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5例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情况分析

时间:2022-09-20 02:38:58

215例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情况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的规律,评价疫苗的安全性,改善预防接种服务质量,增强公众对预防接种的信心。方法 对2008――2012年永吉县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系统报告的215例接种疫苗后发生不良反应的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15例疫苗接种疑似预防异常反应病例中一般反应213例,异常反应1例,偶合症1例,无疫苗事故;百白破无细胞疫苗报告例数最多为92例;≤l岁组异常反应例数为1例,6岁组偶合症例数为1例;就医后痊愈者215例,治愈率100%。结论 永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自2008年使用AEFI监测系统以来,AEFI检测的敏感性明显提高,异常反应的防治效果显著。由于异常反应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还应从加强疫苗质量的监管、提高接种人员的培训等方面入手,进一步降低异常反应的发生率。

【关键词】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15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2942-01

随着免疫规划针对传染病的有效控制,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AEFI)受到了公众与社会的关注。AEFI是指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可能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且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1]。开展AEFI监测,科学地评价接种疫苗的利弊,对于评价疫苗的安全性,改善预防接种服务质量,从而增强公众对预防接种的信心,具有重要意义[2]。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来源 AEFI监测覆盖接种国家免疫规划(NIP)疫苗和非NIP疫苗的所有人群。本文资料为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永吉县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系统的监测资料。

12 报告程序、时间及形式 各接种点责任报告人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后,在48小时内通过网络将报告卡上报永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心接到报告后48小时内组织开展调查,收集相关资料,并在调查开始后3日内初步完成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个案调查表,并通过全国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3]。

13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分类 分为一般反应、异常反应、疫苗质量事故、实施差错事故、心因性反应、偶合症和不明原因反应共七类。

14 统计分析方法 将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中的AEFI监测个案数据导出,利用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率、构成比进行数据描述,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

2 结 果

21 病例报告 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共报告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215例,分别为2009年5例,其中异常反应1例,一般反应4例;2010年10例,均为一般反应;2011年30例,均为一般反应;2012年170例,其中偶合反应1例,一般反应169例。以上5年报告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中一般反应213例,占9907%;异常反应1例,占047%;偶合反应1例,占047%;无疫苗质量事故、预防接种事故、心因性反应和不明原因性反应。

22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疫苗分布 在本次调查中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涉及14种一类苗,4种二类苗。按照报告例数多少依次排列为:百白破无细胞疫苗报告数最多为92例,占4279%;A群流脑疫苗报告数19例,占884%;白破疫苗报告数17例,占79%;乙脑减毒活疫苗报告16例,占744%;麻风疫苗报告14例,占651%;A+C流脑疫苗报告11例,占511%;百白破疫苗和乙肝疫苗报告数均为8例,占372%;腮腺炎疫苗报告6例,占279%;麻腮风疫苗报告5例,占232%;甲肝疫苗、HIB疫苗、水痘疫苗报告数均为4例,占186%;流感裂解疫苗报告3例,占139%;脊灰、麻疹、出血热、口服轮状疫苗报告均为1例,占047%。

23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年龄分布 在215例AEFI个案中,≤l岁86例,占40%;其中≤2月龄2例,占093%,3-5月龄33例,占1535%,6-8月龄33例,占1535%,9-11月龄18例,占837%;1岁组76例,占3535%;2-6岁组50例,占2326%;≥7岁组3例,占14%。

24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转归情况 在215例AEFI个案中,就医后痊愈者215例,占100%;无死亡、后遗症病例。

3 讨 论

AEFI监测是监测免疫接种安全性的有效手段,有助于免疫接种规划的进程。2006年1月1日开始,根据2005年新颁布的《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将“副反应”更名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2008年6月启用《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开展AEFI监测,有助于及时发现AEFI的发生原因,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AEFI对免疫接种规划工作的负面影响。该县在2008年开展AEFI监测时,对此项工作监测力度不够,基层接种单位认识不足,导致无病例报告。自2009年以来,通过反复培训学习,接种单位逐渐提高了对AEFI监测报告的意识,使AEFI监测报告率在逐年提升,2012年覆盖了全县13个乡级接种门诊,报告覆盖率达到100%,村级接种点报告也在逐年提高。

2008――2012年全县发生AEFI的主要类型为一般反应,占总例数的9907%;其次是异常反应和偶合症,各占047%;无疫苗质量事故、接种事故、心因性反应,说明该县免疫规划用疫苗是安全的,预防接种服务质量较好。当然,在提高监测敏感性和监测范围的同时,减少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发生仍是一项重要工作。疫苗质量因素、疫苗实施接种因素、受种者的个体因素是引起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的三种主要因素,加强疫苗生产单位的质量监控和监管保证疫苗质量;强化疫苗管理和规范实施接种操作,保障疫苗科学、合理地使用;通过接种前预检和告知,加强受种者对个人因素的了解,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异常反应的发生。加强预防接种人员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其责任心和业务能力,完善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增加人员配备和强化规范预防接种操作,是今后必须长期关注的重要工作内容。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2005

[2] 朱金玉,王方,周荣光,华容2008年句容市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监测分析[J]江苏卫生保健,2009,11(4):13-14

[3] 刘大卫如何开展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工作[J]中国计划免疫,2006,12(4):322-327

上一篇:早期气管切开在颅脑外伤与脑出血患者救治中的... 下一篇:小儿意外伤害危险因素分析与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