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议结合 荡气回肠

时间:2022-09-19 08:07:28

韩愈写的《子产不毁乡校颂》是借歌颂子产能尊重国人言论来讽刺当时的执政者禁止言论自由的。全文不到一百七十字,但却叙议结合、立意含蓄、层层深入,表现出了深刻的主旨。

前一段写子产不毁乡校的经过,作者没有发表议论,只是客观地叙述不毁乡校的来龙去脉。但对原故事剪裁精当,人物刻画凝练突出,使人于不知不觉中,看到了子产这位具有远见卓识的不同凡响的政治家的形象和风度,从而引起了读者与作者赞颂这一人物的共鸣。

后一段,是议和颂的重点。作者先是跳出不毁乡校的具体事件,用周王朝的兴衰作对比,进一步论证闭塞言论的危害;再回到赞扬子产,并惋惜他“化止一国”(只限于教化一个诸侯国),没有能够“施及无垠”(使教化遍及所有的地方);最后,在一声“呜呼”中,又以“我思古人”止。首尾呼应,在思古感今的感情中结束,纵横跌宕、荡气回肠,给人以言已尽而意无穷之感。

[原文]

子产不毁乡校颂

韩 愈

我思古人,伊郑之侨;以礼相国,人未安其教;游于乡之校,众口嚣嚣。或谓子产,毁乡校则止。曰:“何患焉,可以成美。夫岂多言,亦各其志。善也吾行,不善吾避,维善维否,我于此视,川不可防,言不可弭,下塞上聋,邦其倾矣!”既乡校不毁,而郑国以理。

在周之兴,养老乞言;及其已衰,谤者使监:成败之迹,昭哉可观。维是子产,执政之式,维其不遇,化止一国。诚率是道,相天下君,交畅旁达,施及无垠,于!四海所以不理,有君无臣,谁其嗣之,我思古人!

今译:

我想念古代贤人,尤其是郑国大夫公孙侨。他用礼法制度来治理国家,但当时人们还没有习惯他的教化。当他到乡校(古时乡里地方办的学校)游观时,许多人正在那里喧闹地议论。有的人对子产说:“只要毁掉乡校,众人的议论就会停止的。”子产说:“这有什么可担忧的呢?这样做可以辅助我完成礼法治国的重任,难道是议论多了吗?这都是各人说他们心里的话啊!他们说得对的地方我就参照执行,他们说得不对的地方我就可以避免了,到底是善是恶,我从这里来观察。江河是堵塞不住的,人们的言论也是禁止不了的。如果下面的言论被阻塞了,执政的人就像聋子那样听不见什么了,国家岂不就倾覆了。”于是乡校就没毁掉,郑国也因此治理安定了。

在周朝兴盛的时候,敬养一些老年人,并请他们发表意见。等到周朝衰落的时候,厉王(周朝的国君,残暴无道)就派人去监视那些议论国政的人。是兴盛,是衰败,那迹象明明白白可以看得见。子产是执政的榜样,但他没有更多的机会,所以他只限于教化一个诸候国。假使能够依照这种道理去辅助天下的君主,那么各方面都能够舒畅通达,使教化遍及所有的地方。唉!天下之所以不能得到治理是因为有国君,却没有像子产那样的臣子。谁能继承子产这种作风呢?我真想念古代贤人啊!

上一篇:我骄傲,我是女孩 下一篇:洇润法 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