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幻想之门 入童话奇境

时间:2022-09-20 12:40:21

启幻想之门 入童话奇境

一、童话教学的核心

童话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因它具有浓厚的幻想色彩,所以特别吸引儿童。幻想是童话的主体、核心、灵魂和生命,可以说,没有幻想就没有童话。

童话作家是如何让童话充满幻想的?清点童话作家的十八般武艺,归纳起来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种:拟人、夸张、对比、变形、神化。当一个童话作家把他的故事讲得峰回路转、出人意料,画面描绘得新鲜奇幻,令读者大呼过瘾的时候,必定是他把这几种表现手法运用得出神入化的时候。

因此,抓住童话中最富有幻想的内容展开教学,既符合儿童的阅读心理取向,又能体现语文学科的教学价值。“以练导学”式的童话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前置性的训练,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欣赏奇幻的内容,并学习其艺术表现手法。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理解、积累、运用、幻想等语文能力。

二、童话教学的模式

针对童话极富幻想的文体特点,“以练导学”式童话课堂教学板块可以分为:一读,聚焦幻想文字;二议,丰富幻想画面;三编,展开幻想情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课文《巨人的花园》,讲述了巨人、孩子、花园三者之间的变化故事,花园的神奇变化是本文最富有幻想的内容。作者在表现花园神奇时,主要运用了对比、拟人的艺术表现手法。下面以本篇课文的教学为例,阐述童话教学的基本模式。

1.读,聚焦幻想文字。

对于故事离奇、语言优美的童话来说,读是必不可少的训练方式。在童话教学的第一板块中,设计“以读导学”的训练,能引导学生发现并推开童话这扇幻想的大门,并借此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

(1)初读感知。根据童话奇幻的特点,初读的要求应更有针对性。通过读的导学训练,在初读中或引导学生关注童话中最具有奇幻特点的人或物,或引导学生关注童话中奇幻的画面或情节。《巨人的花园》这一童话中最神奇之处就是花园的变化。花园的景色不因季节的更替而变化,而是由孩子在不在花园这一因素决定的。教学本课时读的导学训练可以设计为:自由地朗读故事,把故事读通顺,读完后想一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花园。

(2)交流印象。在初读要求的引导下,学生对所读童话已有了初步的感知。在学生交流印象的环节中,教师能了解学生的学情,并通过梳理这些多元的感知引导学生对童话内容做整体把握。如有的学生认为巨人的花园是一个美丽的花园,有的学生认为它是一个荒凉的花园,有的学生认为它是一个多变的花园。在与描写花园景色的四字词语相对应后,学生发现了花园的变化是和季节无关而与巨人对孩子的态度有关。在交流、引导、梳理这一过程中,学生感知了花园的神奇,也把握了故事的主要内容。

(3)重组内容。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加集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指向更为明确的读,读一读童话别富有幻想的语段,从而完成对教材内容的有效重组。如教学《巨人的花园》时可以这样设计读的训练:“你觉得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花园的神奇?请你画一画,读一读。”通过学生再读,就可以把本文的教学内容锁定在童话中描写花园神奇的语段。

2.议,丰富幻想画面。

儿童文学理论家彭斯远先生对童话幻想的独特性进行了专门的探索,他认为童话幻想之所以不同于科学幻想,就在于前者是超自然、超法则、超时空,因而具有天马行空和无所不能的荒诞性。这样具有荒诞性的奇幻内容,为学生的“议”提供了很大的空间。通过“议”的导学训练,能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大胆、独特的幻想,发现童话的表现手法。同时在“议”的过程,在具体的画面中,可以初步尝试运用童话的表现手法进行幻想。

(1)议中探奇。教学内容重组后,应引导学生进行精读,从内容出发破解奇幻的原因。如在《巨人的花园》第二板块教学中,可以这样设计导议训练:“再次默读文中描写花园神奇变化的语句,说一说:花园的变化有什么不可思议的地方?为什么?”以议一议“春天终于来了,村子里又开出美丽的鲜花,不时传来小鸟的欢叫。但不知为什么,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一处为例,学生在议中发现了花园奇的原因有二:一是同一时间花园内外景色的不同,二是同一地点花园内外景色的不同。在学生议的过程中,教师穿插点拨,能使学生清晰地感受到作者这种大胆的想象是通过对比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从内容出发议“奇”,自然而然地破解了童话的写作秘密。

(2)议中绘奇。一篇童话幻想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被破解后,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这样的写法对语段中的奇幻画面作进一步具化。即在作者描绘的画面背景下,引导学生对画面进行幻想,从而丰富奇幻的画面。仍旧以上一语段为例,笔者设计的第二步“以议导学”的训练如下:“春天已经来了,在这一个小村子里,花园内外还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请说一说它们的不同。”有了文中的言语范式,学生的议也有了章法。在对比式的描述中,他们打开了自己的幻想,营造了童话教学的课堂奇境

3.编,展开幻想情节。

在深受儿童喜爱的童话中,还有一些常常被大人所忽略的情节和元素。通过挖掘这些情节和元素,能给学生创编童话的空间,能释放儿童内心深处被压抑的欲望,能满足儿童的阅读需要和心理期待。在“以练导学”式的童话教学中,通过创编童话这一导学训练,不仅能进一步深化学生运用童话艺术表现手法的能力,还能引导学生把握童话“真、善、美”的内涵。

(1)创编情节。童话选入小语教材时,在原文的基础上或多或少进行了改编,因此课文有不少可供学生创编童话的空间。在第二板块教学中,学生已经尝试运用了童话的表达方式对奇幻的画面进行了丰富想象。在此基础上,可以结合不同的童话文本,采用“扩”“改”“仿”“借”“续”等方法训练学生运用童话的艺术表达方法编写童话情节。童话教学中这样大段的创编能极大地展开学生的想象,引领他们进入童话的奇境,徜徉在自己搭建的奇幻空间里。

仍以《巨人的花园》为例,巨人拆除围墙时的情景课文中并没有描写,在此处创编,一是能激起学生多元的幻想,二能迁移运用本篇童话的主要艺术表达方法,三能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感悟童话内涵,因此创编的空间和功能较大。笔者设计了如下“以编导学”的训练:“巨人拆除围墙时,花园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请你写一写这个童话故事的结尾。”

(2)评价升华。童话中藏着美好人性的种子,在教学时需要教师用适当的方式去唤醒学生的感知。创编童话情节的方式不仅能使学生运用童话的写法,还能在情节编排中透露出学生对童话的情感体悟。因此创编童话后,要为学生搭建“读一读、说一说、演一演”等展示、交流的平台。在师生的评价中,显现童话“真、善、美”的内涵。

在对《巨人的花园》拆除围墙时的情节进行“创编导学”练习后,笔者请学生读一读他们所编的童话,并进行总结提升式的评价,如“花园迎来了孩子,也迎来了春天”,“巨人拆除了这堵高高的围墙,也打开了心中的那扇门”,“巨人和孩子们在一起时,花园是多么美啊”。通过这一系列穿插在交流中的评价语,揭开了童话所要传达的“分享”“爱”“包容”等主题。

三、幻想元素与教学的融通

因为以幻想为依托,所以童话的美是独特的,是夸张美,是变形美,是超现实的文学美。当教学主要目标指向学习作者表现幻想的写作方式和培养学生的幻想能力,当教学内容指向文中幻想的语段时,童话教学中的幻想就要和语言的运用、形象的塑造、意境的营造相融相通。

1.幻想与表现手法的相合。

在童话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幻想能力是十分重要的目标。但幻想能力的培养应与幻想表现的手法的学习相结合,才能符合“运用”背景下文体教学的特点。根据年段和文本特点,在教学上要引导学生学其文,得其法。如《巨人的花园》教学中,笔者两次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了幻想。无论是想象花园内外的景色,还是想象拆除围墙之后的花园,都是建立在运用“对比”这一表现手法的基础上。因此,既培养了学生的幻想能力,又训练了学生对比手法的运用。

2.幻想与形象的相融。

在童话中,主人公常常散发出一种强大感人的力量。儿童在阅读中感悟到了主人公的形象特点,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道德上的教育。在《巨人的花园》中,巨人的幡然悔悟,使他的形象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本自私的巨人变得亲切,变得乐于奉献,因此童话的精神也得到了宣扬。那么在进行童话创编时,对巨人拆除围墙后的言行的描述要向着这一方向进行创编,使巨人的形象得以正面化。因此,对学生幻想能力的培养应与文中主人公形象的塑造相融合。

3.幻想与意境的相通。

感情是幻想的动力。如诗如画的幻想与作者的感情交织在一起时,就营造出童话的意境。优美的意境使整篇童话都沐浴在浓郁的诗意之中,给读者带来的有深深的沉醉和感动,也有丰富的联想和思悟。在引导学生学习幻想的内容时,还要通过朗读、鉴赏等训练方式感受作者营造的童话意境。只有在课堂上营造了童话的意境,学生在幻想时才能将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相连,才能使描绘的画面和创编的情节与童话本身成为和谐的整体。

(作者单位:浙江湖州市爱山小学教育集团)

上一篇:我不是大明星,我是小萌宠 下一篇:到底是啥让你情绪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