海洋渔业资源在变,生产空间在变,渔业发展环境在变。作为典型的资源约束型产业,海洋渔业越来越多地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舟山渔业也因此面临严峻挑战。

对舟山渔业冲击最大的,是2001年6月《中日渔业协定》的生效实施。当年,舟山有3000多艘捕捞渔船、两万名渔民被迫撤出传统作业的外海渔场。据估算,为此全市每年要减少捕捞产量15万吨以上,减少渔业产值7.5亿元,减少水产品加工值15亿元,渔民收入人均要减少400元。

无独有偶,《中韩渔业协定》也给了舟山海洋经济以沉重的打击。该协定尽管设立了过渡水域,但2005年6月30日后,中韩过渡水域韩方一侧转为韩国专属经济区,舟山市又有2000艘渔船撤出该渔场。

这么多的渔船往哪里去?这么多的渔民怎么办?

退到近海渔场,渔场已经船满为患,本已十分脆弱的渔业资源再也难以承载超量捕捞。

渔船泊港歇业,渔民到哪里去再就业?家庭的生计怎么维持?渔区经济社会又怎么保持稳定?

渔民们的忧虑,自然也是人大代表的心事。省人大代表邱安全,是普陀区朱家尖镇樟州渔业村村支书。这名渔民出身,朝夕与渔民兄弟生活在一起的人大代表视渔民、渔业、渔村的事为自己事。眼看舟山渔业面临如此境地,邱安全也食难安,反复思索着出路。岱山县人大代表、岱山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任金楚多年在渔区工作,也在思考着渔民、渔业的发展路子。两人走渔村,访渔家,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广泛征求了渔民兄弟的意见,在各次市人代会上,与其他人大代表一起提出多个建议:传统的渔业生产应寻找新的出路,政府应组织渔民转产转业,帮助渔民兄弟走出就业新路子。

面对强大的捕捞能力与有限作业渔场和脆弱水产资源的尖锐矛盾,舟山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作出了进行全市渔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决策。战略调整的突破重点,是大规模压缩国内捕捞强度,引导和帮助捕捞渔民进行转产转业。

2001年下半年,定海区率先在干石览船厂一次性拆解22艘捕捞渔船,开全国沿海渔区捕捞渔民报废拆解渔船、进行转产转业之先河。

攻坚战的“硬骨头”在哪里

由于“双转”工作事关广大渔民切身利益,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级领导都十分关心,渔民群众也很期盼。为此,舟山市人大常委会先后组织人员深入渔区,走村串户,了解情况,倾听呼声。

2005年7月下旬,市人大渔农环资委对全市渔民转产转业工作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在此次调研中,调研组一行先后深入4个县区,与县区及乡镇的海洋渔业部门干部进行座谈。同时,为了更好地了解真实情况,切实掌握第一手资料,调研组还专门安排时间听取了普陀区虾峙镇枫树岙村、嵊泗县菜园镇绿华村等渔村的渔民老大对“双转”情况的反映与要求。

通过深入了解,调研组看到,全市上下紧紧围绕渔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牢记为“三渔”服务这一主题,通过加强领导、大力宣传、科学布局、政策扶持、典型引路、强化培训、严格执法等措施,有效地推进了渔民“双转”工作,完成了阶段性任务,并取得初步成果。与此同时,调研组还发现了几个问题。

在素有“浙江渔业看普陀,普陀渔业看虾峙”的普陀虾峙岛,调研组走家访户,越看越认识到“双转”攻坚的难度。调研组发现,目前舟山捕捞渔民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占50%多,年龄在40岁以上占多数。这支年龄大、文化低的捕捞渔民队伍,转产转业能力弱,接受新事物、适应新环境、树立新观念有相当大的难度,更不容易通过短期培训能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再则,由于渔场缩小、渔业资源衰退、渔需物成本上升,渔民收入增长不快,另择他业缺乏投资资金。同时,目前的劳动力市场受市场经济规律的调节,在企业与渔民双向选择过程中,渔民始终处于弱势的地位,渔民想自主择业困难重重。

调研组摸底后认为,目前,渔民转产转业尚未引起全社会的广泛重视,在思想认识上还有误区,还未真正形成持久的合力;拆解渔船的赎买补助资金分配不尽合理,钢质渔船拆解补助资金偏低,渔民拆解积极性不高;渔民考证难,门槛高,社会上中介机构一些不规范的做法,损害了渔民的利益,有关部门主动为渔民服务的意识尚需进一步加强和巩固……

“船给我们拆了,国家能补给我们多少钱?”渔民兄弟的问题不时在调研组的耳边响起。调研组觉得,捕捞渔船报废拆解是渔民转产转业的基础工作,也是目前“双转”工作中开展得比较好的一项工作。由于原定的政策期限已到,上级正在考虑新的政策调整。既要设限,又要计划。因此2005年以来渔船报废指标大幅减少,审批时间延长,未列入报废计划的报废拆解渔船可能得不到国家补助,造成一些待报废渔船迟迟不能拆解,已拆解的渔船迟迟得不到补助,增加了渔业生产安全隐患,伤害了渔民积极性。若报废渔船拆解补助政策中途中止,将有损政府形象。

从捕到养,原本是渔业转型的一个基本思路。但是,眼下海水养殖发展的瓶颈问题日益突出。由于临港工业的发展,养殖生产与工业发展用地用海矛盾突出,大片的滩涂、围塘改作工业用地,加上东海海域通信电缆密布,海水养殖面积逐年减少(据统计每年递减约5000亩);其次海洋污染加剧,养殖病害频发,随着沿江、沿岸工业的发展,各种工业废水、农业污水最终都排入大海,使近海养殖水质变差,舟山海域已多次发生赤潮,导致养殖品种发病死亡现象增多,严重影响了转产渔民投资养殖业的信心。

看到这些不容忽视的情况,调研组最后提出,渔民“双转”工作仍处于关键时期,希望全市各级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加强对渔民的培训,努力拓展就业门路,同时要积极向上级争取渔民“双转”优惠扶持政策,建立科学合理的渔民养老基本保障制度,严格依法行政,加快渔民“双转”工作的进度。

身居庙堂之上,当忧其民

2005年8月,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专题听取了市政府关于渔民转产转业工作情况的报告。

这份报告引起了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强烈反响。

时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王德荣第一个发言:“要继续加强对渔民的培训,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对渔民的教育与培训,各地要结合实际,制定长远的培训规划,建立健全渔民培训网络,形成一个较好的机制来保证对渔民培训的全过程,通过多种途径,多样形式,采取多种措施来提高渔民文化及综合素质。”

市人大常委渔农环资委员会主任委员陈章林补充说:“要从海岛实际出发,从渔民的状况出发,尽力为他们搭建适宜‘双转’渔民工作的平台,使他们进得来、留得牢。要继续扶持海水养殖业的发展,重点扶持有舟山特色的优势水产品。加快养殖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建立养殖苗种、饵料、病害防治等保障体系,有序开发可养殖海域,促进海水养殖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发展。”

“要依法行政,进一步加强管理。进一步加强渔船和捕捞准入管理,坚持两手抓,一方面要对转产转业渔民的在就业及社会保障、权益等高度关注,倾力扶持,另一方面,严肃查处违规建造、购置渔船,违规下海捕捞的行为,给渔民明确的政策导向。”渔农环资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万裕认为,政府的行政导向也很重要。

这些意见、建议经过汇总,形成审议意见被送往市政府及相关部门。

“转”出一条康庄大道来

2006年8月6日傍晚,岱山县“兰秀渔庄”经理潘家开驾驶一艘休闲渔船,沐浴着夕阳的余晖,将一群宁波游客从海上渔庄送到定海三江码头。

去年夏天,潘家开每天都在忙碌中度过。从7月上旬起不到一个月时间,“兰秀渔庄”已接待了1200多名游客。

现年41岁的潘家开是岱山县泥峙镇人,25岁就当上了船老大。2001年,看到捕捞生产不景气,他弃捕从养,投资40多万元购来12只深水网箱,在秀山岛附近海域搞起网箱鱼类养殖。2003年,又在养殖区建起集钓鱼、餐饮、住宿、娱乐于一体的休闲渔庄。创业之初并不顺利,第一年他养的8万条鱼苗遇寒流大部分死亡,第二年与一位福建人合股搞养殖被骗,几乎倾家荡产。直到后来发展休闲渔业,才东山再起。

2005年,“兰秀渔庄”经营收入30多万元。潘家开又开发渔庄附近的一座小岛,拓展旅游空间。随着游客增多,渔庄招收了8名渔民和4名渔民家属,从事接待工作。

与潘家开一样,做了30多年船老大的普陀区六横镇渔民俞召章,如今也在努力适应自己的新角色――一家海边休闲垂钓餐厅的“老板”。现年53岁的俞召章是上世纪末省海洋与渔业局命名的浙江省名老大之一。2001年,他先在本地搞起网箱养殖,次年又与人合股投资60多万元,召集了10名待业渔民,在朱家尖情人岛旁建起一座能同时容纳50多名游客垂钓和120名游客餐饮的“情海乐园”,开业以来生意兴旺。为接待外国游客,如今老俞还跟女婿学起了旅游英语。

潘家开、俞召章,都是在2001年弃捕转行,现在搞的都是新兴的休闲渔业。

舟山市人大常委会一贯有一抓到底的作风。为了确保对“双转”工作的审议意见落实,常委会加强了监督力度,督促市政府将渔民转产转业工作列入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具体量化到政府各部门和各县区;结合代表建议的办理,督促相关部门积极履行职权,加强对渔民转产转业的监督。同时常委会每年组织代表对渔民转产转业任务完成、相关职能部门的办理情况进行调研、视察,提出工作建议。

“截至去年12月底,全市调减国内捕捞渔船226艘。分流国内捕捞渔民1519人,培训转产转业渔民3099人。2001年下半年到2006年底,申请报废渔船1929只,补助近8000万元。”

这份来自市海洋渔业局的数据,清楚地表明了舟山市“双转”工作的成果。在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下,舟山渔民“双转”工作正在向纵深发展。

上一篇:绍兴:古越名城更显魅力 下一篇:人大工作的开篇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