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融资风险及对策探析

时间:2022-09-20 03:47:33

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融资风险及对策探析

【摘要】知识产权融资正逐渐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新路径,但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融资过程中面临权利瑕疵、法律、估值等风险,文章从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融资角度出发,分析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同类型风险,并提出了控制风险的一些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帮助。

【关键词】中小企业 知识产权融资 融资风险 风险控制

根据最新统计,2011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发明专利申请52.6万件,同比增长34.5%,同比增速达到我国入世10年以来最高水平。①随着知识产权的进一步发展,知识产权融资能力也愈发受到中小企业的重视,利用知识产权融资逐渐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新路径。然而,知识产权交易参与者、流程、形式等都具有复杂性。②笔者试图以中小企业为背景,从经济管理风险的概念入手,探究知识产权交易风险类型及应对措施。

融资风险的内涵及特征

狭义的企业融资风险是指企业融资对未来的股权资本收益率造成不确定性或者风险,主要表现在企业负债增加、企业价值降低、企业破产风险增加等方面。广义的融资风险不仅包括狭义的风险,还包括影响融资的政治因素、法律因素、政策因素以及融资结构等因素所带来的风险等。本文所指主要是广义的融资风险。一般认为,风险具有客观性、偶然性、损害性、可变性等特征。

客观性是指风险的发生不以企业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独立于企业意志之外的客观存在。偶然性是指在事物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可以这样发生也可以那样发生的情况,因此风险的发生难以预计,不便于掌控。损害性则是指风险存在会造成生产力的破坏、社会财富的损失和经济价值的减少。可变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风险具有可转化的特征,任何一个变化都可能导致风险发生变化。

我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融资风险的类型

知识产权权利瑕疵风险。知识产权本身的无形性是知识产权与其他财产权利的根本区别,而其他法律特征譬如独占性、时间性、地域性等等都是由此特性派生而成。③知识产权自身固有的无形性及其派生特性使其在权利产生、权利保护方面产生风险,形成对知识产权融资的约束。一是权利取得风险。在企业知识产权融资过程中,知识产权权利的有效性是融资者必须面对的第一个风险。二是权利持续性风险。已经取得的知识产权可能因法定原因、市场原因而消失或丧失价值,相对于前面提到的权利取得风险,权利持续性风险是可以通过企业的努力控制和避免的。

知识产权融资的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是企业在知识产权融资进程中由于法律缺失、法律冲突等导致企业无法可依而产生的风险。一方面,知识产权融资无法可依。虽然我国《专利法》、《商标法》等法律规定知识产权应有明确的权利人,未经权利人许可,任何人均不得以经营为目的使用受法律保护的知识产权,但是我国知识产权相关法律在权利人确认方面仍然存在规定不全的问题。另一方面,现有法律法规相冲突。目前关于知识产权融资法制建设的不足,也是企业在进行知识产权融资时必须要面对的风险。

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风险。企业须聘请专业的第三方中介机构对知识产权进行合理价值评估后,才可能进行融资评价和决策。但由于知识产权具有无形性、法定性、专有性、时间性和地域性等特点,加之知识产权评估缺乏统一的参考标准和对象,评估者的主观判断、评估机构与企业信息不对称等因素都会影响其评估价值。因此存在着同一知识产权由不同的资产评估事务所评估,其评估结果差异极大的可能,难免和企业预期价值形成巨大反差,也难以得到公众和投资者的信任,给企业融资带来障碍。

知识产权保值增值风险。实物资产的价值是由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在短期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相对稳定的,而知识产权的产生“没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④,也就难以用传统价值理论来计算知识产权的价值。一般认为,知识产权的价值是由其预期经济收益的大小来决定的,因而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另外,知识产权的价值受到技术水平、生产质量、信誉、市场运作机制、行业及国家等内外因素的影响,企业疏于对知识产权进行维护和管理,也会导致知识产权的价值存在极大的不稳定性。因此,知识产权价值的实现所面临的由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也是影响知识产权融资效率的重要原因。

知识产权变现的风险。企业之所以能够利用知识产权进行融资,是因为投资者相信即使企业本身还贷能力下降,也能依靠市场将知识产权转手而获得对价受偿。然而,从知识产权的特性以及我国知识产权交易的现状来看,要使知识产权在交易市场上顺利实现其价值具有一定难度。首先,知识产权的实际运用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和客观环境的支持,受到技术和地域的双重限制。其次,知识产权变现需要评估,离不开复杂的转让、登记手续且需要付出一定的管理成本。最后,知识产权交易平台有限,信息不够公开、透明,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知识产权变现的能力。

我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融资风险控制的对策建议

知识产权本身风险防范。虽然知识产权权利持续的有效性存在一定风险,但是通常可通过权利持有人的努力加以避免。笔者认为,企业应主要从市场角度以及权利取得要求等方面去防范权利持续性风险。首先,企业在投资知识产品领域时应当确保所研发的知识产权属于新型技术并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其次,企业在对知识产权进行权利登记时要详细了解相似产品的技术相似性,尽量避免知识产权矛盾。最后,企业要时刻掌握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熟悉知识产权申请步骤,按照国家政策方针的要求开展创新性活动,提高知识产权权利属性变化时的应对能力。

健全法律法规。仅仅依靠企业的努力不能弥补法律的漏洞,这不但将影响融资行为的秩序,同时也将降低投资者的信心,阻碍知识产权融资和转化的发展。因此,从知识产权价值的确定、设定担保权利的法律要件以及程序,进而到关于公示等影响权利人顺位、融资者其它避险渠道的开放与规范等种种问题,都有赖于一个完整法制规范的建立与导引。

防范知识产权价值评估风险。首先,企业要选择信誉良好且专业从事评估的第三方机构,使知识产权资产评估更具科学化、规范化、准确化,尽可能让评估机构了解知识产权所蕴含的市场价值。其次,由于知识产权具有无形、专有等不同于其他有形财产权的特性,因而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应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根据知识产权自身特点确立评估参数。最后,政府应当对评估人员资格做出相应规定,建立健全评估机构以及评估人员的评价和考核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结果的公信力和权威。

防范知识产权保值增值风险。一方面,企业要建立健全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组织机构部门,提高知识产权和员工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另一方面要切实履行知识产权管理职责,逐步摸索出切实可行,适合企业和知识产权特点的保护方法,防范知识产权价值下降。另外,企业可以引入担保机构,在对企业知识产权进行担保的同时,也有利于实现第三方对企业的运营、知识产权管理等进行检查和监督,使知识产权的价值获得更高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小企业顺利利用知识产权进行质押贷款扫除了障碍。⑥

知识产权变现风险应对。首先,企业在平时生产经营中对知识产权应当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经营,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的价值和知名度。其次,国家应该推进建立联合产权交易所或者产权交易共同市场,逐步发展区域性资本市场。最后,应当完善国家知识产权融资担保制度。知识产权融资风险分散的尝试包括保证资产收购价格机制、联合担保机制、知识产权质押反担保机制,⑦鉴于每种机制都有弊端,因此,政府应当进一步完善融资担保制度,建立政府支持的科技担保公司,由政府牵头,为中小企业融资贷款提供担保,而中小企业则把知识产权产品作为反担保给担保公司,这样,知识产权融资的风险在一定程度在担保公司得到了分散和转移,增强投资者的信心,有助于促进知识产权融资的开展。

开展企业知识产权融资风险防范的研究,对于促进企业技术革新和进步、提高对知识产权的利用,推进我国由传统产业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分别为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经管系讲师,重庆索通律师事务所律师】

【注释】

①规划:“我国发明专利申请年度受理量超过50万件”,《中国发明与专利》,2012年第2期。

②吴洁仑,王智源:“知识产权交易形式解析与风险控制问题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第10期,第147~150页。

③苑泽明,《知识产权融资的风险、估价与对策—拓宽创新型企业资金瓶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48页。

⑤杨延超:《知识产权资本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5页。

⑥李增福,郑友环:“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风险分析与模式构建”,《宏观经济研究》,2010年第4期,第59~63页。

⑦宋伟,胡海洋:“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风险分散机制研究”,《知识产权》,2009年第4期,第73~77页。

上一篇:政府软实力战略性思考 下一篇: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