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课程使用调查分析

时间:2022-09-20 05:03:18

大学生网络课程使用调查分析

[摘 要]文章以武汉市8所本科院校分层抽样所得数据为基础,利用描述性分析,了解大学生网络课程使用现状及课程兴趣取向,运用交叉分析对不同专业学习网络课程的满意程度进行评价;同时对课程建设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影响网络课程使用的主要潜在因子,为网络课程建设提出相关改进建议。

[关键词]网络课程; 分层抽样; 描述性分析;交叉分析;因子分析

[DOI]10.13939/ki.zgsc.2016.51.217

1 引 言

大学生是网络课程的主要使用者,在当今“用技术支持学习”的潮流趋势下,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迅速发展,教育生态也在向开放性转型。很多高校都投入大量财力、人力用于网络教学建设,争相打造优秀网络课程。然而真正有效利用率如何还未知,且大量涌出的网络课程质量也参差不齐,网络课程建设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目前也有很多研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如中所说的无序化管理和重复性建设等,中指出网络课程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大部分仍沿用传统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效率,中提出的学习资源匮乏、个体化差异等。但对于课程的满意度和如何提高网络课程教学缺少具体意见。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网络课程使用效果,我们从其使用现状以及影响因素两个方面展开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深入挖掘,以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本文以武汉市高校调查数据为基础。学校的选取运用分层抽样法,按“985”“211”和普通高校分类进行1∶3∶4的比例抽取了8所高校,然后制作带有校名的球随机抽取具体学校,共发放800份问卷,回收780份,其中有效问卷732份。

2 调查分析

2.1 网络课程的使用现状分析

网络课程宣传和使用情况分布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不同学校学生对网络课程的了解、使用情况不同。经常使用网络课程的人占极少数,大多数人都是知晓却并没有使用,所以网络教育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2.2 不同专业网络课程使用满意度分析

不同专业对网络课程的满意度也体现了网络课程在该专业设置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对专业及打分的数据进行了交叉分析,卡方检验p值小于0.001,说明不同专业满意度有显著差异。

从具体打分情况来看,文史类中,51.8%使用网络课程的学生得分在80分以上,说明目前网络课程在文史类较为优质,除此之外,经济类、法学类得分为80分以上的比例为42.7%和41.7%。相比较而言,数理类得分为优秀的仅为23.7%,而工学类为27.8%。总地来看,文科得分普遍比理科高。

2.3 影响网络课程使用因素分析

为更好了解大学生对于网络平台使用时会考虑的影响因素,我们搜集并拟定了多条网络课程建议以供打分,其中赞同度由1~4依次递增。

利用SPSS 19.0软件对网络课程建设数据进行KMO和BARTLATTz验,其中KMO值为0.926>0.9,从Bartlett检验来看其p值显著小于0.001,说明适合做因子分析。

(1)因子的提取

解释总方差如表1所示,由特征值大于0.8可以从9个变量里提出三个潜在因子。

(2)潜在因子解释

第一个因子在交流答疑上载荷为0.578,课件下载为0.624,增加离线为0.649,以及纳入教学体系为0.701,主要是反映课下可以学习的建议,故可以看成是离线学习因子。

第二个因子主要在延伸读物及课程推荐上载荷较高,分别为0.641及0.703,反映除了自己目前所学,也很愿意接受其他好的课程进行深度研究,因此可以看成是延伸学习因子。

第三个因子在奖惩措施、个人在线笔记和承认学分上载荷都很高,均超过了0.5,这部分均是采取某种措施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反映学生的学习热情可能不高,需要措施来监督,故可以看为监督学习因子。见表2。

3 结论与建议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网络课程在学生中的使用率极低,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主要原因有二:其一,网络课程自身的缺陷,课程质量各有差异,如文科类课程较为优质,但理科类打分普遍较低,亟须改进。另外,70%以上的同学觉得在碰到不懂的地方时不能及时反馈并得到解决;其二,各高校对于网络课程的宣传力度不够,甚至很多老师都没有使用过网络课程。由此提出如下建议。

(1)加大网络课程宣传力度。鉴于很多大学生对网络课程的兴趣和需求,但缺少引导,学校应该加大对网络课程的宣传并给予学生一些选课指导,为学生提供一些好的课程建议。

(2)文科类课程因其本身的多样性和趣味性而满意度较高,理科类因其本身的难度较高而有较大争议,因此理科课程应该在丰富网上资源的同时,优化资源,提高课程的精度,并注重反馈。

(3)可以设立“离线学习、延伸学习、监督学习”三个模块供学生自主选择。针对学习效率较低不能完全集中注意力,缺乏自制力,可设计一些监督机制,如打卡和计时等;并针对反馈不及时和不能因材施教的弊端,建议增加交流直播间,提供“面对面式”的交流教学。

作为新型的教学方式,想要获得一定的市场,需要具有自己的特色,以更好地达到学校的需求,真正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缪子梅.网络课程对我国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J].中国高校研究,2014(7).

上一篇:新常态下我国债券市场发展趋势及优化思路创新... 下一篇:从国内经济形势观望未来政策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