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利益相关者理论下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

时间:2022-09-19 10:56:17

谈利益相关者理论下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理论框架研究的起点,对整个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备受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本文试从利益相关者博弈的角度出发探讨企业理财目标,认为企业的理财目标应该是企业资源优化配置情况下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均衡。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 财务管理目标 纳什均衡

作为财务管理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财务管理目标一直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研究和探讨。我国的经济体制是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这要求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必须广泛地关注各方面利益主体的利益要求。利益相关者利益均衡目标既满足了这种要求,又体现我国政府倡导的公平和效率原则。本文对财务管理目标的研究和探讨对我国企业理财目标的实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利益相关者利益均衡目标的理论依据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概念是1963年斯坦福研究院首次提出的,后被美国学者引入管理学界,使得利益相关者理论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但是利益相关者的概念至今仍没有一个普遍认可的表述,在众多的表述中以克拉克森(1994)的表述有一定的代表性。他认为“利益相关者在企业中投入了一些实物资本、人力资本、财务资本或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并因此而承担了某些形式的风险;或者说,他们因企业活动而承受风险”。我国学者贾生华、陈宏辉(2002)认为“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在企业中进行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并承担了一定风险的个体和群体,其活动能够影响该企业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该企业实现其目标过程的影响”。它强调了专用性投资,也强调了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关联性。但本文认为该概念把利益相关者的外延给缩小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不仅应该包含股东、管理者、员工、债权人,还包括供应商、经销商(或顾客)、社区和社会。本文认为企业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供应商和经销商,同时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与社区也会产生双向影响;企业占用了社会自然资源和公众资源,磨损了公众设施,同时国家也向企业征税,企业也向社会捐赠钱物,两者相互影响。所以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应包含他们。

(二)企业契约理论

企业理论起源于科斯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本质》一文,他指出“企业是能节约市场交易成本的市场的替代物,其中交易成本根据科斯等人的观点指的是围绕交易契约所产生的成本”。学者张五常认为:“企业代替市场是不准确的,而是一种契约形式代替另一种契约形式,或者说是劳动市场代替中间产品市场”。我国学者连建辉、赵林则认为,“企业的性质应该从三个角度来把握,一是企业的共性即企业是个市场性契约,二是契约的个性是个关系契约,三是契约的内容即企业是关于合作剩余的创造与分配的契约。三个方面联为一体,不可分割理解”。总之,他们认为的企业就是合作剩余的创造与分配的市场性的关系契约。本文采用连建辉和赵林的观点,认为企业是在市场中调整形成的,其目的是创造剩余和合理分配的一系列契约的联结。

(三)博弈论和纳什均衡

博弈论是描述和研究行为者之间策略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一种决策理论。一个博弈需三个基本要素:参与者、策略、支付。在博弈中至少有两个参与者,每个参与者都有一组可选择的策略。博弈的结局是每个参与者会得到各自的报酬,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每一个参与者得到的报酬(或称为支付)都是所有参与者各自所选择的策略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划分

(一)股东与债权人

股东和债权人是企业最重要的一批利益相关者。他们为企业的经营提供所需资本。作为资本的提供者,他们为企业创造价值提供了基础。股东作为企业的所有者,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在所有利益相关者中,权益资本投入者―股东的利益是最后得到满足的,承担了最大的风险。债权人在企业的地位仅次于股东。他们向企业出借资金,期望获得固定的利息收入以及在到期日索回本金。债权人在企业清算时有优先于股东的求偿权,但并不等于这个群体可以保证得到完整的补偿。另一方面,当经营状况良好时,随着资本存量的上升,其产生的价值归股东所有。随着现金流量的增加,股东可以获得更多的股利分配的权利或资产增值的机会,而债权人的利益却丝毫不会得到增加。因此,债权人也承担了风险。

(二)经营者与员工

经营者与员工均为企业人力资本的投入者。经营者投入的是他们的管理能力和知识资源,员工投入的是工作能力与知识资源。他们与股东和债权人一样,他们是企业契约缔结者的一部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他们的地位开始上升,并与股东和债权人处于同等的地位。但是同为企业人力资本的投入者,经营者与员工的地位又有所不同。经营者作为企业所有者的委托人,在所有者授权的范围内行使企业日常的支配权和决策权。员工指企业经理人员以外的普通员工,他们为企业提供了智力和体力的劳动,要求取得合理报酬。经营者和员工的自身利益与企业息息相关,企业的经营状况影响着他们的工资收入、个人的发展机会等等。如果企业能够保持良好的经营状况,他们的利益能够得到较好的保障;一旦企业经营困难或者失败,他们将面临着收入的下降或者丧失工作,甚至基本的生活都会受到威胁,这种风险是显而易见的。

(三)经销商、供应商、社区和社会

经销商(顾客)、供应商、社区和社会是处于企业的边界之外的。他们有的是企业在产品市场上的契约缔结者,包括经销商(顾客)与供应商。有的与企业有法律保护的正式契约,如政府对于企业的征税权;有的可能与企业没有直接的合同关系,如社区和社会。这一层次的利益相关者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和地位略逊于前两个层次的利益相关者,所受的风险也明显低于前两个层次。

利益相关者理论下财务目标的选择

本文认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该是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均衡。这个目标应该是一个体系,具体如图1所示。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各方利益主体利益协调均衡的结果,而不可能是相关者各方利益的最大化。财务管理目标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广泛博弈形成的,在博弈中当满足各方利益时必然会损害某个或某几个利益主体的利益。股东投资企业就是为了获得股利或者买卖股票之间的差价收入,当股东要求多分股利时,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必然受损,导致企业债权人的利益受损。企业因为缺少流动资金也会给企业的投资带来风险。所以说当一方的利益发生变动时,另一方的利益也会受到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就是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博弈均衡的结果。

为达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企业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达到均衡,企业应建立以董事会和工会为主导的协调机制。在企业中,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构成了公司财务管理的上层理财结构。股东作为资本所有者,将资本投入公司并形成法人财产后,委托由股东选举产生的董事会监管法人财产的运营,因此股东大会与董事会之间是一种信任委托的关系,两者有着共同的利益;董事会聘任并委托经理层负责日常经营管理事务,两者之间形成委托关系。作为理性经济人,财务管理主体都会站在自身利益的立场上,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所以股东追求的目标必然是股东财富的最大化;经理层的目标必然是在完整履行委托―责任的同时,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处于两者之间的董事会,地位是十分特殊的。股东片面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对公司不利;经理层片面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也会给公司的发展带来风险,或影响公司的长期发展能力。所以,董事会要协调股东与经理层的关系,避免各目标的冲突,其最佳目标是增强公司综合实力的发展潜能,协调各种利益主体关系。财务管理系统应从董事会的角度出发,平衡协调各利益主体的目标,考虑公司财务管理目标。

工会与董事会一样起着协调相关利益主体的作用。工会作为员工与管理层的纽带,代表员工与企业经营管理者对话。作为员工的代表,他们希望为员工争取最大的利益;而作为管理层中的一份子,他们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来满足员工。 所以在多方利益主体博弈的过程中,董事会和工会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

作为一个目标来说,企业应建立具体的量化指标评价体系。对于企业来说,当企业的资源达到优化配置时,企业的经营最有效,所以当企业各利益相关者进行博弈时,应以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最优为目标。而对各个利益主体来说,也应该有具体的指标作为评价。股东财富最大化应以经济增加值(EVA)作为评价指标;偿债能力最优化应以速动比率(短期偿债能力指标)和资产负债率(长期偿债能力)为评价指标;利润和奖励最大应以资产净利率和个人收入值为指标;员工个人收入最大化应以工资增长率(工资/行业平均工资-1)为指标;社区关系和谐度应以参照具体的社区人口量进行的社区活动量为准;社会贡献最大应以企业的税负和捐赠为参照。

因为各个企业所处具体情况不同,且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也不同导致企业的具体指标的值也不会相同,这就要求企业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达到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均衡。在企业中,企业的财务目标体系是不断运动变化、向前发展的。这种发展是由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来推动的。各利益主体作为理想性经济人,为了各自的目的、通过一系列契约结合在企业这个法律派生主体之中。他们会尽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冲突,通过博弈最终达到均衡。这种利益的均衡会促进企业向前健康、稳定发展,直到新的矛盾产生,再博弈,再均衡,循环往复,推进企业发展。

企业是一个持续经营的组织结构,为实现企业资源最优化和利益主体的长远利益,企业必须注意短期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在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发生利益纠纷时,企业中的协调者必须担负起协调关系的职责,尽最大的努力保证企业资源达到最优,使企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得到保证。

财务管理目标应根据企业利益主体的层次性进行分层目标的具体划分,使其具有层次性。根据前述的层次划分,股东、债权人作为第一层次的利益相关者,向企业投入物资资本;经营者和员工作为第二层次的利益相关者,向企业投入人力资本;供应商、经销商(顾客)、社区和社会作为第三个层次的利益相关者,向企业投入公共资源等要素。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物资资本地位的下降,人力资本的地位上升,两者开始呈现出同等地位的趋势。所以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利益相关者的目标索取应该划分到同一层次。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应具体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企业资源优化配置条件下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均衡目标;第二层次: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员工各自的目标最大化;第三层次:供应商、经销商(顾客)、社区和社会目标的满足。总的来说,这三个层次的下级目标须服从上级目标。但是也有例外情况发生,比如当企业行为明显违背社会公众利益时,企业必须调整自身的行为;当企业生产运营会对社会环境造成重度污染,社区甚至社会的利益受到损害时,企业必须调整企业行为;当企业偷税、漏税或抗税时,因法律的不可抗性,企业必须和税务部门协调解决。

参考文献:

1.周兴云,余洋.企业财务目标体系新探.财会月刊,2006(10)

2.吴天舒.财务管理目标的新视角.财会研究,2006(11)

3.陈玮.论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财务目标.会计研究,2006(4)

4.刘宗彬,王立莹.浅谈我国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现实选择.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12)

5.张秋茹.关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选择的重新认识.引进与咨询,2006(12)

6.王朝晖.论企业利益相关者管理.特区经济,2006(12)

7.宋其美.正确审视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管理科学文摘,2006(12)

上一篇: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模式及诉讼... 下一篇:商业网点规制的经济分析与比较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