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质态层次结构

时间:2022-09-20 02:28:59

试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质态层次结构

摘 要:利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等,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现象进行研究,发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表现为多形态多层次的立体结构。在文化质态上,可分为体育精神文化、体育制度文化、体育物质文化、体育行为文化和体育艺术文化五个层次。

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 层次结构

近年来高校校园文化研究与建设热潮的兴起,并非偶然现象。这实际是高校进入自主发展、自我发展的新阶段后,在市场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环境化与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从文化发展上对学校进行自主特色定位的体现。但是,由于文化概念的广泛性,对校园体育文化存在众多不同的理解,特别是不加区分地罗列校园体育文化的层次和校园体育文化现象,既无助于认识深化,也给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带来操作上的困难。据此,我们必须按照校园体育文化结构要素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从不同的视角加以考察,并立体地把握校园体育文化,这是认识校园体育文化层次结构的基本原则。从这一原则出发,本文对校园体育文化多形态多层次交叉结构中的质态层次结构进行了探索,为下一步全方位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校园体育精神文化

从生命哲学的视野看,只有精神活动才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最高形式,因而也只有精神文化才真正表现出文化的生命特征。学校文化本质上是学生进行生命交流的过程,而不是孤立存在的运动过程。[1]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是在校园中由师生长期创造的特定的一种精神财富和文化氛围。它主要以体育思想观念体系和价值体系表现出来。精神文化包括身体观、健康观、运动观、体育观、审美观、道德观、人际关系、体育意识、体育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实践能力等,从深层影响着全体师生员工的思想、理想、信仰、意志、态度、情感及行为,具有深刻的哲理内涵和浓浓的人情味,要创设那种潜伏、弥漫、浸染于整个校园并体现学校深层目的的精神氛围,来养成全体师生员工具有持久效应的思维、态度、情感及行为方式。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是赋予学校以生命、活力并反映学校体育历史传统、办学特色、体育精神风貌的一种学校体育精神形态,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校园体育文化,但并不一定每一所学校都形成或凝聚起自己独具特色的学校体育精神。学校体育精神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这强大的影响力、感染力渗透在学校体育的方方面面,就成为凝聚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奋斗的精神动力。如清华体育,源远流长。体育传统的形成与保持源于校方及体育教师的重视提倡和悉心指导,其思想根源在于清华教育者“健全人格”的教育思想和忧国忧民的爱国之心。[2]

2.校园体育艺术文化

2.1体育艺术文化的内涵

体育艺术文化既不同于体育物质文化,也不同于体育精神文化,它处于二者中间。在历史文化发展的长河中,体育与艺术在各自的发展中相互间不断地靠近、接近与汇合,出现了一个体育与艺术相互渗透的广阔领域。前苏联学者莫・卡冈说:“在最远古代时代体育运动对艺术文化的影响仅限于舞蹈的范围内,再晚些时候体育运动――艺术的混合性成了杂技艺术的基础。现在体育运动和艺术文化的影响愈益广泛和多样。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我们今天,体育运动取得了这样的群众性,这样牢牢地进入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作为早操、生产操、中学和高等学校里的体育课,群众体育团体的工作的形式,最后还以在露天或卫视转播节目中观看的表演形式进入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当然体育技术同物质生产技术一起要求当代艺术掌握它的资源,以使艺术语言尽可能与当代人的世界观相符。由此产生了这种新的――而且在短时间内成为如此普及的――艺术品种,如艺术体操、花样滑冰、冰上芭蕾,花样游泳,群众体育检阅节。”[3]因此有学者曾预言,未来体育的发展将走向艺术体育。苏珊・朗格曾指出:当今艺术的边界已变得越来越模糊,连体育也有重返艺术的迹象。[4]已退休的前奥运会主席萨马兰奇曾经说过:“我们把体育与艺术看作是一回事,艺术和体育就是我们奥林匹克的定义。”[5]今天人们观赏不同形式的体育比赛,运动者的优美动作既可作为“流动的艺术品”供人视觉观赏,在他们的动作中表现出来的拼搏进取、公平竞争、即兴创新动作等又作为“物质中的思维”和爱国主义与个性的张扬联系起来。他们这种具有双重意义的表演难于用其它符号表达,故它应该隶属于体育艺术文化体系。

2.2体育艺术文化的主要内容

校园体育艺术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体育绘画;(2)体育雕塑;(3)体育建筑艺术;(4)体育表演艺术;(5)体育欣赏。体育表演艺术――体育表演有两种含义,一是在校园体育活动中通过体育动作表现自己的美,提高对美的表现把握能力,它是美育的重要内容。二是观看别人表演,提高自己欣赏美的水平。体育欣赏――观赏体育比赛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热爱体育活动,欣赏体育美选择的重要内容。这些比赛所表现出来的高超运动技巧和拼搏精神特别适合发泄观众的感情,这是任何表演所难于达到的。学生在从事体育活动时,有时会产生一种“尽善尽美”的追求,这和艺术的追求是很相似的,从体育中产生的“身心一致”、“天人合一”、“返朴归真”、“溶于自然”等体验具有精神体验和身体体验难以侵害的特点。

现代生活中体育与艺术或艺术与体育的广泛融合现象,是体育游离实用中心向着艺术逐渐推移,艺术游离审美中心向着生活实践领域(包括体育运动)逐渐推移,双向互动,动态生成的结果,是文化发展史内部方向相对,作用不同的两种历史性律动形式相反相成的结果。[6]

3.校园体育制度文化

校园体育制度文化主要指以文字形态表达的学校体育的规章制度及固定的体制所体现的文化,如学校制定的体育章程、条例、规定、办法、公约、实施细则等制度以及办学目标、校训、教风、学风等,它们保证学校秩序的正常运行,规范着学校成员的行为、态度和作风,倡导与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价值观、健康观、审美观一致的学校体育风气,是体育精神文化在学校各个方面管理上的体现。先进的校园体育文化精神如果不能通过一定的制度及相应的机制表达出来,就难以转化成客观的体育文化存在,形成不了新的体育文化风尚,就起不到推动校园体育文化进步的作用。当新的校园体育精神文化转化到了制度上时,既标志着先进的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有效传播,又标志着校园体育文化创新的落实。一所高校包括体育制度创新在内的体育教育创新,本质上是体育文化创新。当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已极大地改变了当代高校师生的价值观念、健康观念,相对来说高校现行的部分体育规章制度还落后于时代前进的脚步,成为阻碍高校体育发展、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最大阻碍。在当前的高校体育改革中,制度创新是推动高校体育发展、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途径。同时,体育制度创新是体育创新的重要内容,正如同志在北师大百年校庆的讲话中指出的:“进行教育创新,关键是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没有不断的体育制度创新就不会有体育体制改革的真正深化。

4.校园体育物质文化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以实物形态表现出来,主要指学校的体育建筑、生活设施、校园教学环境、自然生态环境等。人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总是力图对自己周围的环境客体作全面认识和综合解释,这就是环境知觉。在环境知觉的指导下,人在空间中进行各种各样的身体活动,空间慢慢地与各种各样的身体活动发生联系,产生了意义。人出于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理解,对分化的空间做出自觉的安排和使用,就是空间设计。空间设计的直接结果,就是形成各种各样的体育物质文化。它们既是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物质保障,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校园体育文化的规模甚至质量。体育物质文化处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外层,一方面是因为在校园的整体布局、校园建筑结构风格、校园自然生态环境等物质建设上,积淀着师生的审美价值;另一方面是是否自觉接受先进体育精神文化的指导,校园体育物质形态上所承载的体育文化含义是有很大不同的。在校园的体育物质设施建设上,通常凝聚了一定时代学校全体师生的体育文化思考,是最直观区别高校有无体育文化内涵的特征之一。优秀的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是丰富和升华校园体育文化生活,表现一所学校的独特气质和风格以及良好社会形象不可缺少的内容,反之,不重视校园体育物质文化,不仅影响体育教学、科研、训练、健身活动的开展,而且不利于人素质的全面发展和终身体育的养成。因此著名学府都非常重视学校体育建筑风格、整体布局和校园生态环境的建设。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物质文化形态,其独特之处就在于校园是专门的育人场所,育人的意向性要求是其本身包容丰富的教育意义与教育价值。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积淀着历史、传统、体育文化和社会价值,蕴含着巨大的潜在体育教育意义。学生不仅通过体育物质文化掌握一定群体的环境知觉,而且同时从体育物质文化中领会特定体育文化的空间设计,态度、情感、健康观和价值观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5.校园体育行为文化

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包括校园内人们的日常言行和开展的教学性、学术性、各种健身活动、各种娱乐性活动、体育消费、体育时间和空间利用等。校园体育行为文化主要通过师生的身体活动形态表现出来,是学校日常生活中人们最经常表达情感、态度,最直接感受的活的体育文化形态,它与上述4个层次的校园体育文化有很大不同。相对于体育行为文化来说,上述4个层次的校园体育文化便有了资源性或环境性的作用,从内部支撑着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并形成高校跨文化交流的活跃“界面”。由于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处于校园体育文化的外层,因此它比内层文化更具开放性、更加多元化与生活化。

校园体育行为文化一方面要受支撑它的内层文化的影响和支配,另一方面又接受体育艺术文化和社会大众文化的影响,对内层文化有反作用,它总是在承受现在的内层文化的基础上又对内层体育文化有所改变。校园体育文化正是内外层文化这种承受与改变的交互活动过程的产物,不断在各层次间内在的矛盾运动中获得发展动力。

6.小结

从体育文化的质态层次分析中可以看到,目前我国高校体育工作及改革主要集中在体育文化的外层,即物质文化层次与行为文化上。涉及体育制度、管理组织的改革较少,而对于体育文化的核心部分即体育精神文化与体育艺术文化系统的工作,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薛晓阳.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新视野[J].教育研究,2003.3.P:27.

[2]王向阳.清华体育传统的思想根源初探[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P:91.

[3][前苏联]莫・卡冈.艺术形态学[M].三联书店,1986.P:258.

[4]转引自:王岗.文化结构法则与民族体育的发展趋向[J].体育文化导刊,2001.2.P:8.

[5]转引自:周志明.夏五四.对体育文化的耗散结构剖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3.10.P:35.

[6]魏锦龙.体育与艺术相融合的双向律动[J].体育文化导刊,2003.10.p:48.

上一篇:如何搞好中学体育研究性学习 下一篇: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互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