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新闻 第1期

时间:2022-09-20 01:31:58

院校新闻 第1期

清华与美名校成立“生物医学工程联合研究中心”

经过三年多的筹备,由清华大学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联手合作的“清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联合研究中心”2008年1月8日正式成立。

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陈吉宁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第一副校长Kristina Johnson共同为中心挂牌,并代表双方签署了科研与教学合作协议。

根据双方共识,该中心将成为两校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科研与教育合作的载体。在双方的资助和支持下,中心将在生物医学工程的前沿领域,如神经工程、医学影像、组织工程等领域进行合作研究同时实施博士生联合培养计划、本科生暑期互访计划、课程教育合作计划;支持两校教师的短期互访和学术休假访问、定期组织双边学术研讨会等。

据悉,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创建于1876年。是美国第一所研究型大学,并于1 889年成立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该校以医学学科和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而闻名于世,是全美获政府研究资助最多的大学,其医学院是全美获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资助最多的机构。该校先后有23位毕业生或教授获诺贝尔奖,其中15位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曾于1986年与南京大学合作成立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成功培养了大量中美双边事务和国际事务的专门人才。此次与清华大学成立的联合研究中心是该校在中国建立的第二个合作机构。

浙江大学与伦敦大学成立联合实验室

2008年1月14日,由浙江大学药学院与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合作共建的联合实验室正式成立。成立联合实验室是在双方2006年签订的备忘录基础上达成的新的合作,实验室将致力于中药的国际化及创新药物的研发,同时开展双方师生互换等方面的交流。

据悉,伦敦国王学院由英国国王乔冶四世于1829年创办,1836年与伦敦大学学院一起组成了伦敦大学。是伦敦大学创始学院之一。如今,该学院包含多个院系,在英国的高等教育界中居于领导地位。作为伦敦大学的奠基学院之一,2003年国王学院在TIMES的英国大学排名中名列18,英国《卫报》综合排名第10。国王学院已有8位诺贝尔奖得主,其中包括DNA螺旋结构的发现者。

吉林燃料乙醇公司与吉林大学共建合作研究室

2007年12月19日,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与吉林大学生命科学院、吉林大学化学学院举行合作研究室揭牌仪式,正式达成生物化工技术合作协议。

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作为国内第一个大型燃料乙醇生产基地,以合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际一流生物质能源基地为目标,在发展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化工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2007年8月,公司积极组建研发中心,并配备了研发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和中试车间,为产、学、研合作搭建了良好的技术服务平台。吉林燃料乙醇公司与吉林大学共建合作研究室,对于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推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着友好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双方将重点放在生物质能源及其副产品的开发、生物化工产品的开发以及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方面,进行广泛合作与研究。目前,合作双方已开展制备膳食纤维等项试验。

华北电力大学成立核科学与工程学院

2007年12月12日,华北电力大学核科学与工程学院正式成立。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国防科工委、国家核安全局、核能行业协会、中国核学会、国家电网公司等单位的领导及数十家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揭牌仪式。

作为安全和清洁能源,核能在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华北电力大学自2003年设置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大唐电力集团等单位进行“核电人才订单培养”,已培养出120余名核工程专业毕业生,成为继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哈尔滨工程大学之后国内第五家培养核工程人才的大学。

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唯一一所电力类“211工程”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着力构建“大电力”学科体系,在保持传统的火电学科优势的前提下,面对国家能源发展趋势和战略需求,集中力量打造可再生能源学科与核电学科。形成新的增长点。

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在中科大诞生

命名为“KD-50-1”的我国首台国产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日前在中国科技大学研制成功。“KD-50-1”采用国产高性能通用处理器芯片“龙芯2F”自主研发,是我国高性能计算机国产化的一次重要突破。

在教育部“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支持下,2007年5月。中科大计算机科学技术系陈国良院士领衔,与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密切合作,采用代表国内当前高性能通用处理器设计最高水平的64位“龙芯2F”芯片,经过6个多月刻苦攻关终于研制成功国产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

“KD-50-1”采用单一机柜,集成了330余颗“龙芯2F”处理器,理论峰值计算能力达到1万亿次。整机系统结构先进,样机只有一台家用冰箱大,电耗小于6千瓦,成本不到80万元,特别适合高性能计算教学和科研方面的应用以及创新型人才培养,可直接推广应用于自然科学各研究领域和国民经济建设诸多方面。

华东师大成功研发治理互花米草新技术

华东师范大学张利权教授课题组日前成功研发了治理外来入侵物种互花米草的新技术――“刈割和水位控制方法”综合物理控制技术。据悉,课题组在历年研究和多次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于2007年3月在崇明东滩国家级鸟类自然保护区北面的实验区,建立了4块受损湿地生态修复示范样地,分别通过物理控制方法和生物替代方法。同时在实验室同步开展各项互花米草物理控制技术的人工控制实验研究,终于研究发现“刈割和水位控制方法”能有效根除互花米草。

在互花米草生长的关键时期,割除互花米草,抬高水位,不让互花米草呼吸,阻止它进行光合作用,从而抑制其生长和过度扩散。这个办法看似简单,但效果不错。不但弥补了使用单一的物理控制技术、化学方法和生物防治互花米草的不足,同时还保护了本地种芦苇的生长。

安徽医科大学破解牛皮癣白癜风遗传密码

2008年1月13日,安徽医科大学对外宣布,该校教授明确了中国汉族人牛皮癣、白癜风等遗传模式和规律。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遗传病都存在共同的研究瓶颈,那就是面临着遗传资源的缺乏,如何收集、保存日渐稀少而宝贵的民族遗传资源并加以利用成为摆在广大学者面前最迫切的历史使命。

据悉,安徽医科大学教授张学军带领其科研团队,通过遗传流行病学,调查收集了汉族人“牛皮癣”等10种皮肤复杂疾病和100余种皮肤遗传病的遗传资源,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完整的皮肤病遗传资源库,对遗传咨询、基因诊断及维护国家基因资源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湖南农业大学抗溃疡病转基因甜橙品种育成

近日,由湖南农业大学承担的“柑橘规模化转基因技术研究及优异种质的创新”研究通过了成果鉴定。以中国农科院方智远院士为组长的鉴定专家组认为,该研究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这一先进的转基因育种技术获得的大批优异新种质,对提高我国柑橘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品种老化、品质低下,我国柑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弱。传统育种方法育种效率低,品种更新慢;而近年新兴的转基因技术,不仅弥补了常规杂交育种的不足,有利于培育优质高效的新品种,还可以大大缩短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率。湖南农大与意大利卡塔尼亚大学合作,从2002年开始了柑橘的转基因育种技术研究。他们以我国主要的地方良种和主栽柑橘品种为研究对象,摸索出一套节间茎段离体再生和遗传转化体系等转基因育种技术。获得了一大批新种质;尤其是独创性地把抗溃疡病致病基因导入甜橙,填补了柑橘抗溃疡病基因材料的空白,他们获得的转基因甜橙表现出有很强的抗病性,这为柑橘抗溃疡病开创了一条新途径。

香港科大成功研发夏桑菊防治禽流感

香港科技大学中药研发中心近日从传统中药夏桑菊中,成功抽取能防止H5N1病毒入侵细胞的有效成分,可用于预防和治疗禽流感。据悉,研究中心利用崭新提取技术,从夏桑菊成功抽取当中的脂溶性有效成分,可防止H5N1禽流感病毒入侵人体细胞,对禽流感及流感的预防和治疗有显著成效。数据显示,夏桑菊具清肝明目、散热结、润肺等作用,对肺燥引起的咳嗽也有疗效。

上一篇:顶天立地彰显自主创新实力服务地方引领高校跨... 下一篇: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工作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