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院校师能训练实践教学模式的再探讨

时间:2022-09-20 03:06:10

高师院校师能训练实践教学模式的再探讨

摘 要: 本文针对当前高师院校师范生师能训练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与不足,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从实践性教学的课程结构体系、课堂内容组织、教学方式改革、教学管理理念更新和师能训练评价监督等方面入手,整合教育实习前的专项技能训练体系,辅之以教育实习过程中的网络化互动和实时监督管理体系,探讨建立一个符合当前高师院校师范类教育实际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 高师院校 师能训练 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师范生的职业方向是教师。而教师传播知识水平则取决于其自身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教师职业技能的合理运用水平。为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教育教学必备的基本技能,提高其未来为师从教的专业业务素质,在校期间,师范生必须接受严格的实践性教学训练,即接受专门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简称师能训练[1]。

一、当前高师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高师院校师范生师能训练一般以大学学习期间的教育见习和毕业前的教育实习为依托,辅之以教师口语训练、三笔字训练、试讲、说课等常规项目训练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形式相对机械,内容略显空泛,条块分割明显,且又对其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训练效果差。

1.对师范专业建设重视不足,师能训练有弱化倾向。

师能的高低是师范生能否从事教师工作的一个先决条件,是一个师范毕业生在目前竞争日趋激烈的人才市场上获得一个岗位的关键技能。因而师能训练自然成为师范院校的中心教学工作之一。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和高教事业的发展,为高校扩招和满足所谓市场的要求,老牌师范大学热衷于转型建设综合型大学,新升本的各师范类高校忙于大量增设非师范类新专业。同时,全国各高师院校和其他高校一样,其主要任务是科研工作、学科建没、培养各行各业专门人才,而师能训练和师资培训大都下降成为高师院校日常科研和教学之外的附属任务和工作,师能训练明显弱化。

2.缺乏专业化的师能训练师资队伍,培训者自身理论水平和职业技能有待提高。

一方面,一些高校由于连年扩招,造成师资短缺,教育实习因缺少指导教师和地点而往往采取“放鸭子式”的分散“顶岗实习”的模式[2]。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和学生对师能训练缺乏“课”的理解,至今没有摆正师能训练“课”的位置。对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也失去应有的热情,不愿意在这上面投入多大的精力,持应付的态度。教师教学不能联系实际,教学质量下降。而有的专业的教材教法或者学科教学论的课程又缺乏专任教师[3],很多教师不愿上这门课,所以只好采取“轮流制”,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更为薄弱。而实训教师认为实训课不同于自己在课堂上的教学课,马虎、敷衍了事的现象时有发生。

3.师能训练缺乏时间保证,实习流于形式。

国内高校师范生师能训练是在以大学学习期间的教育见习和毕业前的教育实习为依托开展的。教育实习一般安排在大学四年教学期间的某个时间空隙。很多高校安排在大二、大三的某个时间段,比如国庆假期或寒暑假。时间长的一、二个星期,短的只有2―3天。这样安排的弊端一是时间过短。很多学生到见习单位连环境还没适应就回去了;二是接受见习的单位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也不愿意安排相关部门和人员带见习生;三是安排在假期本身就是各教育对口单位休息的时间,无法开展见习。这些都导致很多高校的教育见习流于形式。

师范生毕业前的教育实习表面看时间安排充裕,很多高校都提供了将近一个学期的实习期。但事实上一方面现在就业压力大,到了大四,很多毕业生整天忙着做简历,跑人才交流会。不少学生以实习为名,伺机外出找工作。另一方面很多参与实习的毕业生忙着毕业前的考研。这些客观因素都导致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同时,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因主体意识弱,认为实训单位不是自己要就业的工作单位,实习过程中敷衍、应付的现象屡见不鲜。

总之,各方在实训中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投入人力、物力、精力不足,有敷衍的倾向。不少师范生毕业时师能训练达不到合格要求,不能胜任中学教学工作,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就业。

4.缺乏监督、检查、评价机制。

在师能训练实践性教学方式上,很多师范类高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开放式实训方式。一般选择在中小学校建立教育实习基地,开展毕业生校外师能实践性训练。这样做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训相结合,让毕业生提前进入教育工作的一线,体验教学感受,摸索教学经验,为即将走上教育工作的讲台积累宝贵的知识和经验。这是目前大多数高师院校的师范专业的毕业生走上教师讲台的最后一次系统性师能实践训练,也是高校实践性师能训练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4]。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检查、评价机制,这种师能训练模式的效果也要大打折扣。

由于是校外实训,通常的做法是有实习生的高校、教育实习基地的中小学校等接受实习的单位在共同制定实习计划的基础上,高校全权委托基地单位负责本校学生的实习实训,直至实习期满结束,实习期间一般不参与直接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客观上一方面由于高校近年连年扩招,实习基地在短时间内接受了大量的实习生,管理压力很大,能提供的实习岗位与参与实习的实习生数量往往有差距,另一方面有些实习基地的学校考虑到自身的升学率,不愿意让毕业生参与课堂教学[5]。结果往往演变为很多学生实习就是到实习单位改改作业,看看晚自习而已。有的学生最后发展为干脆不去,实习结束去盖章走人。委托高校派去的指导老师由于有自己的教学任务,平时也只能临时性地去检查监督而已。

这种由于教育实习而出现的有管理权的高校因为实习“不能管”,没有管理权,或只有临时管理权的实习基地“管不了或不愿管”,实习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如果再缺乏,教育实习往往就会演化为“放羊式”,实习后的评价也流于形式,大多是高分,没有区分度[6]。

上述师能训练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使师能训练疲于应付,造成师能训练“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状[7]。一些用人学校开始对高校师范生的职业技能训练提出质疑。因此,构建高校师范生师能训练实践性教学的新模式既是现实的需要,又是时代的要求。

二、提高师能训练水平的思路

提高高师院校师范生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是个系统性工程,教育实习前的专项技能培养与训练,教育见习、实习过程中各参与方的紧密合作和沟通,对实习过程及效果的评价和有效监督,教育实习结果的及时总结等一系列环节是一个有机整体,应进行系统性考虑。

1.明确师能训练在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目标和地位,重新认识师能训练的重要意义。

师范教育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职业教育,其主要职能之一是培养教师。而高师院校的主要培养目标就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人才。因此,高师院校在办学目标上必须把为基础教育服务作为办学之本,突出师范教育的特色和优势。更不能在面向社会,受到“就业至上”压力时,在人才培养“宽口径”的同时,淡化“师范性”的特征,或者在客观上弱化师范技能的训练[8]。也不能在“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共存的办学模式及其教学管理上重心失衡,影响对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重视程度。

高师院校培养的师范人才构成了中国各级教学机构教育的主体。他们自身的能力及素质决定和影响了我国基础教育的水平和层次[9]。微观上也是教师提高自身工作效率和顺利进行职业活动的重要保证,是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的必要条件。高师院校在对本校学生进行师能训练时,不能只停留在浅层次的“三字一画”等单向训练层面,不能把教师职业技能简单地理解为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写得好,普通话说得好就是好教师了。完整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是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训练、规范字和书面表达技能训练、教学动作技能训练、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等系统性训练的有机组合。

2.制定合理、高效、可操作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计划,并给予足够的时间保证。

一个科学、合理、符合高校教学实际且便于操作的师能训练教学计划和方案,是保证师能训练质量和水平的基本要件。训练课程的制定和安排应组织长期处于教学第一线的专家组考察、调研、制定方案,科学合理地进行测评。在师能训练的计划和方案中应包括制定各项素质训练考核标准,使训练规范化、科学化[5]。高师院校在落实师能训练的计划和方案过程中,可结合师范生的特点,先行制定一个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试行大纲。依照这一试行大纲的要求,在进行一段时期技能训练工作教学后,根据实施试行大纲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修订并制定正式稿,作为专业师范生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和考核的依据[8]。

从训练的形式来看,学校要重点抓学生的教育实习工作,绝不能“放羊”。要争取到实习学校的积极配合,争取到实习学校所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政府的支持[6],有实习时间的保证,避免教育实习流于形式,走过场。

3.师能训练应主抓重点,加强考核,实施差异化的分层实训。

高等院校教育资源有限,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丰富。不可能所有的实训内容都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有些训练内容也不适合进行课程教学。因此实施差异化的分层实训是一个较好的方法。比如“三字一话”这些传统的教师基本功训练可以学生的自我练习为主,学校定期测评,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短期强化培训。学校应重点抓好学生课堂教学这类综合性职业技能的训练。以微格教学为例:在微格教学中,对教学设计方案及教学过程应进行互评;应分解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小步指导;学生分组试讲,指导教师应及时评课;应组织学生之间相互观摩,并相互“说课”。

4.建立一个有效的监督激励机制是实现师能训练目标的重要保证。

一个优秀的实践性师能培训方案要得到有效的贯彻和实施必须有一个有效的内部激励机制和外部监督机制来促进和保证才行。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提高贯彻方案的动力和效果。而尤为重要的是有效的监管机制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方案贯彻过程中流于形式。

三、提高高师院校师能训练水平的几点建议

针对当前高师院校师范生师能训练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与不足,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从实践性教学的课程结构体系、课堂内容组织、教学方式改革、教学管理理念更新和师能训练评价监督等方面入手,整合教育实习前的专项技能训练体系,辅之以教育实习过程中的网络化互动和实时监督管理体系,来建立一个符合当前高师院校师范类教育实际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1.在师能训练实践性教学的课程结构上构建和抓好“课堂教学(第一课堂)、课外实训(第二课堂)和校外实践(第三课堂)”三元对接的教学模式。

2.在师能训练实践性教学的课堂结构上构建和抓好“观摩、备课、实训、评议、小结”五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和“准备阶段、实训阶段和总结阶段”三个基本实践性教学阶段的教学模式。

3.在师能训练实践性教学的内容上,构建“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师能训练为主要内容、以师能实践为重要环节、以师能竞赛为必要补充、以网络互动评议为主要监管方式”的师能训练实践教学体系。

4.在师能训练实践性教学方式上,构建“大课堂、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大课堂”指建立教育实习基地,构建师能训练实践性教学大课堂[5];“开放式”指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实训方式,特聘中学教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实行师能训练开放式教学。

5.在师能训练实践性教学过程中,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训相结合、校内训练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6.在师能训练实践性教学评议环节中,建立贯穿整个实践环节的师能训练开放式网络评监体系。可以建立一个对高校参与实践的指导教师、实践单位、参与实践的学生和实践单位的学生“四位一体”的开放式网络全程实时动态评价、监督、跟踪系统。高校可以是系统的建立和管理监督方。把学生微格教学、课内实践、校外实习作为不同实训板块都纳入此师能训练软件系统,让实习单位的老师和学生与高校参与实习的师生可以两两动态互评。

参考文献:

[1][9]洪额.师范教育现存问题浅析及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对策[J].跨世纪,2009,1.

[2]张伟坤.利用专题网站及网络课程提高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2.

[3]马红云,王小琴.高师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式探讨[J].知识经济,2008,3.

[4]魏饴.高等师范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及培养模式新论[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5]王桂波.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现状及其对策研究.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

[6]刘霄.高师生职业技能训练模式探析.教育探索,2007,1.

[7]杨凯.高师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新模式的构建.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

[8]胡田庚.教师专业技能训练一体化探究.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基金项目:淮南师范学院教学研究项目(HSJY201017)

上一篇:旅游及航空服务专业实践性教学内容的优化 下一篇:青岛理工大学费县校区大学生德行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