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卷土重来,日本走向何方

时间:2022-05-13 09:51:41

一样的政党,一样的首相,一样的中日关系落入低谷。

2012年12月16日,日本众议院选举结果宣布,自民党获得294个席位,在野三年之后重新夺回政权。卷土重来的不仅是自民党,还有党首安倍晋三。他将继吉田茂之后成为日本战后第二位两度执政的首相。一样的政党,一样的首相,一样的中日关系落入低谷,第二次安倍内阁下的日本政治和中日关系,将走向何方?

自民党的“非胜之胜”

实际上,自民党的胜利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光鲜。

诚然,自民党在此次选举中获得了戏剧性的大胜利。自民党与胜败悬殊之大,令人乍舌。自民党在众议院的席位从118席飙升到294席,则从231席猛跌至57席。朝野两党如此剧烈的消长变化,在日本选举史上实属罕见。而且政权的八位阁僚同时在众议院选举中落选,更是创造了日本历史上的新纪录。

然而,正如安倍晋三在选举结果出来后所说的,这次胜利“与其说国民恢复了对自民党的信任,不如说是国民对政权的混乱说‘不’”。换句话说,与其说是自民党的大胜,不如说是的大败。日本选民用选票给执政三年多的政绩打了一个大大的“不及格”。

之所以遭到惨败,原因主要有三:

首先,背弃对选民的承诺。在上次让获得政权的众议院选举前,曾做出很多响亮华丽的承诺,给选民制造了一个要大力改造日本、让国家焕然一新的假象。执政后,这些承诺变成了政策,但却是不切实际的,最终几乎全部破灭。在内政上,儿童补贴等各种“阳光政策”先后夭折。在赢得政权时承诺决不提高消费税,但野田内阁上台后就开始竭尽全力争取提高消费税,以应付日本政府巨大的财政赤字和债务危机。2012年8月,政权与自民、公明两党党首达成协议,同意尽快推动在议会通过以消费税为主的社会保障与税制一体化改革相关法案。在外交上,鸠山曾经一度信誓旦旦地主张将驻日美军的普天间基地迁到冲绳“县外”或“国外”,但最终在美国的压力下很快妥协。

其次,执政能力太差。本来就缺乏执政经验,上台后又正值日本的多事之秋。先是深受全球金融危机打击,日元经济连续负增长,且国内债务危机严重,政府一直未拿出像样的经济政策。更让选民失望的是,“3.11”地震后,政权在救灾工作和灾后重建上动作迟缓,效率低下。在外交上,政府先是因普天间美军基地等问题严重影响日美同盟关系,后来又因2010年的“撞船事件”和2012年“国有化”问题导致中日关系降到冰点。

再次,党内四分五裂。党内本来就派系林立,相互倾轧。最终在增加消费税问题上,引发以为首的一派严重不满,并由此脱离,给了最致命的一击。

此外,本次大选的“乱象纷呈”也给老面孔的自民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此次大选参选政党多达12个,在日本选举史上是创纪录的。各个政党的竞选纲领、政策主张和拉票活动五花八门,令选民无所适从。在很多选区,以黑马姿态杀出的“第三极”力量——日本维新会把作为主要对手,二者竞争陷入白热化,经常互相拆台,结果令自民党渔翁得利。

新内阁执政将如履薄冰

对于胜选的原因以及自身的处境,安倍晋三和自民党都非常清楚。而且,安倍内阁很快将面临2013年7月份参议院选举的挑战。目前,自民党加上公明党,在参议院尚未占据三分之二多数,只有在2013年7月的参议院选举中获胜,才能赢得一个相对长期稳定的执政环境。即将上任的安倍政府是否能够摆脱日本近些年来一年一换相的怪圈,关键要看他能否尽快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让民众重新树立对自民党的信心。

因此,安倍将自民党新政府定位为“突破危机的内阁”。他列举了几个当务之急的主要课题:内政上有三个,一是加速地震的灾后重建;二是摆脱通货紧缩、纠正日元汇率过高,实现经济增长;三是改革教育。外交上的最主要课题则是修复日美同盟关系。

由此可见,未来安倍内阁的主要着眼点是狠抓国内经济复苏,外交则被放在次要地位。

在经济领域,安倍和自民党提出了一系列比较大胆的主张,如修改央行法,仿效美国的第三轮量化宽松,采取无限额货币宽松政策,力争使日本通胀率达到2%~3%,加大力度打击长期存在的通缩,提振经济等。

在组织机构上,也可以看出安倍将经济复兴放在首要地位。确定获胜后,安倍在记者招待会上第一时间宣布,为了应对日元高汇率和通缩,将在新内阁中设置专门的经济再生担当相(经济复兴大臣),同时宣布重新启动在执政期间停止活动的政府经济财政咨询会议,并以此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司令部”,讨论如何摆脱通缩和经济对策等最重要的课题。另外,安倍明确提出在首相官邸设置“日本经济复兴本部”。

不过,从目前来看,安倍经济政策中的新意并不像他宣传的那么大。因此,决定安倍政府乃至自民党政权命运的经济政策“灵药”是否真的管用,还要划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希望安倍对华真正“务实”

前面提到,安倍新政府首当其冲的外交课题是修复并强化日美同盟关系。因此,安倍胜选后明确表示将美国作为第一个出访国,将于1月底或2月初奥巴马总统第二任期开始后即刻访美。

这很容易让人想起2006年9月安倍第一次当选后首访中国的“破冰之旅”。但时移势易,在中日政治关系远比2006年更“冷”、经济关系也急剧降温的情况下,安倍却选择了首访美国来强化日美军事同盟。联系其竞选纲领中的“鹰派”主张及胜选后的言行,不能不让人担忧。

首先,在领土争议上,安倍在竞选纲领中指出,鉴于目前日本与中韩的岛屿纷争,将修改宪法第九条,赋予日本集体自卫权,大幅扩充军事预算;通过扩充自卫队、海上保安厅的人员及装备,强化领海警备,加强对的“有效控制”。

其次,在历史认识问题上,安倍提出日本历史教科书“自虐式历史观及偏向性记载较多”,主张彻底修改教科书审核标准。他还公开表示“(第一任)首相任期中没有参拜,悔恨之极”。

与第一任期相比,如今安倍的“鹰派”特征体现得更加明显,更加直白。这个变化,不仅仅来自安倍本人,也来自日本政治的整体右倾化。

正如安倍在其撰写的文章《走向新的国家》(载于《文艺春秋》杂志2012年12月10日)中所说:“与我五年前担任首相时相比,我的立场没有任何变化。我依然认为,日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摆脱战后体制。”

正是因为这一不变的立场,安倍一向力推日本修宪,战后安排,让日本获取自卫权和战争权。由于在修宪问题上与合作伙伴公明党存在分歧,为了达到所需的议会三分之二多数,安倍胜选后,马上开始联系同样力主修宪的极右“第三极”势力——日本维新会,探讨首先修改宪法第96条,将修宪所需的议会三分之二多数简化为二分之一多数,为最终修改宪法第九条铺路。如果这一主张实现,最快2013年日本即可就修改和平宪法进行全民公投,日本距离重获战争权只有一步之遥。

安倍前后两次上台,都值中日关系处于谷底的状态,但其做法却截然不同。原因就是其在对华政策乃至外交中的极端“务实”。安倍的“务实”,是一种完全的功利主义,只要对自己有利就行。同样是在《走向新的国家》一文中,安倍直言不讳地说:“中日之间过去总是说‘友好第一’,即便不利于日本的国家利益也要维持‘友好’。但是,我认为友好应该是通向利益的一种手段,而非目的。若是将本来是手段的东西当作目的,那就本末倒置了。”

其实,就像安倍也承认的,中日是“无法搬家”的邻居,在经济上存在“切也切不断的依赖关系”。增信释疑、友好相处、大力推进两国战略互惠关系才是日本在对华关系中真正的利益所在。

上一篇:亚太区域合作中的“鲶鱼效应” 下一篇:震撼独联体的“格鲁吉亚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