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城脚下的竹屋看隈研吾的建筑设计思想

时间:2022-09-20 02:43:45

从长城脚下的竹屋看隈研吾的建筑设计思想

摘要:隈研吾,日本新生代建筑师,在日本和巴黎设有建筑事务所,在世界各地均有重要的建筑设计项目。隈研吾一直主张设计的一切都要与自然相结合,在他的设计中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是首位的,在大家都希望在环境中突显自己的建筑时,隈研吾力求消隐他的建筑。建筑通过弱化自己的形式感,来融入周围场所也就是环境,以期与人、环境三者之间达到一种平衡和谐的关系。当前中国建筑师也面临建筑如何与自然共存以及同时继承本国传统文化,使之与现代建筑相融合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隈研吾建筑设计思想及作品的分析中也许能对这个问题提供一些有益启示。

关键词:隈研吾建筑禅宗竹屋

中图分类号:TS958文献标识码: A

1.隈研吾的建筑设计思想

1.1禅宗思想

禅宗是印度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在公元12世纪流传到日本

日本因岛国的特殊地理环境,常发生自然灾害,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生存,日本人民的心境常常产生一种孤寂感,进而形成更深层次的悲观情怀。所以禅宗带给人的冷静和超脱的精神得到了日本人民的广泛认同,这正是禅宗能够跟植于日本文化的本质原因。

禅宗思想影响着日本整个民族的思维审美,正如铃木大拙所说“禅造就了日本的性格,禅也表现了日本的性格”。日本人民的道德、修养、精神生活乃至人格的塑造都受到禅学的影响。同时,禅学与日本民族的自然审美观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最终形成日本独特的审美思想。随之被设计师们渗透于设计中,成为日本设计的灵魂。

隈研吾从小生长在这种禅学文化背景下,可以说禅学深深根植于隈研吾的心中。他崇尚禅学将自然与艺术相结合的观念,经过不断的实践与探索将禅学这种民族文化深深融入在自己的建筑作品中。他十分重视日本的传统文化以及建筑传统,他的建筑作品都呈现出一种东方文化传统的味道。所以重视文化的隈研吾在建造一座建筑的同时,十分重视的就是这个国家传统文化。

与此同时隈研吾曾多次在书中提到的布鲁诺・淘特对他建筑思想的初步形成也是具有重要因素,包括大海与点彩画都让隈研吾拥有更多对自然的认识和创作灵感。

1.2“消解”建筑

受日本传统文化的熏陶的隈研吾,在日本经济困难时期,也就是日本的泡沫经济时代,开始思考在混凝土建筑时代,如何产生新的建筑。隈研吾是一个实践者,他发现建筑危机,并改变自己的思想,他认为混凝土建筑让他不能呼吸而自然材料才能给人留下呼吸延展的感受,这种轻盈、明快的意味更带有一种“禅”的味道。

在经历了泡沫经济的洗礼之后,隈研吾的建筑思想得到升华,经济的萧条给了他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建筑的本质。他开始以“消解”建筑、“弱化”建筑来取得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他提出建筑物不应该干扰环境、破坏环境,在他看来“建筑原本就背负着必须从环境中突显自己的可悲命运。”所以隈研吾希望能够让建筑融入那块土地,回归自然,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割裂开来。

隈研吾每件作品都十分重视环境的角色,他希望建筑的形体在环境中是不容易被发现的,是可以“隐藏”于环境之中,隈研吾强调建筑在环境中应该是融入而不是凸显。而隈研吾消隐建筑的方式概括来说就是弱化形式,解放材料,意思就是弱化建筑的强烈造型感,将材料从单纯的技术和功能中解放出来,与建筑空间、外部环境融为一体。而长城脚下的竹舍可以说是隈研吾建筑思想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自己最满意的三件作品之一(另两件分别是马头町广重美术馆与水/玻璃),竹舍体现了隈研吾对建筑、人类和自然的重视,对建筑的深层思考。

2.隈研吾的建筑实践案例―竹屋

2.1竹屋的背景与特点

竹屋,坐落在八达岭长城脚下的亚洲建筑师走廊,亚洲建筑师走廊是由当时最活跃的十二位亚洲建筑师设计展示他们各自最喜欢的房子。项目的名称是“长城脚下的公社”。其中隈研吾设计的 7号别墅,简称竹屋,应该是隈研吾在中国最为人所熟悉的建筑作品。

在隈研吾接到中国的万里长城脚下设计住宅的邀请时,他正在研究竹建筑,儿时后山的那片竹林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喜欢竹子的纯洁和笔直,希望能够创造一个竹林那样的空间。

隈研吾了解竹子在中国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竹子在中国具有与生俱来的文化底蕴,备受中国人民的喜爱。在中国,竹是“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象征着正直不屈、高尚以及气节,坡更是对竹赞赏有加,“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可见中国古代文人赋予竹子多么高尚的精神文化,这种竹文化情结一直伴随着中国发展至今,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而当时的中国建筑在隈研吾眼中极其糟糕,基本都是美国的超高层建筑的复制品。所以当“长城脚下的公社”的投资方找到隈研吾,请他设计自己喜欢的建筑时,隈研吾决定在中国长城脚下建造一座竹建筑。希望给想要逃离充满建筑污染城市的人们一个幽静的场所,去寻找希望,如同中国古代的“竹林七贤”的故事。

2.2竹屋的消隐

材料在隈研吾的设计中十分重要,他总是在一个设计开始之初,先了解当地的材料、观察场地,继而针对材料的特性来确定细部的处理。这是他独有的设计方法,合理的材料运用才可以让建筑消隐到当地的环境中。在长城脚下的公社这个项目中,隈研吾选择了竹子作为建筑的材料,当然不仅仅是因为竹子蕴含的中国文化,他力求通过一根根的竹子来融合长城山区的地形和所在地的居住者。从而让人、竹屋和环境产生了更为强烈的亲近感。

竹屋主要由钢、竹和玻璃三种材料组成,建筑的外部由竹子包围,如百叶般排列,传统的竹子同现代的材料刚能和玻璃进行穿插组合设计。隈研吾采用了中国建筑公司的意见,在竹去油后,再浸在油中,耐久性能会更好。变成茶色的竹子比他在日本实验的竹子颜色更有味道。因为土木工程公司的失误,竹子的规格不统一,反而给了竹舍更加自然的感受,竹子这种粗犷的材料因为规格的不统一更加符合整个长城脚下的环境场所的精度。

所有的材料解析与文化探讨都是为建筑更契合这个基地坏境而存在,隈研吾的建筑作品力图追求简朴与自然,他始终坚持建筑去适应土地的原则,隈研吾提出“建筑应该在适应各种各样的土地环境上进行设计”。所以在建造竹舍之前,隈研吾认为更应该去了解的是万里长城的修筑原理。长城的修筑原理就是配合原有的蜿蜒起伏的地形筑起城墙,不用修整地形、弄平地表,从没有孤立于周围的环境,这是最吸引隈研吾的自然品质。对隈研吾来说,如何让建筑的精度符合建筑场所的精度,是他处理建筑与环境的依据。所以在了解万里长城的建筑模式后,隈研吾决定就将竹舍按原样安置在陡坡上,不做任何的土地平整。长城周边环境特有的粗犷十分有魅力,他不希望建筑破坏这原有的和谐。所以他设法将建筑粗犷化,从而让两者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

2.3禅意竹屋

隈研吾吸收了禅学中自然环境中―“空”观,他认为建筑的原型必然是“空”的,只有通过自然环境才能体现其价值,而这种思想在竹屋中也有所体现。

隈研吾在竹屋的外部做了玻璃和两层的竹子格栅,一部分的竹格栅是可以自由开关的,使光线变得可以调节,控制内部的视线和日照。通过格栅的虚实将建筑外的自然景观,树木、河流、光线等引入到竹屋内部,使得你处在内部空间也感受到外部自然环境的变化但又不受外部的干扰。

整个竹屋外部景观就像经过了一层过滤,穿透了半透明的墙体,连接内部和外部的空间。竹屋的内部空间简约,空灵,由不同直径的竹子如百叶般排列,这些排列整齐的竹墙和竹柱将内部空间分割成各种不同的空间。竹墙虽然划分了空间,但是却可以不完全遮挡视线,阳光可以透过竹子之间的间隙进入,让内部空间也与自然交织。而竹子在竹屋中不仅仅只是划分空间的工具,更是内部与外部的一种连接,连接人与自然,隈研吾正是利用了这种格栅间隙的变化,使其竹屋充满了轻盈感和时空感,附有浓厚的东方禅意。

竹屋内部有一处专门隔出的“茶室”有十多平方米,由竹子围绕而成,有浅水环绕,悬于水上,仿佛茶室就飘在水面上一般。四周一排排竹子似乎将茶室与其他空间隔绝,但是又能够透过竹缝看到长城的烽火台。室内有两条石板桥,其中一条通向茶室,站在石板桥的一端看向整个茶室感觉更加富有禅意。竹子、石板桥、水和光线等自然材料和元素,随着光线的不同,变幻不同的效果。隈研吾营造的茶室空间,让人置身其中感觉舒适,仿佛周围环境也安静了下来,思绪也会跟着平静下来,极具禅意。

3.对中国建筑发展的启示

3.1传承传统文化

隈研吾的建筑作品一直表现出日本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喜爱,他一直运用不同的地域性材料来寻找建筑与环境的和谐,最终达到建筑与环境相融合。他的建筑在一定的程度上保留了很多日本传统材料和构造做法。隈研吾绝不是简单的复制与拼贴传统建筑的符号,而是在空间构成上传承对传统的记忆。他回归传统的途径不是对传统建筑形式的模仿,而是对传统工艺的复兴以及传统材料的转化。

在中国建筑探索的道路上,隈研吾思想中对传统的复兴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中国建筑师也可以尝试从传统的建造技法中寻求新的突破,展现本国文化,这些都是值得中国建筑师思考与借鉴的。

3.2强调民族特性

隈研吾在他的建筑中的本土文化表达,认真进行着建筑时间,将日本建筑特有的东方神韵发挥的淋漓尽致。他的建筑思想在向西方介绍日本文化中的建筑概念。他能将本国的传统建筑文化继承并发展的很好,得到世界的认同,这些都是中国建筑师在未来需要继续发展的地方。

3.3融入自然

建筑融入自然,消隐于自然的设计理念在隈研吾的建筑设计中一直有所体现,他希望建筑被自然所吸收,他的每一件建筑作品都根据当地的环境选择不同的材料,做不同的设计,力图达到他这一建筑观。不是让建筑去改造自然,而是让建筑迎合自然,建筑在隈研吾的设计中只是作为人与自然的一种“媒介”,隈研吾在建筑与自然关系的设计态度上值得中国建筑师反思和学习。

4.小结

从长城脚下的竹屋的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隈研吾在不断实践着他的建筑设计思想,竹屋的设计充满着他对自然的感悟:追求一种与自然连接的建筑思想,因地制宜的利用周围环境的材料,淡化建筑在大自然环境中突出感,使建筑隐入自然。同时如何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使之与现代建筑相融合也一直是隈研吾所思考的问题,并在他的作品中有所体现。现在的中国处在建设的高速发展时期,就像隈研吾的《自然与建筑》中提到的,中国到处充斥着对美国20世纪80年代超高层建筑风格的二流复制,建筑师们普遍没有对人、建筑以及环境之间的关系有所考虑,大量的建筑对中国环境造成了巨大负担。在中国优秀传统建筑文化、民族的特性不断流失,中国的建筑危机已日益明显的当下,隈研吾的建筑设计观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借鉴和学习。

参考文献

[1]隈研吾[日]负建筑[M]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P178-181

[2]隈研吾[日]新建筑入门[M] 中信出版社2011年P21-186

[3]隈研吾[日]自然的建筑[M] 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P103-124

[4]BotondBognarKengo Kuma: Selected Works[M]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2005年P137-144

[5]郭宇、卞洪滨 隈研吾“消解建筑”的建构方法分析[J] 世界建筑2010年P132

[6]刘昕炜 体验建筑师走廊―解读隈研吾的竹舍[J] 南方建筑2003年P61

[7]张音玄 从“竹墙”说起[J] 时代建筑2002年P52.

上一篇:大跨度梁吊杆悬挂结构施工 下一篇:液化地基处理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