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中小学生流行性感冒疫情暴发的调查分析

时间:2022-09-20 12:41:41

一起中小学生流行性感冒疫情暴发的调查分析

【摘要】目的 核实疫情,及时采取有效处理措施,治疗现症病人,防止疫情扩散。 方法 采用统一个案调查表调查,采集鼻、咽拭子标本进行流感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本起流感疫情共发病18例,罹患率1.24%。病例集中在A中心校,占61.1%,发病年龄5-14岁,男女性别比例为1:1.57,5例现症典型病例检测FLUA阳性1份,患者中有11例接种过甲型H1N1疫苗。结论 本次疫情发病病例有集聚性;初次报告发病病例和核实病例数差距较大;加强对学校卫生的指导,开展宣教工作。

【关键词】流感 暴发 分析

中图分类号:R195.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1-336-02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病例资料来源于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病例调查采用《以呼吸道作为主要临床表现暴发疫情个案调查表》逐项调查填写。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发病情况、临床资料、疫苗接种情况、实验室检测资料、流行病学调查等6各方面。

1.2 诊断标准 根据《流行性感冒诊断标准 (WS285-2008)》中流感的定义和诊断标准。

2 结果

2.1 流行特征

2.1.1 发病经过及流行强度 首发病例自某(A中心校5(3)班,女性,11岁),于2010年3月13日出现发热(体温不详)、咳嗽、咽痛、恶心症状。之后,同班,同校陆续有11例相同病例出现。至3月24日,6所学校共发病18例,罹患率1.24%,所有患者经隔离对症治疗后全部治愈。教职工无发病。

2.1.2 时间分布 首例病人出现于2010年3月13日,至3月24日共报告发病18例,持续7天,17日为发病高峰,共发病5例(27.78% )。

2.1.3 年龄与性别分布 18例病例中,男生7名,女生11名,男女性别比例为1:1.57。发病年龄5-14岁,其中:5-6岁2名(11.11%)、7-8岁4名(22.22%)、9-10岁3名(16.67%)、11-12岁5名(27.78%)、13-14岁4名(22.22%)。

2.1.4 地区分布 疫情波及6所中小学校,A中心校病例主要集中在5(3)班,共发病5例(占A中心校病例总数的45.4% ),B中学病例集中在65班(占病例总数的100.00% )。

2.1.5 临床资料 6所学校18例病例中,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咽痛、头痛、恶心、腹痛、流涕等,查体有扁桃体肿大,咽部充血、滤泡等体征。其中发热18例(100.00%),体温在37.6℃-39.5℃; 咳嗽18例(100.00%),咽痛10例(55.56% ),头痛3例(16.67%),恶心5例(27.78%),腹痛1例(5.56%);双侧扁桃体肿大3例(16.67%),咽部滤泡10例(55.56%),其它症状6例(33.33%)。所有病例均无并发症,无重症、无死亡,已治愈。

2.1.6 免疫接种史 中心校584名学生,其中480名于2010年1月20日接种过甲型H1N1流感疫苗。18例病例中有11例接种过甲型H1N1疫苗。

2.1.7 实验室检查 县疾控中心采样后,及时送州疾控中心进行流感病毒核酸检测,经检测,A/H1N1、A/H1,A/H3、FLUB 均阴性, FLUA阳性1份。为中心校五(3)班1名现症病例。

2.2 疫情报告及处理经过 2010年3月17日16时,南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辖区内某乡(镇)卫生院电话报告:该乡从3月14日开始,以中心校为中心各学校共200多人出现了上呼吸道感染疫情,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至今学生因病缺课人数达100多人,请求调查处理。南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立即组织专业人员赶往现场,确定病例定义、核实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标本采集、消毒指导和宣传教育工作,经采取综合防治措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3 讨论

此次中小学生流行型感冒疫情暴发的主要原因:一是2009年2月以来我县气候干燥,全县境内出现60年未遇的严重干旱,学生生活饮用水缺乏,半年多来该学校走读生自带饮用水,住校生到校外以三毛钱一壶饮用水购买自用,由于生活用水困难,学生饭前便后洗手、勤洗衣物等卫生习惯难于落实。二是该乡(镇)位于我县高寒山区,距离县城160多公里,早晚温差较大,学生不注意保暖,易着凉。

初次报告的分析:初次报告各学校共200多人出现了上呼吸道感染疫情,至今学生因病缺课人数达100多人。一是自非典以后,教育系统加强了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实行了校长负总责,分管副校长具体负责,各班主任具体落实的层层责任制,2009年5月开始,学校作为甲型H1N1流感防控重点单位,教职工处在高度敏感状态;随着我县旱情不断加重,造成教职工压力的进一步加大。在统计学生生病情况时,没有科学的医学标准和尺度,以学生举手,清点数字后上报数据(其中包括中暑、慢性咽炎、慢性鼻炎等学生 )。二是部分学生出现厌学情绪,乘机找借口逃避上学。三是部分学生家长不明事因,怕自己的孩子被传染而不允许上学。

本次疫情处置过程中,县疾控中心找准切入点,及时核实疫情,取得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发动村委会一级的力量,正确宣传和引导,让回家的学生积极到当地卫生所或卫生院进行诊治,及时有效的消除社会议论带来的负面影响,在3月24日,使学校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

针对本次学校疫情,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疫情监测,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加强学校与卫生院信息沟通,确定疫情的存在,核实病例,然后规范上报。二是各学校传染病控制工作,有制度、实施方案可查,但是可操作性不强,导致工作落实不到位。三是需增加相应快速筛查设备,如:红外线快速测温仪等,切实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四是加强疫情报告和传染病管理工作。特别是《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管理条例》的宣传和培训,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防止传染病疫情的扩散蔓延。五是乡(镇)卫生院加强对学校卫生的指导和督查工作。

上一篇:关于科右中旗巴镇哈日道卜嘎查1例炭疽的调查报... 下一篇:男性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一例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