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经济与新商业时代

时间:2022-09-19 09:44:32

生物经济与新商业时代

内容摘要: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生物经济成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之后的第四种社会经济形态。本文分析了生物经济的缘起与发展,在对生物经济发展的态势和背景进行系统的国际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迎接生物经济新商业时代的政策思路与建议。

关键词:生物技术 生物经济 商业时代

生物经济是以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为基础的、建立在生物技术产品和产业之上的经济,是一个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相对应的新的经济形态。生物经济与现代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研究开发密切相关,并与目前的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

人们早就预言21世纪是生物学世纪,但将21世纪与“生物经济”相联系还是近几年的事。1999年,杰里米•里夫金发表著作《生物技术世纪》,指出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在经历了40多年的平行发展之后,正在融合为一股强有力的经济和技术力量,由此奠定了生物技术世纪的基础;并认为基因将重塑生物技术时代。2002年,理查德•奥利佛出版《即将到来的生物科技时代》,预言生物技术的崛起可能在未来几年内把网络经济从衰落中挽救出来,从而形成一个以往任何时代的增长速率都无法比拟的发展阶段。生物技术的新发展,已经打破了生物的种间、属间甚至界间的界限,使人类进入了按自己的需要创造生物新品种的伟大时代。 总之,“生物经济”与现代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研究开发密切相关,并与目前的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基于此,笔者在考察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以及知识经济的特点并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后认为:生物经济是以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为基础的、建立在生物技术产品和产业之上的经济,是一个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相对应的新的经济形态。

生物经济发展及国际比较

当前,生物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推动新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已经得到各国政府、科技界和企业界的重视,普遍被各国列为科技及经济发展计划中的重点支持领域。

国际生物技术发展态势

以美国为例,美国无论在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还是技术产业化方面都是世界头号强国,称雄国际市场。其拥有525个基因实验室,2001年政府生物技术研究经费约290亿美元,2001年美国制药公司研究与开发(R&D)经费为303亿美元。2000年NASDAQ生物技术指数上升36%。到2002年为止,已批准的生物技术药物和疫苗共141个,适应症达220种,使3.25亿患者受益。市场资金从1993年的390亿美元达到2002年的1980亿美元,直接创造了19.1万个就业机会。美国生物技术产品的销售额平均每年以12%的速度扩展,2000年为158.5亿美元,2003年为215亿美元,预计到2010年将增加到490亿美元,到2025年生物技术相关产品将占GDP的20%。所以,全球生物技术产业市场仍以美国为主,欧洲其次,日本紧追在后。但在未来10年欧洲及日本将比美国具有更高的成长率。在全球生物技术产业结构方面,仍以医药为主,就未来十年的成长率来看,农业领域将具有较高的发展,因为各国将根据自身特色发展生物技术产业,如欧洲发展农业、日本发展食品产业等。

欧盟及日本是美国生物技术发展的主要竞争对手,英、德、法、瑞典及荷兰5大生物技术国家生物技术产业的规模及财力趋于增强,生物技术公司日趋成熟和稳定。欧洲加快了生物技术产品的审批,2001年批准的产品比以前任何一年都多,政府科技投入、风险投资的数额也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00年销售额增长38%,达到80亿美元,R&D经费增加48%,达到46亿美元,公司数量增加16%,达到1570家。2001年全欧洲生物技术公司有1635家,R&D经费为55亿美元,员工数量7.2万人,销售额92亿美元。德国政府将2001年命名为生命科学年,生物技术成为其科技投入最多的领域。英国2000年发表了《生物技术制胜2005年的预案和展望》的战略报告。英国的生物技术产业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从业人员1.4万多人,年销售额约40亿英镑。生物制药是该产业中的强项,目前,涉及这一产业的公司除了世界著名的大型跨国公司阿其利康、葛兰素-史克之外,还有约250多家较小的独立公司,且每周约有一家新的生物技术公司诞生,数量约占欧洲同类公司的四分之一以上。生物技术被认为是能引发信息技术革命之后的又一次革命。在英国,凡是受益于生物技术的部门,如制药、农业、食品与饮料业、化工和环境技术工业,都是最成功、最具活力和最富创新的。

日本生物技术产业规模比美国小,研发人员和研究经费也少得多,但胜过欧洲。日本具有雄厚的发酵工业基础,使得欧美许多国家开发成功的上游成果能与日本企业合作实现产业化。日本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了“生物产业利国”的口号,了《开创生物技术产业的基本方针》,日本政府在生命科学研究发展上的经费增长十分迅速,2001年政府的生命科学研发经费为30亿美元,公司R&D经费约为60亿美元。2002年日本生物技术产品市场为13000亿日元,是80年代250亿日元的52倍。

世界各国都意识到生物技术产业将是新的经济增长点,都在积极发展本国的生物技术。例如,马来西亚加快了转基因植物的发展步伐;印度生物技术部新设立了2100万美元的专门风险基金;新加坡政府制定了“五年跻身生物技术顶尖行列”的目标,并且高薪在世界范围内招揽人才,试图成为本地区生物制药研发的中心。除了竞争加剧之外,加强合作是另一个突出的特点,生物技术公司之间以及公司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越来越超越他们所在的国界。

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生物技术起步于“六五”计划末。近20年来,在我国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2000年生物技术产品总销售额大约为200亿元人民币。其中医药、保健产品约90亿元,占总销售额的45%。医药、保健产品主要包括基因工程药物、疫苗、诊断试剂、部分抗生素、药用氨基酸、维生素、血液制品、生化药物和部分功能食品,其中基因工程药物、疫苗、诊断试剂、部分新型抗生素约占50%。尤其是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1986年调查数据为零,1996年调查时销售额约为2.2亿元人民币,到2000年跟踪调查时,销售额已达20亿元人民币。从1989年我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工程药物上市以来,我国已有13类(19种)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获得批准上市,其中在全球销售额前10位的基因工程药物有8种。此外,诊断试剂产品也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其销售额从1996年的1.85亿元增长至2000年约30亿元人民币。近十年来,上述两方面的国产产品市场占有份额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国外产品几乎垄断的状况转变为国产产品占有70%~90%市场份额的局面。这些产品的问世,使我国数以千万计的患者从中受益,其价格仅为国际市场的几分之一到几十分之一。

尽管我国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已经取得了令人可喜的进步,但从客观上讲,目前尚处在成长期,还是一个幼小的产业,在整个医药、健康产业中所占比例不大。据统计,我国2005年约有医药工业企业4217家,当年医药工业总产值3338亿元,年均增长13.9%。医药商业销售总额为1981亿元,比1995年增加1100亿元,年均增长12.1%。1978-2005年,医药工业产值年均递增17.1%,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虽然医药生物技术产品的销售额仅占医药工业总销售的6%左右,但其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医药行业总的发展速度,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生物经济时展策略

生物经济势如破竹之势必将带动新商业时代的到来,如何把握新商业时代的历史机遇,应对生物经济社会,是新时代到来之前我们考虑问题的重点。

完善产业政策,推进技术创新

加入WTO后,我国的生物技术企业面临着与国外企业激烈竞争的现实,今后仿制生产国外专利保护产品将面临巨额的经济赔偿,所以必须要有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我国应加大对创新性、探索性和重大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采取措施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和开发;同时应在原有对高新技术产业优惠政策的基础上,结合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特点,制定特殊的减免税政策以及产品出口、收入分配、人才吸引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研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产品,利用宏观杠杆使企业的资金投向生物技术创新性研发,并自我消化投入的研发费用,逐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的新药自主研发体系。

建立关键技术平台和基地,加强工程化研究能力

我国生物技术成果转化率之所以较低,重要原因之一是工程化水平较低和过程开发能力较差,因此必须建立一批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关键技术平台。同时根据生物技术研究开发的特点,重点建设技术开发服务基地。这些基地应对相关领域研究开发有带动性,应与相关研究机构、大学和企业建立密切而有效的合作机制,成为连接生物技术上下游的纽带,通过汇集科研机构和大学上游成果,进行过程优化放大和工程化开发,不断将二次开发的技术和产品向产业转化。

多渠道增加投入,积极培育风险资本市场

积极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企业和社会多渠道投入生物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新机制,加强科研投入资金的管理,提高使用效率,促进科研成果的产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根据我国目前实际情况,只有政府提供部分引导性资金,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承担前期的研发风险,才能吸引企业和社会资金尽可能早期介入。应发挥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多渠道增加生物技术投入,包括部门和地方政府资金、科技贷款、股票市场、海外基金等。同时还应积极培育风险资本市场,鼓励建立生物技术风险投资基金。建议以国家投入为引导,吸引企业、社会多方面的资金,设立生物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基金,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建立有偿使用制度,使投入各方都能得到相应的收益,保证资金的滚动增值,促进生物技术创新和产业化。

积极应对全球化竞争,加快战略重组与并购

我们应以积极的姿态应对世界科技、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努力构建从研究到产业化的全方位开放体系,及时跟踪和掌握世界生物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前沿的信息,充分利用共享的生物信息资源,利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贸易自由化的机会,充分发挥海外生物技术人才的智力优势,加强国际合作。同时要加快对现有生物技术企业的改造,从国家大局出发,不再搞低水平、小规模的重复生产,重组合并和淘汰一些重复生产、低水平、小规模的企业。使生物技术行业迅速涌现出几个拥有很强国际竞争能力的企业巨头,力争把我国的生物技术产品打入世界市场。

完善生物安全管理,普及生物技术知识

生物技术的发展应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相互协调。在努力完善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同时,应建立健全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的技术体系,特别是尽快制定和实施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检测与管理办法。要加强立法,条件成熟时将部分颁布的条例升级为国家法规,另一方面要作好公众宣传教育和舆论导向工作,采用多种形式向广大群众进行生物技术和生物安全等科学知识的教育,使公众对生物技术有一个较为科学、全面的认识,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生物安全和相关社会伦理问题,积极关注和支持我国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桂芸.关于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成都大学学报,2003(3)

2.马彦.科技/产业生物医药技术转移发展模式 .科技与管理,2001(1)

3.秦青伟.生物技术发展带来的困惑与利益 .中国保健营养,2004(12)

4.乔生.国际生物技术保护与中国专利法修改思考 .政治与法律,2004(4)

上一篇:房地产企业收益模式选择实例研究 下一篇:加快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