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宏观调控对保持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思考

时间:2022-09-19 11:58:33

关于宏观调控对保持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思考

摘 要:本文首先简要地介绍了宏观调控的概念及其在中国的应用,通过对我国经济“软着陆”、房地产业及股票市场中,国家宏观调控起到的调节作用,说明了宏观调控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影响。最后得出结论:市场和政府都不是万能的,各有优势和不足。

关键词:宏观调控 宏观经济政策 软着陆 股市

世纪以来。世界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经济的全球化、集团化和一体化作为一种潮流和趋势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本世纪伊始,随着欧洲联盟统一货币――欧元的出现和亚太经合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各国经济相互合作、相互影响的趋势迅速扩散,导致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这样,无论是研究宏观经济的理论学者。还是各国宏观政策的决策部门都不得不在一个开放经济的框架下来分析一国的经济问题,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显得更为重要,对一国整体的经济发展起着调节作用。

一、什么是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亦称国家干预,是政府对国民经济的总体管理,是一个国家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经济职能。它是国家在经济运行中,为了促进市场发育、规范市场运行,对社会经济总体的调节与控制。宏观调控的过程是国家依据市场经济的一系列规律。运用调节手段和调节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微观经济运行提供良性的宏观环境,使市场经济得到正常运行和均衡发展的过程。

宏观调控的主要内容包括:1 国家合理地制定各项经济政策和措施,如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方针、制定产业政策,以控制总量平衡,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积累和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控制货币发行,制止通货膨胀;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税收征管制度等。2 国家正确运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调节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从经济利益上诱导、协调和控制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等。3 科学地编制各项经济计划,使经济计划建立在有充分科学根据的基础上,使其在中长期的资源配置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弥补完全依靠市场配置资源的不足。

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领域存在市场失灵,必须通过政府干预来纠正。政府干预是在任何市场经济国家都存在的。它主要包括微观规制、宏观调控和制度建设三项内容。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阶段,即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政府干预更具有特殊必要性。

第一,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经济的任务迫切而繁重。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注重克服市场的缺陷和防范其可能引发的经济较大波动,努力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这决定了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必须发挥更积极、更主动的作用。第二,我国是正处于改革过程中的体制转轨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虽已建立,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矛盾尤其需要密切关注和及时化解。这决定了我国政府承担的职能远比发达国家政府更为广泛而复杂。第三,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的基本功能是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保障全体居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决定了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必然是多重的,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变得更加丰富。

三、宏观调控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取得的成效

(一)中国实现“软着陆”是政府宏观调控的结果

经济过热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经常困扰宏观调控的突出矛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曾经出现过三次严重的经济过热:第一次是1984年第四季度到1985年,第二次是1988年,第三次是1992年底到1993年上半年,其共同的标志是经济增长率过高。出现严重的社会总供求关系失衡,伴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市场物价持续上涨且涨幅超出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共同的原因都是固定资产投资和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农业出现低速增长,粮食产量徘徊甚至下降。而始于1993年下半年的宏观调控,经过3年半的努力,不仅消除了经济的过热。抑制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而且保持了经济的平稳适度增长。

这次经济成功地实现“软着陆”,集中反映了我国政府认真总结吸取了以往的经验教训,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客观经济规律的认识,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紧紧抓住经济建设不放,正确处理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注意把握调控时机,增强预见性,突出调控重点,坚持适时微调,充分运用多种调控手段,并把深化改革与加强调控密切结合,在开放中进行调控,在稳定发展中完善调控。从而保证了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针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措施已初见成效

2003年我国房地产市场投资和消费保持较快增长,房地产市场总体上是健康的。但局部地区出现了投资增长过快、结构性矛盾突出、房价快速上涨等问题。2004年4月以来,中央以控制房地产开发投资的过快增长为重点,加强了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在各项政策的作用下,1年来,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明显回落并趋于平稳,房地产开发用地供应量得到有效控制。房地产开发贷款增速下降,城镇房屋拆迁规模得到有效抑制,商品房供求增幅双双回落。

2004年以来连续出台的宏观调控措施已初见成效,房地产投资增速明显回落,投机性需求得到抑制,房地产价格在窜升后高位趋稳。随着调控措施的继续落实,房地产投资将减速,房地产价格涨幅将逐渐回落。但是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取得的初步成效与国发文件提出的“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的宏观调控目标尚有明显距离。加之调控政策出台时间较短,且有些措施尚未完善,有些措施落实还需要时间,由此也带来一些值得关注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所以要尽快完善和落实已出台的政策措施,针对当前房地产价格调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房地产价格宏观调控。

(三)宏观调控对股票市场的作用

从2007年开始,国家一再动用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一宏观财政杠杆,虽然宏观调控政策并不是直接针对股市,但还是从两个方面影响了股市的运行。一方面,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了基础货币的扩张乘数。其紧缩效果将不仅体现在原有存量,更对新增货币新贷款产生紧缩作用。银根收紧、利率上扬必然会造成市场资金全面趋紧。央行紧缩银根的信号,不仅打击了那些通过信贷资金炒股的违法行为,导致违规资金加速撤离,而且也加重了场外资金的观望心理。进入股市的增量资金减少,在中小企业板已经推出及下半年新股上市压力增大的情况下,有可能将直接导致股市供求关系失衡,从而影响到股市的稳定。另一方面,紧缩银根等一系列调控措施还将通过对银行类、房地产类及与房地产相关度比较高的行业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从而影响股市运行。另外。如果行政调控过头进而引发经济“硬着陆”风险,将使对公司盈利预期不佳成为普遍心态,则对股票市场的打击更大。

四、结论

市场和政府都不是万能的,各有优势和不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是可以融合的。政府宏观调控一是总量控制与结构调整:二是与微观搞活结合;三是与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结合;四是把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结合,市场经济就能腾飞,政府的宏观调控才会稳操胜券。

上一篇: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零售信贷业务的启示 下一篇:国际收支双顺差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