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执政后的中日关系走向

时间:2022-09-19 11:25:16

安倍执政后的中日关系走向

去年10月8―9日,日本新任首相安倍晋三正式访问中国,引起举世关注。此次访问的实现,不仅标志着自2000年10月中国前总理朱基访日以来中断了6年之久的两国首脑正式访问得以恢复,而且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双方首脑就正视历史、面向未来,把中日关系推向更高层次,努力构筑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达成一致;在改善双边关系的具体措施方面,双方同意推进经济领域部长级对话,通过安全对话和防务交流增进安全领域互信,并加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协调与合作;关于首脑会谈和互访,中方领导人原则上同意在今年回访日本。中日关系在朝着改善的方向发展,而且势头看好。

那么,安倍执政期间,中日关系会走出低谷、步上顺利发展的轨道吗?我的看法是,今后一段时间,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并存,总的说双边关系会向好的方向发展,但对前景也不能过于乐观。

从积极方面看,中日双方都希望尽快突破僵局。小泉在其5年半任期内6次参拜靖国神社,不仅使日本的亚洲外交陷入僵局,而且间接影响了日美等双边关系,也损害了日本的国际形象,制约了日本在国际和地区进一步发挥作用,因而遭到日本国内外的广泛批评,甚至日本保守派和美国政要也对其政策明确表示了不满。中国虽然坚决反对小泉参拜,但从安全信任、经贸关系等多方面利益出发,显然也不希望中日关系长期恶化。安倍访华的实现,无疑是中日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作为日本首相出访,安倍此次访问破了两个例:日本首相上台后一般要忙于国内事务,半年后才安排出访,而安倍从9月26日上台到10月8日访华,不到两周时间;鉴于日美关系的重要性,以往的首相几乎都选择美国作为首访国,只有极少例外(如中曾根上台后出于当时日韩关系处于特殊时期而选择首访韩国),将中国作为首访国,这还是第一次。安倍的安排明确显示了日本新一届政府希望打破目前中日关系僵局,以访华为契机改善两国关系的愿望。中国方面尽管10月8日是中共中央六中全会召开的第一天,但中方还是同意了日方的日程安排,而且由、吴邦国、三位党内最高领导人出面会谈,并以国宾规格招待安倍首相,为其举行了欢迎仪式和晚宴,可以说给了安倍最大的礼遇。主席在与安倍的会谈中表示,日本首相时隔5年访华,是中日关系出现转机的表现,希望此次访问能成为两国关系改善和发展的新起点。应该说,如何使中日关系走出困局,一直是双方政府考虑的重要外交课题,此次首脑访问顺利成行并取得较好效果,也是双方经深思熟虑做出的决断,表明双方都希望抓住日本内阁首相换届的良机,使双边关系走出僵局。这种改善关系的内在动力今后也不会有大的变化,因为它符合双方的利益,这是实现今后两国关系好转的最大积极因素。

其次,安倍在历史问题上的一些灵活处理,为中日关系解困带来若干希望。大家公认,安倍本人思想比小泉保守,历史观更“右”,他此前一直对日本对外进行的侵略战争的性质含糊其辞。称应该交由“后世的历史学家作出判断”,并坚定支持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称“一国领导人对为国捐躯者表示敬意在任何国家都是理所当然的,别国没有理由指责”,并曾扬言希望下任、下下任首相也去参拜靖国神社。因此很多看法认为安倍上台后中日关系可能更坏,至少是难以改善。但事实上,安倍上台后立即对其立场做了部分修正,如对本人是否会在任内参拜靖国神社改持模糊态度,即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在上台前,安倍曾对1995年承认日本对亚洲国家进行侵略和殖民统治历史并表示道歉的“村山谈话”,以及1993年日本政府承认旧日本军与征用慰安妇直接有关的“河野洋平官房长官谈话”,都曾表示过闪烁其辞的异议。但上台后,安倍在被问及对这两个文件的立场时表示:“我因为也是首相,持相同想法。”表明新政府将继承两个谈话的精神。另外,安倍在国会回答有关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责任的提问时说:“开战的结果给亚洲人民留下了许多伤痕。包括我外祖父岸信介在内的(当时的)领导人对此负有重大责任。政治是以结果论责任的,因此当然可以说(当时领导人的)判断是错误的。”可见,与小泉不同,安倍从执政需要以及国家利益出发,采取的是比较现实、灵活在立场,这样有利于缓和中日问的历史问题上的对立气氛,有利于两国关系的逐步改善。

在靖国神社问题上,安倍从开始竞选自民党总裁至今,一直拒绝明确表态。安倍访华前,双方外交部门曾进行了事前的磋商,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公使孔铉佑在10月6日表示,中国“确信安倍在任内不会参拜靖国神社”,意即中日已就此达成默契。而安倍则对此表示“不会在有先决条件的情况下访问”,也就是说没有把明确答应不参拜靖国神社作为实现其访华的交换条件。其实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可以认为中日双方已经达成一种事实上的默契或“君子协定”,只是出于面子及国内政治环境不便公开而已。在与主席的会谈中,安倍表示,“日方和我本人将按照两国就克服影响两国关系的政治困难、促进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共识妥善处理历史问题。”这里所说的克服困难、促进两国关系发展的共识,指的也应该是在参拜问题上的共识。依此推断。安倍在上任后从国家利益出发,表面采取模糊立场、事实上放弃参拜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这其实也是日本政界及舆论界的普遍看法。若果真如此,也不失为日本实现靖国神社问题“软着陆”的一种方法。

另外,2007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也是发展关系的好时机。2002年邦交正常化30周年之际,双方因关系恶化而错过了时机。如果当前的势头得以继续,中国领导人能在比较好的气氛下顺利回访日本,双方就有条件抓住机遇将两国关系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潮,使中日关系真正回到良性发展的轨道。

但安倍执政期间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消极因素也明显存在。在历史问题上,安倍的公开立场有调整,但其认识并未真正或彻底改变。小泉此前曾在国会答辩中明确承认战犯在国内也是“犯罪人”,而安倍在上任后表示,日本虽然在国际上接受了远东军事法庭的裁决,但战犯在日本国内法上并不是“犯罪人”。对此,在野党批评说:“(安倍)很显然与小泉的观点不同,作为日本国首相的态度非常难以理解。”由此可见,安倍实际上是在上台后按照“职务优先”的原则,对其立场中与过去的政府正式见解明显矛盾之处作了修正,而对无明显矛盾的“灰色地带”,则继续坚持己见。这些问题即便不会成为外交问题,也势必会影响两国国民相互理解和信赖关系的加深。

同时,“靖国神社风险”目前也并未完全消除。安倍在这一问题上的模糊战略,在为自己留下余地的同时,也把对自己的不信任留给了对方。而且,日本近年在外交中破坏君子协定的先例也不是没有。当初朝鲜同意让五名被绑架者回日本探亲时,日本曾口头答应两周后让他们返回朝鲜,结果食言,其主导者就是当时任内阁官房副长官的安倍。安倍实现访华,已经得到日本朝野及舆论界的较高评价,但如果在参拜问题上长期含糊其辞,就很难说这一政治障碍得到了彻底的消除,也很难说日本的“软着陆”得到了成功实现。

小泉执政期间,中日间的政治信赖关系和国民感情严重受损,这无疑是今后改善两国关系的一大障碍。要恢复两国间的信赖关系,必须双方付出巨大努力,而且也需要相当的时间。安倍执政期间能否做到,目前仍难断言。另外,由于数年来关系冷淡,中日在能源、安全、经贸等领域的合作步伐已经受到不小的影响。

中日作为邻国和亚洲最重要的两个大国,两国在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推动东亚地区经济合作以及金融、环境保护等领域,拥有众多的共同利益和共同责任,也有着太多的合作需要和空间,而且很多方面可以说是刻不容缓。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两伤,这是不言自明的道理。但愿两国不要错过邦交正常化35周年这一良机,将两国关系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并为今后中日关系的稳定发展和持续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上一篇:资讯18则 下一篇:安倍政权的对外政策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