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互通立交安全性设计分析

时间:2022-09-20 12:54:57

对互通立交安全性设计分析

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互通立交安全性设计需要考虑的诸多因素和设计方式,主要从主线和匝道两个重点来阐述需要考虑的因素。同时介绍了交选型阶段安全性评价的主要步骤,这是检测互通立交安全性设计是否合理的一个依据。

关键词:互通立交安全性设计 技术分析

中图分类号:U412.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公路交通是我国发展最快、使用最多,同时也是发生事故最多的交通方式之一。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在拥挤地段建立互通立交能有效的缓解交通压力,但是互通立交及其复杂,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如考虑不当的话,反而会弄巧成拙。

二、立交布局设计中的安全考虑

互通立交布局的设计特征组合在一起有时可能产生安全问题。下面从车道数的平衡、出入口设置、立交间距及与其他设施的间距几方面阐述互通立交布局设计的安全性考虑。

1、车道数的平衡

互通式立交设计时,无论交通量是否有变化或车道平衡的要求,整条高速公路或相当里程的高速公路都应提供基本的车道数。车道平衡的概念是在出口和进口方面必须达到和谐的运营、减少车道变化、清楚地显示前方的道路去向。

2、出入口设置

在互通立交的引道上尽量采用单出口。这是因为一个出口比两个出口容易设标志,并不易造成混乱,因而是较安全的方案。在出现通行能力问题的地方,宜在出口引道上增加辅助车道的长度。所有出口都全部设置在构造物的引道一侧。对于主线上的多个出口,应尽量合并,以采用单一出口为宜。若条件不允许,需设置连续出口时,相邻出入口之间应当有足够的距离,满足布置交通标志的要求和给予驾驶员足够的反应和操作时间。

3、立交间距及与其他设施的间距

(1)、相邻的互通式立交应该尽可能独立存在,以保证形式的单一和运行的独立,避免使驾驶员要在短时间分析过多的信息,造成操作的失误。

(2)、互通式立交与服务区、停车场、隧道之间的距离不但应该满足布置交通标志的需要,而且要有足够的交织长度,以保证直行车流流畅。

(3)、隧道出口与匝道出口之间应当留有足够的距离,并在隧道入口前增加设置匝道出口距离标识,在隧道内增设荧光预告牌,使得驾驶员能够适应光线的变化观察标识以免错过出口。

三、常用的互通立交型式

互通立交的基本型式,主要可分为:主线上跨式或下穿式;完全互通、部分互通或交织型互通;三路交叉、四路交叉或多路交叉;两层互通、三层互通或多层互通;收费互通或不收费互通等等。在明确基本型式的前提下,再具体又可细分为喇叭型立交、Y型立交、环形立交、菱形立交、涡轮形立交、苜蓿叶形立交、混合形立交,以及以上各类立交的局部变形方案及不同组合方案等等。常用的互通立交的型式及其适应条件详见下表:

常用互通立交型式及适应条件

四、互通立交安全性评价要点

互通式立交包括主线和匝道两部分,下面分别是主线和匝道安全性评价的要点。

1、主线部分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有:

(1)、凸形竖曲线半径的影响

互通立交区凸形竖曲线半径不满足视距要求是互通立交设计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当互通立交出口位于凸形竖曲线顶部时,匝道出口位置不明显,驾驶员在高速行驶过程中不易识别出口位置,加之出口渐变率过大,成为公路设计的隐性缺陷,为日后的交通运营留下了较大的安全隐患。

(2)、跨线桥对视距的影响

跨线桥对视距的影响主要出现在凹形变坡路段。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驾驶员的视线容易受到前方障碍物的阻碍。尤其是夜间,汽车的车灯照射范围有限,在竖曲线的坡底处,当竖曲线半径较小时,驾驶员的视线受阻严重,视距可能不满足标准要求,易造成交通事故。

(3)、路侧障碍物对视距的影响

互通立交区主线的平面线形为弯道时,弯道的内侧如果有路堑边坡建筑物、树木、道路设施等,也应检查路侧净空是否满足视距要求,对影响视距要求的路侧障碍予以清除。同时还应检查弯道内侧中央分隔带防眩设施是否对视距造成影响,如果有影响应采取交通工程设施,以保证安全的行车视距要求。

2、匝道部分

(1)、匝道设计中的安全考虑

匝道是高速公路的事故多发点,下面从匝道设计速度的选用、出入口设计、超高设计和线形设计几方面分析立交匝道设计的安全考虑。

(2)、设计速度的选用

高速公路上的驾驶员习惯高速行驶,驶出时会有速度突变,特别应避免采用出口环形匝道,会导致驾驶操作和安全问题,车速的变化越缓和越好。应为驾驶提供适当长的减速长度,视距和标志在这时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

(3)、出入口设计

一般来说,出口匝道的通行能力及安全性与分流区、匝道本身、以及匝道与交叉路相交点的设计等有关。同样,入口匝道的流量和安全性取决于汇流区和匝道本身的设计。为保证行车安全,出入口设计中注意以下两项建议:

设置适当的标志指示出口位置和方向,设置门架式标志以确保驾驶员知道该选用哪条车道。

分流点和合流点都应保证足够的视距,以确保驾驶员不但能有充分的时间估计自己的位置并驶人正确的车道,而且能够观察到主线行驶的车辆以进行正确的操作。

(4)、超高设计

匝道的超高值选用和渐变段设置应该与设计速度相适应。匝道的设计速度选用应该与车辆行驶速度相匹配,超高值的选取也应该与之协调,同时应该注意与项目所在地气候、环境相适应,避免在积雪、湿滑路段设置较大的超高影响交通安全,同时要注意与纵断设计相结合,避免影响路面排水。

(5)、线形设计

由于匝道平曲线半径小、变化复杂,纵断面起伏多、纵坡变化大,匝道的线形设计和平纵配合,除了一般路线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外,为便于驾驶员观察匝道前进方向,分流点应尽量选择在主线无竖曲线的位置,以防止竖曲线限制了匝道的可视性。避免线形的骤变,如长直线的末端设置急弯曲线;避免在长直线上设置陡坡;避免在两个同向弯曲的圆曲线之间设置短直线,形成所谓的“断背”曲线。

五、互通立交选型阶段安全性评价的主要步骤

结合前文中的论述,初步对互通立交选型阶段的安全性评价步骤总结如下:

1、结合立交区附近的自然条件、环境条件、道路条件、交通条件,初步确定互通立交的型式。结合各立交型式的特点及安全特性对立交的安全性进行初步分析,确定在特定条件下所选择的立交型式,是否满足此型式自身的安全性要求;

2、对于多路互通立交,应尽可能对其进行简化,合理拆分成两个或以上的三路、或四路互通立交组合的型式,并分别对立交的各部分进行安全性分析,确定合理的立交型式。

3、结合互通立交范围的建设条件及已初步选定的立交型式,对立交出入口范围的构造型式进行安全性分析,重点对出入口范围的视距条件、连续出入口的设置情况、出入口流向等方面进行分析。

4、对互通立交范围的变速车道长度进行验算,在变速车道长度满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结合出入口范围主线及匝道的交通流量、交通组成情况、主线与匝道的设计速度、同区域已通车道路的事故统计情况等,分析在出入口附近是否需设置强制性的加、减速措施,并根据流入、流出匝道与主线的实际运行速度差,计算确定所需强制性加、减速车道的长度,并在此范围设置相应的交通工程设施。

5、对互通立交匝道与主线出入口附近的通行能力进行分析计算,确定在特定交通量构成情况下,出入口的服务水平是否满足安全性要求。

六、结束语

交通路况极其复杂而多变,面对这种多变的情况,需要我们更加努力把细节做好。进行人性化的设计,从驾驶员的角度去考虑设计方案是否合理,同时结合相关先进的科技成果,把互通立交的安全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1] 杨智生.互通立交设计有关问题的思考[J].2005(12):80-85.

[2] 王晓华,朱兆芳,曾伟等.天津市快速路互通立交通行能力计算模型研究[J].2008(11).

[3] 李文权,王炜,邓卫等.高速公路加速车道上车辆的汇入模型[J].中国公路学报,2002(15).

[4] 李元军..浅谈影响互通立交安全性的设计因素[J].山西交通科技,2009(6)20-30.

上一篇:地铁联络通道冻结加固法施工浅析 下一篇:施工企业项目工程设备管理的问题和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