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时间:2022-09-19 11:47:32

谈“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摘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说法,内涵丰富、新意十足。创造条件要在符合客观的环境下。不能凭空创造。但现实的资本市场不完善会使我们的目的难以实现,为此必然要加强资本市场建设来解决前进途中的障碍,以

关键词 收入;就业;产业结构;资本市场;金融风险

一、“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理解

“创造条件”是指多拓展渠道、多提供机会;“更多”意味着覆盖面更广;“群众”就是咱老百姓;“拥有”就是合理合法拥有;“财产性收入”是指各方面的财富,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涉及到诸多金融理财方式,必然会涉及到各种投资,除了实业投资等。还包括投资金融产品。涵盖了储蓄、债券、保险和股票等。整句话连在一起的意思就是“让老百姓的财富保值增值,让老百姓拥有更多的财富。”

报告的这个新说法,意味着老百姓的收入不光来自工资,国家还将创造条件增加百姓的多元化收入。报告的这一提法。有利于增加百姓财富,能使大多数人成为中等收入者。这也正暗合了报告提出的“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新要求。

二、实现其目的面临的问题

(一)收入的来源分配及其可持续性

在我们进行投资保值之前,我们必须首先拥有收入,只有创造财富才能谈得上如何去投资保值。进一步增加我们的财富。但我们的收入来源面临着的问题有:

1 就业状况不容乐观

就业是获得收入的渠道,没有就业的机会怎么能获得收入。

(1)劳动力自身供给。作为资本作用的劳动力不足,供给自身存在问题。人力资本不够。益智比较少,劳动力素质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要。从总体的教育水平看。我国城乡劳动力素质处于较低的水平。

我国现在的产业结构存在软化。指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体力劳动和物质资源的消耗相对减少,脑力劳动和知识的消耗增大,与此相适应,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主导地位日益被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取代。产业结构软化的含义包含产业内部不断软化和软产业的比重不断提升。这对劳动力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因此就业难度加大。

(2)产业支撑。传统产业如农业、采掘业、制造业的就业人数大幅度下降,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幅度提高。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由农村向城镇转移。

从现实的情况来看。第二产业受到供给大于需求的影响,生产进一步扩大的难度较大,因此难以吸纳更多劳动力就业:另外,第二产业在世界生产技术日益进步的今天,资本排挤劳动力的现象日益明显。导致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相对下降。如果这种推论合理。那么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转移的出路大部分要靠第三产业来消化。与国际标准模式相比,我国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已经超过国际标准模式的水平。这样,我国的第三产业结构偏差还会进一步超过国际标准模式的水平。甚至向正偏离方向转变。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空间相对较小。如果没有新的服务需求出现,第三产业进一步吸纳就业的能力难以提高。

总的来说,我国现在产业发展对解决就业仍然有些困难。

2 可持续经济增长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论是“他主性经济增长”还是“自主性经济增长”。说到底,都是一个持续“投入――产出”的过程。因此,在一定的管理和技术水平条件下,物质资源拥有量及其持续供给能力。是决定经济能否持续增长的关键。中国经济虽然走上了“自主性增长”的道路。但是其持续快速发展首先遇到了我国可用经济资源不足的直接制约。

首先,我国资源短缺,人多地少、水少、油少、富矿少,许多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源不足和生态恶化必然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最大的“硬约束”。

其次,虽然人力资源是决定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但是,由于人口高峰、就业高峰和人口老龄化高峰将同时而至,“人口拥挤及其成本”将制约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到本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将继续增加。人口总量高峰、就业人口高峰、老龄人口高峰将接踵而至。人多资源少、就业岗位少、赡养成本高等将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难题。

最后,过度依赖国外资源、对外贸易、政府投资的经济增长。将使中国经济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或风险。

由于国内资源的稀缺性制约,经济过热和消费结构升级导致扩张型经济的增长,必然增加中国经济对国际资源依赖程度的迅速提高。2003年我国商品进出口总额达到8 000多亿美元。已经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66%以上,远远超过美国、英国、法国等大国对国际市场的依存程度。如此的“大出大进”,如果在没有什么能够带来更多附加值的技术和知识产权并“恶性竞争”的情况下,必然是“高价进口原料。低价出口产品”。结果换不来多少利益。更让我们担忧的是,持续多年的积极财政政策不可能长久。由于偿债压力与日俱增,必然导致财政增收压力的增加和税收增长过快。他们远远高出同期经济增长、企业利润增长和居民收入提高的速度。长此以往。必然对民间资本、居民消费产生“挤出效应”。损害中国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

(二)我国开放资本市场存在引发金融危机的机理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老百姓也积累了越来越多的财富。当前居民储蓄在15万亿元左右。而随着股市等金融市场的繁荣。百姓投资理财热情高涨,到今年10月初,沪深两市投资者开户数超过1,2亿户;基金资产净值总计已超过3万亿元,基金投资账户数超过9 000万个。

资本市场是涉及投资金融领域最直接、最广泛的场所,能够为投资者提供增加创造财富的机会,但要积极推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尤其是面对国际市场,一个开放的资本市场更要确保其健康发展。才能使广大投资者公平、公正地真正共享经济增长的好处。

而我国开放的资本市场存在引发金融危机的机理。

1 中国股票市场的定位功能错位

西方发达国家股票市场的功能是评估企业价值。优化资源配置等,而中国股票市场更看重股票市场的筹资功能。导致上市公司质量普遍偏低,投资短期行为盛行。中国企业抑价发行原因。投资者认为上市公司的风险较大。上市不久就增发股票。

2 中国的资本市场缺乏有效的微观信用基础及投资组合金融工具

资本市场是风险承担和收益分享微观经济主体化的媒介,西方国家资本市场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金融投资的风险承担和收益分享越是与微观经济主体分散,整个国家的金融系统的风险也越低。

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中,形成以国有控股型上市公司股票为主的股票市场和国家信用支撑的债券市场,微观信用基础一直没有形成。从未从国家层次转换到分散的微观经济经济主体层次。结果是国家信用随资本市场的发展规模的扩大而膨胀,国家金融风险随资本市场发展而发展。

3 中国股市泡沫成分重,多种风险并存

A股市场市盈率在56倍左右。而B股市场也达到16倍的市场市盈率。

三、对策建议

在现在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不能再仅仅关注发展的速度,而要转向又好又快地发展。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不仅仅是本文中所涉及到的。还有农村、生态问题,政府职能等等。而这些问题是交错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当前的重点是把握发展规律破解发展难题。

(一)继续创造和维护公平竞争环境,改进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

创造和维护公平竞争的环境,是政府推进增长模式的转型最应该做好的一件事情。保护各种合法产权,维护竞争秩序,反垄断等。都是题中应有之意。政府对产业的管制。要由管项目。管投资甚至管品种为主的“经济型管制”,转向以安全,环保,节能,技术标准等管理为主的“社会性管制”(防止和减少企业对社会造成负面外部性),转向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企业有时在宏观和产业全局上信息不足,当前的问题是政府是否具备或者通过改进能够具备这种信息优势。是否有足够的激励去做好这件事。)

(二)加强政府的公共服务,改善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

政府公共服务相对滞后,是过去一些年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也是政府职能转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 先导发展的公共服务门类

包括基础教育、科研、医疗、环保、地质、水利等。这类行业的特征是:关系居民基本生活需要和可持续发展;资金规模要求高;需要由政府主导。主要政策着眼点,一是用经济手段扶持;二是扩大投资来源;三是引入市场机制。

2 先导行业之外的公共服务门类

公共服务门类包括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的生产部门、公共文体设施、社会福利、城市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这类行业的特征是:关系社会全面发展和劳动者素质;目前需由国家财政支持或补贴;具有较强的垄断――竞争双重性。主要政策着眼点。一是鼓励集约型增长和竞争环境下的规模化发展;二是降低福利性,同时扩大服务覆盖面;三是政府由全行业支持转向重点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及产业化经营。

这种公共服务,既能促进“公共消费”,也是一种“公共投资”(人力资本投资)。加强公共服务,首先有一个增加投入的问题。随着经济发展和国家财力的增强,更多的财政支出投向公共服务,既是必要的,也是会可能的。其次,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对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私人物品,政府和市场各扮演何种角色。二者如何有机结合。是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的基本问题。否则,很容易在思想上,实践中陷入混乱。延缓或误导相关的改革和发展。

(三)被扭曲的要素价格的纠正

在劳动者权益保障,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说明在体制和政策上存在人为压低劳动力成本的因素。简单地说,工资水平可以是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的《所以,在劳动力市场起作用条件下。“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并非政府所能做到的)。但已定的工资克扣不发或少发,则说明政府管理上有问题。要素价格被人为压低,是资源浪费和误置的主因。

(四)中国监管制度的稀缺。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相关行业的风险

多年来金融监管越谈越重要,越提越重视。措施办法越想越多。可是风险仍是屡控难抑,层出不穷。除体制和制度设计缺陷外,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于职能定位不准确、不清晰、不持久,且朝令夕改。职能定位不明确的深层原因是我们的监管理念不明确。理念对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监管理念的更新是监管制度建设的前提,也是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基础。就中国的现行监管体制而言,监管理念的更新和重新定位应做到如下几点:

1 树立终极目标理念

明确监管目标只有一个,金融监管必须以维护客户利益作为终极目标,一切有利于维护金融稳定和有利于维护公众利益的工作。都应当坚定不移的坚持下去。

2 宽进严管理念

金融市场是一个需要激情和创新的地方。美国是监管最严谨,最精密的国家。同时也是准入条件最宽松的国家,由此使它的金融业最具有活力。金融行业抬高门槛,不让企业进来,自然增加了寻租的机会,产生了腐败的可能。任何一个严进宽管的国家,都会出现保护垄断。保护腐败,压抑创新。同时衍生大量的非法地下金融的现象。

3 风险评价理念

现行监管理念是以风险查处为重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监管机构既是救火队又是冲锋队。而风险监管既不是一种事后监督,也不是事后复核,其核心是完善对内控制度的评估,强化对系统稳定性的评价,健全对风险程度的测试。在风险评价理念下,监管者以第三者身份出现,不会疲于奔命,也不会仅局限于每一笔业务的监管。而是立足于宏观的视角,对金融运行的整个系统进行评价。从而使监管行为具有明确的针对性。持续性和计划性。

4 资本约束理念

金融监管要强化资本概念,强化资本约束和资本监管。资本充足率是银行生存的基础。是银行进行资产规模扩张的安全依据。是银行对社会负债规模的警戒线。

5 人本监管理念

知识经济时代是人本管理,追求的是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把人的潜力发挥到最大。在金融活动中。管好了人,就是管住了风险。要加强人本监管,首先必须了解人性,把群体理性和个体理性有机结合起来,使个体理性不与群体理性相冲突。管不住人,就容易形成内部人控制。另一方面,金融监管活动中的现场检查,非现场监测和日常行政管理,也主要是以金融机构的活动主体一人作为主要的监管对象。

6 有计划地构建金融监管的再监督机制

金融监管体制本身也存在制度变迁的挑战。在现行的经济模式下,在完善金融监管体制的同时。亟待创设一套银行监管效率的评价机制。通过对金融监管效率的评价和监督不断提高金融监管的效率,解决监管者的道德风险问题,也从真正意义上解决制度变迁问题。

上一篇:新会计准则下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分析 下一篇:关联交易对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工作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