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舌尖上的中国》看纪录片的叙事方法

时间:2022-09-06 12:41:40

由《舌尖上的中国》看纪录片的叙事方法

【摘 要】2012年5月14日,中央电视台推出了美食系列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影片一经播出便创收视率新高,在国内得到了很好的评价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不仅体现在它的叙事方法上,影片中故事讲述紧贴现实生活,也打破了传统纪录片叙事中景别的使用,还使用了散文式叙事、总结式结尾和悬念设置。

【关键词】纪录片 《舌尖上的中国》 叙事方法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3-0194-02

2012年5月14日中央电视台推出了美食系列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影片一经播出便创收视新高,在国内得到了很好的评价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一部纪录片的成功大致有以下三个因素:(1)选题的成功;(2)创意的成功;(3)叙事的成功。《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美食系列的纪录片。国内很多类似的纪录片几乎都是流于对所要展示内容的平铺直叙的介绍,而缺少在选题本身上故事的挖掘。《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就脱离了传统纪录片制作的窠臼,通过故事的讲述介绍中国美食。这部纪录片从选题上贴近百姓生活,在介绍中国美食中引入故事讲述是非常成功的。

一 美食题材纪录片也需讲故事

纪录片也需讲故事,几乎是纪录片创作者的共识。一部成功的纪录片几乎都会通过故事将所要讲述的内容传递给观众,这也是现代纪录片创作者所追寻的。从题材上讲,社会现实类的纪录片必须要通过故事去描述社会现实生活。除此之外,我们所看到的纪录片无论是关于历史人文题材的,还是自然科技题材的都需要讲述故事,这样才能吸引观众的兴趣和注意力。故事需要人物来支撑,所以在任何一部纪录片中都会有“人”的存在,无论这个“人”是真真实实的历史或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人”,还是微观世界或动物世界中拟人化的“人”(如《狐狸的世界》、《帝企鹅日记》等),都能撑起纪录片所要讲述的故事。但作为美食题材的纪录片,更多的是要讲述中国美食的做法。单从这一方面来看,这种题材的纪录片创作多会倾向于平铺直叙的介绍。而《舌尖上的中国》却打破了这种专题纪录片固有的思维,通过各种美食的制作方法引入人物和美食的故事,这种题材的故事化创意是非常成功的。这部系列纪录片对每一种食物进行朴素而细腻的描述,每一种食物不同地域的做法,都会通过一两个代表人物来讲述他们和美食的故事。如香格里拉的单珍卓玛采松茸,包根基挖采竹笋,全中国只剩5人继承的高跷式捕鱼,70多岁的吉林“渔把头”石宝柱,卖黄馍馍的陕北老汉,陪外婆制作年糕的浙江慈城小姑娘等。每一种美食的制作都会有一个主要人物,用来讲述人物和美食的故事,这种纪录片故事化是为了增加可视性。

二 戏剧化叙事,设置悬念,增强叙事手段,激发观众兴趣

剧情片是虚构叙事,而纪录片是非虚构叙事,两者相同的地方就是叙事,也就是需要讲故事,讲故事就需要运用特定的手段使故事情节戏剧化。如在故事情节中设置悬念。当我们提到设置悬念时,多数人会认为设置悬念是剧情片的惯用手法。从纪录片纪实的本质特性来讲,设置悬念不应运用到纪录片的创作中,否则就违背了纪录片的本质特性。需要指出的是,纪录片不存在纯客观和绝对的真实。纪录片永远离不开创作主体的主观意识和主观作用(手法),要反对的是过分外露的主观色彩。立场、观点的客观性只具相对性,要追求的是自然效果和逼近真实。所以纪录片创作在尊重客观事实的情况下,可以运用一些叙事手段增加纪录片的可视性。戏剧化叙事,在故事中设置悬念是可以运用的。

在悬念设置上,是利用一些未知的情节达到叙事的目的,给观众以神秘感,激发观众的窥秘心态。从观众的接受心理上来看,设置悬念,面对悬念的神秘或危机感,会促成观众的担心、猜测和心理期待,从而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增加观赏欲望。在《舌尖上的中国》里就大量采用了这样的叙述方式,如第一集中的“渔把头”石宝柱已经70多岁了,他这次带领大家到冰面上捕鱼,他到底能不能捕到鱼呢?在这个地方影片运用剪辑手段设置了一个悬念,画面中渔网被慢慢拉上来,此时镜头一转又跳到另外一个故事场景,这就给观众造成了一个悬念,观众要接着把后面的故事看完,才能知道“渔把头”这次能否捕到鱼。第六集中阿植腌制熏鸭时,当观众迫切想知道熏制后鸭的效果如何时,画面又转到了江苏无锡酱排骨的做法,然后再转回阿植腌制熏鸭,告诉观众熏鸭的效果。利用悬念的戏剧化叙事在纪实性纪录片片中使用的较多,但在这种美食介绍类的纪录片中却很少见,这部纪录片的使用丰富了这类纪录片的叙事方法。

三 叙事以特写景别为主

在叙事性影片中,景别的使用多是全景、中景、近景等骨干镜头,而在《舌尖上的中国》这部影片中却打破了这种常规的叙事性镜头使用,改用特写镜头叙事。特写是表现成年人肩部以上的头像或某些被摄对象细部的画面,也是视距最近的画面。特写是一种主观性极强的镜头,突出细节。特别是用在叙事性影片中用来描述人物的心理状态,“特写盯住最富有典型性的显微形象,产生视觉上的强烈感染,直接作用于人的心境”。这部系列纪录片的主角为美食,所以在讲故事的基础上,特别强化美食加工过程和美食的味道美、形态美,以此彰显画面视觉美。特写镜头就是为了突出细节,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所以在片中,关于美食的炮制过程几乎全是使用特写镜头描述的。

现利用第三集《转化的灵感》的片头(从第47秒到1分26秒)分析这部纪录片的特写景别使用情况。第三集的片头一共39秒21个画面,其中全景1个,近景4个,16个特写镜头,特写镜头占了整组镜头的77%。第六集《五味的调和》无论是阿鸿的熬糖做糖葱还是阿植做的熏鸭,大部分镜头近70%的画面是用的特写景别进行叙事。这种以特写景别叙事对这种题材的纪录片创作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从受众的角度来看,观众更愿意看到的是美食的做法、美食的品相,以及能给观众带来的某种食欲,如果大部分叙事的画面用全景、中景、近景等骨干镜头,美食的做法和品相将很难通过画面展示出来,能否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美感,进而激发某种食欲就较难做到。全景、中景、近景等骨干镜头的叙事也只能给观众展示美食的制作过程,在纪实上增强了真实感,却削弱了画面的视觉美感。所以《舌尖上的中国》作为美食题材的纪录片,根据自身所要传达的主题,打破常规纪录片的叙事方式,无疑是成功之举。

四 跳跃式叙事方法,形散而神不散

《舌尖上的中国》每一集的主线采取了碎片式的剪辑方式,进行了不同地域之间的组合和嫁接,讲述了同一种食材在天南地北之间的变化,这部纪录片用味道营造出了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这种跳跃式叙事就是我们常说的交叉蒙太奇。交叉式蒙太奇是将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两条及两条以上情节线交替剪接在一起,设置悬念,从而引导观众的注意力,激发观众的联想。

从文化角度来看,《舌尖上的中国》并不只是“吃”这么简单,从传统劳作到食物创新,生活的艰辛和几代人的智慧结晶,中国人“吃”的传承和变化已经逐渐凸显出的特有的国人气质。而要通过纪录片展现“特有的国人气质”,就需要通过天南海北的中国人不同食物的制作方法、食用方法来进行展示。这种展示就需要通过跳跃式的剪辑,形成对比效果,才能彰显出中国人“吃”的传承和变化凸显出的特有的国人气质。所以这种碎片式(跳跃式)的剪辑方式,虽然使影片看起来较为松散,但在某种程度上却展示出了叙事的紧凑,因为不同美食的制作都是需要时间的,虽然交叉蒙太奇可以创造独特的影视时间和空间。每个镜头对现实时空的记录,经过剪辑,实现对时空的再造,但基于要展示不同美食的对比,所以必须要使用碎片式剪辑。如第六集《五味的调和》阿鸿的熬糖做糖葱和阿植做的熏鸭两种美食的制作使用了交叉蒙太奇的跳跃式剪辑,在阿鸿熬糖的制作需要时间的等待,但在纪录片创作中,基于戏剧性效果创作者不能真正等待,所以剪辑中跳跃至阿植熏鸭的制作,阿植熏鸭的制作掩盖了阿鸿糖葱的制作中无用时间的等待,给观众以平行蒙太奇的假象,消除叙事上的枯燥,通过不同美食的制作与食用对比展示了影片的主题,使在形式上较为松散的叙事显得更为紧凑。

五 总结式结尾,升华主题

《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美食系列纪录片的创作形式较为松散,但在内容上显得非常紧凑,特别是为了避免在形式上过于松散,每一集的结尾都会将影片中所涉及的人物及故事用一段进行总结,以此来升华主题。如第二集最后以从小在山西长大留在北京工作的白波回家过团圆年,除夕夜吃饺子作为影片的结尾,有这样一段解说词:“其实在这样一个晚上,吃的是什么都不重要了,此时,在中国人心里,没有什么比跟家人在一起更重要的,这是他们全部的希望。这就是中国人,这就是中国人的传统,这就是中国人关于主食的故事。”这段解说词后影片通过剪辑将前面所介绍的所有的人物及人物与美食的故事全部按照顺序铺在了影片的结尾,对影片进行完整的总结。通过解说词的总结、画面的总结,使人物与美食的故事上升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传统理念。在这部系列纪录片中,每一集都是这样一个结尾,通过声音(解说词)的总结和画面的总结,升华主题,将主题从美食的制作与食用上升到中国人骨子里固有的气质。

六 结论

对于纪录片来说,故事讲述的好坏是其成功与否的关键,所以纪录片创作中找到一个很好的选题之后,要做的就是在尊重纪录片本质属性的前提下,无所不用其极地讲故事给观众。《舌尖上的中国》无论从其影响力还是从制作手段来讲无疑都是成功的,在选题的基础上进行的故事讲述紧贴现实生活,打破了传统纪录片叙事中景别的使用,改用特写景别用作其叙事,散文式的叙事方法、总结式结尾以及故事讲述中悬念的设置,使这部纪录片在叙事上令观众耳目一新。

参考文献

[1]朱景和.纪录片创作(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31、139

[2]《舌尖上的中国》热播 业内人士解读成功秘诀

上一篇: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开发与服务中的个性化服务 下一篇:关于梦窗疏石的西芳寺庭园禅意的研究